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年级的寒假,我规划用了1个月的时间,按照每天四首的进度,让家里的普娃完整背诵完了120首左右的诗词,基本覆盖了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上对诗词的掌握要求。
在这个秋季学期中,偶尔新学几首诗词,大部分时间进行每天一首的复习,通过小半年的观察,发现寒假背诵的内容几乎没有遗忘,报诗名就能对诗人和诗正文脱口而出。
也正是基于这么个有试验、有反馈的完整过程,我觉得有一定的经验来分享这套背诵诗词的方法。
高能预警,本文共7800字!这是一个干货贴!强烈建议收藏的那种!
一、为什么要学古诗词?
先分享一个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例子。
有位先生叫陈正宏,他是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教授,他所开的《史记精读》课程在复旦算是远近闻名。
在他的课上,PPT、教材、讲授都是不存在的,作为他的学生,前面只有一部《史记》,繁体、竖排、并且无标点。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在一个学期内,给这部《史记》加上标点。
这位先生,有着不凡的学术出身,但是他选择了一种最苦、最笨、最难的治学方式,并且持续坚持30年用同样的方式教授。
其驱动力来自于他的先师蒋天枢留给他的一幅字:
业精于勤荒于嬉。
同样的理念,来自于我的爷爷。他是特级语文教师,也曾担任过浙江地区初中语文教材的主编。
他花了60年期间的闲余时间,去坚持做同一件事——写诗。
在2019年,我收到了爷爷囤积了近60年的诗词手稿,一首一首地进行整理、打印、装帧、印刷成册,这套诗集未曾流入市面,却印刷了几百本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我在整理诗稿的过程中,通过文字了解到爷爷一生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甚有落泪之时。
诗歌记录了他人生当中的一些大事,如青年时四处旅游的记录、参加学校工会的心得、参加挚友婚礼的感悟;中年时家庭大聚会的喜悦、祖国大庆典的记录,晚年时身边好友相继离世的悲伤、对儿孙的殷切盼望等……
这妥妥就是他60年的朋友圈,只是很特别地用诗词的方式来进行记录。
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他对诗词的热爱。
回到大语文这个话题上,现在的语文学习都叫大语文,这是已故的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提出的概念。
无独有偶,张孝纯老先生在童年时就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在他六岁时,在长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已能背诵“三百千”和《古唐诗合解》中的全部五七言绝句,并开始写五绝诗。
张老先生认为,语文学习光靠课本学习是解决不了学习的问题的,阅读如果没有成体系的积累,同样无法对内容背后的意义产生系统性的理解。
大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字上的习得,更多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融汇贯通,并以此整体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这个大语文的基调上,我们也同步迎来了统编语文教材的大换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大量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和以前的人教版相比,小学古诗古文新增了80%,初中的古诗文也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
与此同时,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古诗文一直以来是学霸和学渣在语文中的分水岭。
大部分人背古诗,一周也不一定能记住一首,但学霸们一晚就能背诵好几首,写作文如果能引用一两句,差距立马就出来了。
所以,现在的学习格局就是:“得古诗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考试”!
除此之外,诗词在日常生活中也在默默影响着一个人的气度。
当看到美景时,我们知道不能只说“卧槽!好美”!
我们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风吹杨柳渐拂地,日映楼台欲下山”这样的诗句将更胜一筹。
读书,读经典,是为了改变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思想,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和涵养。
所以,哪怕抛却应试的考虑,我们也应当让孩子有一定的诗词体量储备。
这些,才是我辈文化精神传承之所在。
二、关于背诗,你需要知道的原理
既然我们知道了要好好学习诗词,那怎么来学诗词呢?
在着手背诵之前,先分享几个原理。
你必须要先懂得对应的原理,才能对方法进行熟练运用。
这也是我公号中一贯的行文思路:一个原理、一个方法、一个工具。
01 关于底层能力,我们怎么看待记忆?
