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数学启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教小朋友数数,有的妈妈说“我的孩子已经能从1 数到100啦”,有的妈妈说“我孩子3岁了,10以内都数不好,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数数都会漏掉或重复某个数字”,也有的妈妈说“我家孩子会点数,但是每次数完问他总数是多少,他还是回答不知道。”不管你家娃对应的是哪个类型,你有真正了解过数数吗?你知道单“数数”这件事也是有很多门道的嘛~
一. 数数的定义
我们先看一下专业书上对于数数的定义:计数,又称数数,是指数物体个数的过程,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数词与要数的单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结果用数字来表示。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解读出所谓幼儿会数数即:
1) 幼儿知道自然数的顺序,即幼儿会正确唱数12345678(固定顺序原则)
2)幼儿能够将唱的数字与实际物品一一对应,每件物品必须且只能点数一次(一一对应原则)
3)幼儿明白最后一个数字代表的是集合的总量(基数原则)
以上才能说孩子会数数,而不是只是背诵数字。
专业上来讲计数包括两种类型:记忆计数和理解计数。正确的记忆计数和一一对应是理解计数的基础。
二. 计数的内容
我们通常会看到很多的练习册是这样子的,孩子可以正确的点数,说出总数,就代表孩子的数数没有问题了吗?
当有一天,你问宝贝,每过一年,地球就绕着太阳转了一圈,你现在五岁了,那么从你出生开始,地球绕着太阳转了几圈呢?宝贝回答:不知道。一年对应一圈,五岁对应五年,五年对应五圈,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孩子却不知道呢?有的人可能会说是因为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好。请先思考一下,孩子之前数的是不是都是实际看到的物品或者是练习册上的图画?
数学概念本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数字1可以代表一个苹果,也可以代表一袋苹果,甚至可以表示过去发生的1件事,那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给孩子提供过足够丰富的数数经验?你有没有让孩子用数字去计数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比如声音、动作、回忆和想象。如果没有的话,孩子势必不具备用数字进行有效运算所需的抽象水平,自然不能理解上面的问题。
什么是丰富多样的数数经验?
史蒂夫等人(1983)进一步发展了可数的物体的概念,区分了五个难度等级的可数物体:
感知单元:分散的可数物体,如一对纽扣。
图像单元:不能实际应用,可通过回忆和想象的(比如家里的宠物)
行为单元:具体行为动作,比如上楼梯的动作
语言单元:读数字的声音
抽象单元:将既定数字与物体进行匹配
大陆老师数学微课中,提到的六个领域的数数经验:
只有通过丰富的数数经验,孩子才能对计数这件事有本质的理解,而不会产生偏差,不管我们计数的是什么物品,看得见还是看不见,这边的数字代表的都是“数量”,也就是基数。5只老鼠和5只大象,他们的形态不同但是数量是一样的。
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四种不同用途:
基数:表示数量,Tom有5本书
序数:表示顺序,Tom站第5排
参照数:12月5日下午5点
命名数:家庭地址,电话号码,车牌,球服上的数字
三. 数数的核心经验
1. 可以通过计数来确定一个集合中数量的“多少”
2. 计数的基本原则适用于任何集合:固定顺序原则、一一对应原则、顺序无关原则、基数原则
3. 小集合的数量可以不数数就直接感知到
四. 儿童数数发展轨迹与特点
1. 内容方面: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物群计数(几个几)
2. 动作方面: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
3. 语言动作: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
五. 如何帮助幼儿学习数数
1.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计数练习
记忆计数的学习需要短时多频次的练习。比如上下楼梯每走一格数一个数字;等红绿灯的时候一起倒数;读绘本的时候《100层的房子》遮掉一个数字,让孩子猜一猜遮掉的这个数字是几,观察一下它上面和下面的数字分别是几。
吃饭的时候请孩子数一数桌上有几个碗,几双筷子,够不够所有人用,这样有助于幼儿掌握一一对应的原则。
与孩子玩一玩“我爱你”的游戏,我爱你一共3个字,你还可以说出别的3个字组成的句子吗?
人的身体部位哪些代表数字2?2只眼睛,2双手,2只脚,2个鼻孔…哪个部位代表数字1?哪个部位的数量最多?
提供孩子进行复杂数学思考的机会。比如吃饼干,提供孩子不同形状的饼干,孩子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但是要求是只能拿5块2种形状的,下次也可以是5块3种形状的。
2. 数数时提醒幼儿一一点触每一个物体,进一步感知一一对应。
3. 孩子数错了不要急于给与正确答案,而是鼓励他们重新数,认真地寻找正确结果。
4. 低幼儿童,先掌握1-5的数数和数量关系,再上升到1-10的数数和数量关系,不要一味的追求数大数字。
5. 务必让孩子在较小的数字上(1-10或20以内)掌握基本推理法则。孩子在10以内掰手指计算,从全部数过渡到继续数,10以上可以通过拆分,+1-1,补,凑等方式,把10以上运算再次简化到10以内,分解步骤进行推演,这个过程才是真正锻炼孩子数学思维的过程。
6. 数数的目的是要了解总量是多少,进行两个集合之间的比较。数量的比较多与少可以晋级到理解递增和递减的规律。
六. 如何判定幼儿已经掌握基数原则
1. 幼儿能够在点数后正确回答“一共有多少”
2. 幼儿能够按数取物,例如当被要求“拿出5个积木时”幼儿能够一一点数出5个,并把他们组成一个集合
3. 当给一个集合增加或者减少一些元素时,幼儿能够接着数或者倒着数,而不用重新点数所有元素。比如幼儿已经有3块饼干,再给你2块,那么现在一共有几块?幼儿会说我本来有3块,现在又有了第4块和第5块,那一共就是5块(接着数)
4. 即使物体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幼儿能够认识到总数还是不变的。
以上内容来自阅读的这几本书的读书笔记,以及“大陆的星辰大海”的公众号内容。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 教什么?怎么教?496人有 · 评价60 · 书评4
为了能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特别建立了家庭启蒙互助群,欢迎热衷于进行0-6岁娃家庭早教启蒙的各位宝爸宝妈的加入,可加我微信号:rubybrbr 进群,暗号:小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