从2019.2.22开始起算,原版路线已经整整走了两年多,从ar1.8到6.1,之前满一年的时候我已经写过几篇总结(详见《一年时间从绘本站稳中高章之方法论(上)》《一年时间从绘本站稳中高章之方法论(下)》等)随着走的时间越久,越能发现原版路线的优势和不足,也正好编辑小冰也多次让我写点心得体会,那么我就结合在我们接下来准备继续体制内学习的规划,来总结一下两年原版学习的得与失,以及正在开启的第三年的学习打算。
一、原版学习的得与失
(一)先谈失
我们属于典型的突击成长模式,一年时间从绘本水平上升到中高章。这意味着同时会具有原版娃和突击娃都有的缺点,下面我们先讲失:
❶语法基础不扎实。这是原版娃的通病。而她作为突击娃,语法基础就更薄弱了,而且更要命的是,她大量的听读让她对所谓的语感产生了蜜汁自信,导致完全无法养成研究应试套路的习惯。体现在校内简单考试中,她虽然保持前几名,但始终无法全对,而且错的都是些单复数之类的低级错误。也就是说无论难易,她的分数基本就是在98、99这样,考得简单时班里就有100分,她永远轮不到;但有一次阅读特别难时,她这个分数就是第一了。不知道以后年级上去、语法难度加大,会不会错误率还会继续上升。
❷过于依赖听。我们属于听力型娃,原版娃中应该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这个类型,尤其是低龄娃。原版书以听为主,由于听的时间主要在路上,每天都能确保30分钟以上的时间,第一年往往超过1小时,于是一口气听了几百本长长短短的小说,听力水平突飞猛进。听力好的优点在于可以带动阅读快速晋级,但缺点也同样在于阅读和听力放在一起,娃肯定选择听而不是选择读。阅读的兴趣无法达到和听力一样强。
❸词汇基础不扎实。都说英语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猜词能力,我们因为听力高歌猛进,猜词能力确实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也发现了她词汇方面一个致命弱点:只知道大概,甚至都会使用,但说不出精确意思。这对于低龄阶段完全没有关系,但是这种习惯延伸到高年级,就变成了不求甚解的坏毛病了,尤其将来应付翻译,我觉得会有很大问题。
(二)再谈得
毋庸置疑,走原版路线也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下面我就来说说得:
❶听力阅读能力比一般应试娃强(不排除有些原版基础强的应试娃)。我们做过fce真题1、2的几套阅读题,全对;19年上海高考英语卷,除作文没做,其余错9分,听力错1分(主要是认知问题),语法单词和完型错8分,阅读也全对。所以,原版听读的最大的优势应该就是听力阅读。
❷口语无需专门训练,便可水到渠成。在我们刚刚起步时,没有要求她开口,只是尽情听,但听了一两周,她就明显有种喷薄而出想说英语的感觉。之后就发现她会把大段听过的句子用在平时交流中,直至现在,中英文切换自如。
❸英语写作用词很地道。娃语文不好,所以写作整体逻辑性不强,这一点也同样拖累了英语写作。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写英语小说的热情。她疫情期间创作了3000多字的英语小说,里面有很多地道的单词,甚至生僻词,都是平时原版小说积累的。但因为没有系统训练过,句式和时态还是粗糙了一些,词语的替换能力也不是很好。我认为这两项还是要结合语法加强训练的。
权衡得与失,原版阅读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我认为前面的失是暂时的失或者说是相对的失,比如🔺语法问题,其实无论应试娃还是原版娃,学语法都不容易,只不过原版娃更喜欢依赖所谓的语感而不认真看题、分析题而已,所以只要刷刷题,知道考点,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目测还是会比纯粹背语法的会事半功倍一些。又比如🔺过于依赖听,其实如果不是因为听,现有阅读水平也不一定有,而如果不是原版路线,那么听和读都不可能达到现有水平。而且随着小升初的到来,确实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书,大部头的小说利用上学路上或者做别的事情的时候见缝插针听,也不失为省眼睛省时间的做法。再比如🔺词汇问题,虽然理解不精确,但是整体词汇量还是大涨的,这些都是阅读攀升的基础,而且有些单词即使理解不精确,但至少读音是熟悉的,意思也是大约知道的,比我们当年背单词时又要记读音又要记意思还是容易得多。
所以这样看来,原版路线的优点确实是优点,缺点也还是可以转化的,最后博弈结果:利大于弊。
二、我们补缺路上采取的措施
(一)继续夯实听读能力
我们在起步后的一年半时间(19.2.22-20.8.31)原版听读属于下猛药的,三下四上相对还比较空,四下又碰到疫情超长假期。疫情前一年积累到中高章听读能力,这个阶段以自学为主,以课为辅,课主要是🔺文学阅读课,具体方法我在另外的文章中已经讲述,这里不赘述;达到中高章以后,娃阅读的重点就不应该只是fiction了,但是娃对nonfiction无感,怎么弄呢?于是,我们在疫情期间重点就放在通识方面的拓展,而以课促读,拓展nonfiction的词汇量和知识结构。
❶上了🔺世界史的外教课。这个真的是系统工程,一共上了四十多节课,从两河流域开始一直上到二战之后,里面夹杂了宗教、神话、各种历史人物,这期间孩子被迫把the story of the world听读完,还迷上了horrible history,更是加强了对世界史很多八卦事件的了解,而且都可以用双语表述,这是双重收获。