记忆是所有人共同的一个基本心理过程,其实并没有好或坏的记忆之说,只有经过训练的记忆或者未经训练的记忆。
虽然每个人的先天记忆资质有所参次,但这些先天的差异对记忆能力的影响远没有后天学习记忆技巧来得重要。
在了解怎么背诗词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自然记忆”和“人工记忆”。
自然记忆就是天生的记忆能力,大多数人的“自然记忆”都十分平庸,人工记忆就是通过构建记忆宫殿和记忆系统来辅助自己记忆信息,是正常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一种能力。
我们对于信息的读取可以通过视觉形式,比如图片、视频、场景和面孔等/也可以用过语言形式,比如文字、数字、名字等。这两种类型的读取过程是分化的。
你可能会认为视觉形式记忆肯定会比语言形式记忆来得更快。
其实未尽然,视觉记忆和语言记忆不仅仅加工过程不一样,发生的区域也会不同。
比如在你的脑海中,你可以想象出看到鹅的直观图片,这是记忆图像的方式,也可以想到鹅这个字,甚至也还会想到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又比如普通人可以在四五秒内就能说出26个英文字母,但是如果要形成26个字母的视觉图像,则需要13秒的时间。
所以,像诗词这类抽象化的词语,我们可以在前期通过视觉图像的方式去理解记忆,因为视觉图片(通过视频或者绘本等方式吸收到的图片信息)会对唤起语言材料记忆有很大的帮助,两者结合了以后,会比单独的文字本身更难忘。
了解了这个原理,我便决定用诗词动画视频的方式来为背诵这个大工程开路。
02 让儿童背诗,不得不提认知发展理论
既然我们确定诗词背诵的对象是儿童,就不得不研究下这个普天下最难懂的对象。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认知发展理论,这是由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是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他把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3岁及以上)。
我们主要聚焦在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下来考虑如何背诵记忆古诗词。
在前运算阶段,特别是4-7岁阶段的儿童,他们基本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事物,也很难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够反向思考看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并且愿意去思考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用简单一点的话来总结就是:
在7岁前,儿童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具像化的材料进行本能背诵。在7岁以后,儿童会有意识地对已在脑中的诗词库进行资源调用,去寻找相同的主题进行比对和内化记忆。
备注:认知发展理论我在另一篇关于提供古诗词的文章上有单独说明,为了保持本篇内容的完整性,再重复说一次。
03 背诵古诗,你需要进行刻意练习
在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编著的《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中,曾解释过一种脑部机制:
我们的大脑中天生带有一些极其固定的回路,这些回路决定了我们的能力。大脑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重新布线”的方式,对适当的触发因子作出响应。
艾利克森博士认为,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都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工作记忆。这个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在任何行业和领域之中,最有效的和最强大的那类练习,都通过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来逐步塑造和提升他们的技能,以做到一些过去不可能的事情。
儿童除了基因遗传所获得的天赋以外,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配套专注的训练来促使大脑改变。
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某某牛娃五岁就会背了300首古诗”——这是天赋之所在。
而在我的藏金阁里,我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区别于天真的练习,让普娃也能拥有不小的成就。
所以,如果你想要同我一样,用一个月的时间背诵完小学六年的诗词量,就要把背诵古诗看作是一种带有目的的练习,并刻意练习它。
04 刻意背诵,离不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著名研究。研究表明,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均匀。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A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只有36%,一周后只剩13%。而B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进行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B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A组。
我正是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绘制的表格来进行古诗词背诵的,所以遗忘曲线规律在我的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了应证。
以上记忆原理的描述可能会让一些人瞌睡,但我不得不仔细说明,因为我的所有方法和辅助正是对原理的再应用,本身无太多新意,只是当融会贯通之后,就能产生神奇的效果。
接下来讲背诵诗词的具体运用步骤,按照我的方式一步一步做,即使是普娃,也完全可以复制。
三、方法来了,强干货!
01 对号入座:诗词背诵的两个阶段
在决定孩子系统学习诗词之前,先了解一下诗词背诵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普及诗词
这篇文章基本可以解决第一个阶段的痛点,因为这是大部分孩子需要达到的程度。
既然决定学好诗词,就要花时间去坚持天天背诵。
这个过程难免会有枯燥的时刻,但是只要沉下心坚持,就会有静待花开的一天。
第二个阶段:爱上诗词
在我的周边群体里,能够爱上古诗词的孩子几乎小于5%。
这是因为能够踏踏实实走完第一个阶段的孩子本身已经很少,而费心去挖掘和洞悉这项技能的父母又少了一大半。
让孩子爱上诗词,需要父母能更加耐心地共读和陪伴,并及时喂养一些有趣的书籍和刊物做好辅助,那么孩子的兴趣就会拾级而上,他会自动自发地钻研进去。
我计划在下篇文章里单独谈谈市面上有哪些优质的诗词读物,如果看到这儿你还没关注我,真的会亏!