最近有次试听课,在娃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老师给她看了一幅古罗马的油画,娃就说这幅图像plato的republic。老师说你居然看过republic?娃老师说,我让妈妈买了,但看不懂。老师接着说,不是Greece,再猜猜,娃说,哦,那就是Rome了,于是就从Julius caesar开始讲到cleopatra以及他侄子之间的三角关系,差点把老师讲晕。后面老师又给了一幅海盗的图,娃又聊起了viking。最近又和外教说准备写Tudor时期的故事。我觉得世界史的了解真的是打开娃和世界沟通的桥梁。
❷学了一段时间🔺世界地理。对于地壳、地幔、板块运动等地理基础知识也是有所了解,后面讲贸易、金融超过娃的认知了,才中止了课程。这些课真的都是read to learn了。
11级Exploring Our World92人有 · 评价40
❸最近我们开始了🔺加州science的学习。我考虑娃积累了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和词汇,是时候该积累科学词汇了。我翻了一下外国小学科学教材,基本包含生物、物理、化学和天文学几个门类。当前我们五年级小升初,也需要开启初中理科知识的学习,现阶段正好跟着天天练在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所以我就把science和天天练里的初中课程的知识点匹配起来,这样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娃有了中英双语两个方面的认知。
8级Science - Grade 5: A Closer Look44人有 · 评价32
比如说到书里上到细胞,提到了cell wall细胞壁、mitochondria线粒体、nucleus细胞核等。
天天练里对应的视频也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详细生动地解释。而且仔细看,连英文标注都有,只不过如果没专门学science,根本不会刻意去留意每个名称的英文是什么。
所以,可以说,science搭配天天练,真的是黄金搭档,不仅词汇量解决了,而且相关的知识也更加根深蒂固。
至少让娃单独看science的书绝对是没兴趣的,但现在她会津津有味和我讨论spore的植物怎样生长,cell wall和 cell membrane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考虑到小升初到预备班期间,学业可能还没有紧张到彻底埋头于题海,这段时间我们就只保留科学类学科英语了,因为科学学到的不仅是英语,更是理科的知识,很可能在双语的互相促进中,让娃对物化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开始系统学习writing
我们之前英语课程主要在于文学阅读和史地方面通识课,虽然疫情期间创作过3000多字的小说,但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显然用词构思都是稚嫩的。
去年为了fce,报过一个essay的班,但因为一直没开考,这班上了一次课以后延期了。今年,我们开始了🔺探险类写作课程。这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娃的语文作文不好,除了中文词汇不够以外,写作的逻辑性和细节的描写也是有问题的,语言学习是相通的,我想通过英语写作促进她整体语言逻辑性和描写能力方面的提升。二是输入多了求输出,输出多了求精准输出。娃的输出不少,但语法错误很多,所以需要通过系统训练,增强她精准用词的敏锐性。
探险类写作即将收尾,最后两节课是小说修改课,所以先中断一段时间准备等娃把作品写出来后再继续。
即将开始的是🔺write source的课程。write source每一册基本都会把英语基本的文种撸一遍,螺旋上升,所以很期待。
Write Source:Student Book G5 (HB)4人有 · 评价1
(三)开始语法加入
如果娃自律,完全可以自己刷,但我家娃对于枯燥的东西完全无感,只能又通过报班。
❶初中小粉小绿刷题班。小绿里首字母和阅读基本能全对。小粉的语法错误率挺高,只能慢慢提高。虽然整体还是学了个寂寞,但我坚信学过总比没学过要好。现在我想到一个方法,和她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问答,她积极性很高,准备把剩余没刷到的题目刷一遍。
6级初中英语 语法与词汇 2000题(附详解第四版)518人有 · 评价195 · 书评3
7级初中英语 阅读与完形2000题333人有 · 评价113 · 书评2
❷新概念三。其实语法基础不好,应该新一、新二开始,但是娃觉得课文太简单,没意思,所以我们还是从新三开始。每篇课文事先听三四遍,基本就能背诵下来了。然后课上回答很积极,每次老师词汇拓展都知道,但语法点不是太能回答出来。还是慢慢来吧,这个年龄段估计语法特别厉害也不现实。
目前我们英语路径就这样,science、writing+语法,都保留了对中文学科或者应试有帮助的,比如science和初中即将要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相互促进,writing也是和中文写作逻辑相辅相成,语法更是对接了中高考。目测在六年级阶段仍然这样。七八九年级究竟什么路子可能还要到时再看,有可能会把science和writing再换成线下的演讲和辩论,这算是从线上纸上谈兵到线下临场能力的一次飞跃吧,这只是目前的打算,一切到时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