02 准备工作:自制诗词300首表格
作为一个方法扎实的妈妈,我不得不吹一下自己是个制表小能手。
因为市面上一直没有找到适合我的方法灌输下去的教案,所以我不得不自制了一份。
这份表格经过半年的迭代,体量已按层级扩充到300首,在《自制了一份古诗词三百首表格,你不知道这有多好用!》(进我主页查看)这篇文章里,我花了2000多字详细描述了如何使用这份表格,可以点击后收藏了再慢慢看。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表格设计的几个关键因素:
(1)标记了每首诗来自于部编版教材中的具体年级,适用于任何年级段的家长,方便对孩子的掌握程度进行查漏补缺。
(2)摘录了完整的诗词正文,方便背诵时进行核对,像《绝句》、《从军行》、《浣溪沙》之类的同名诗词,需要靠内容来进行核对,同时还能单独摘录进行关联记忆。
(3)配套免费的《爱上古诗》和《语文大师》的视频链接,已在全网各平台进行筛选,在表格中直接点击即可,无需进网站单独搜索,大大节省了时间。
(4)内容上经过多方筛选,表格内的300首诗词覆盖了小学必背诗词、初中必背诗词和拓展提升诗词,尽可能囊括全面。
03 实操第一步:看诗词视频
在学诗词之前,先看五分钟的诗词视频进行学习。300首诗词中的大部分都已配套了视频链接,《爱上古诗》生动有趣,《语文大师》古色古香,这里不再赘述。
为什么我会把看视频作为第一步呢?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但这个舒适区也别太远。
我们人类的大脑和身体一样,当你学习一种技能时,陌生的知识最好是在舒适区不远的地方,这个叫舒适区之外的“甜蜜点”,当你循序渐进地不断去触达“甜蜜点”,改变就最为迅速。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非常看重找到有趣的视频,这就是搭建基础诗词量的“舒适区”。没有这个步骤的搭建,后面就难谈“爱上”,一切都如空中楼阁,变得索然无味。
所以,别让孩子觉得学诗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娱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关键视频还免费!真香!
04 实操第二步:运用知识卡片
接下去就是所有人都认为是老大难的问题了——背诵。
想象一下这个经典场景:
母子俩在课桌前正襟危坐,前面是一大堆诗词,你催我背,背完就忘,忘了又背,面面相觑,相看两倦……
说实话,如果我是娃,我也会一个头两个大。
因为作为家长,可能你一下子把他推到了舒适区很远的地方。
无论是我们成人还是儿童,很少有人会认为背诵诗词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那么,除了看视频动画外,我们还能怎么做让这件看似刻板的事变得有趣?
运用知识卡片。
知识卡片本身作为一种很经典的记忆方法,是因为它具备分类分组的优势,这只有通过一诗一卡的方式来实现。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筛选,熟悉的、不熟悉的,分门别类,针对性地背诵复习。
所用时间和复习频率都可以此做为区分。
熟悉的偶尔看看,加深记忆,不熟悉的,就多背诵几次。
知识卡片能把背诵时间打散,把任务组块化,不断重复,会更容易完成目标,每次的用时也会越来越少!
因为它给出的信息是即时的、单向的,在同样的时间里,孩子只会专注在单一卡片上,而不会收到其他知识和文字的干扰。
作为陪读父母,最好能够自己去把控在何时用知识卡片让孩子过一下脑。
在车上、在走路的途中、在等电梯时……
各种等候时间都可拿来背诵,它是一种见缝插针的记忆工具。
那么,选择哪种知识卡片呢?
推荐给大家两种选择:
(1)我自己手抄的诗词卡片,如我图中展现的卡片样式。
(2)网购平台上的成品诗词卡片,有非常详细的诗词介绍,印刷也更精美。
这两种形式都很香,主要看自己喜欢哪一种,但我自己个人的选择更倾向于前者。
我一直认为,字是一种能够传递感情的媒介。
或许我认真对待去抄写的这份心,能通过一笔一画传递到孩子的心坎里。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你可以帮他抄抄诗词;等他大一些,也可以鼓励他自己去写知识卡片,这样做也能同步加深记忆。
05 实操第三步:善用黄金时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新学了一项知识后,我们得找个时间去进行复习巩固。
我们都知道早上起床后的2小时是大脑的黄金时间,但对于大脑来说,还有个黄金时间——那就是睡前的15分钟。
睡前15分钟的记忆是一天中最牢固的记忆。
考前复习、记忆单词等需要背诵记忆的人物,在睡前15分钟进行学习,就完全可以匹配白天1个小时的效果。
当我们在背诵学习内容时,如果之后有多余的信息进入大脑,就会产生“记忆冲突”,使大脑混乱,对睡眠中大脑进行信息的整理、记忆的固定造成障碍。
而睡前15分钟记忆的内容,因为很少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反而更容易固定在大脑中,而儿童的大脑则更擅长在睡眠状态时进行修复。
白天如果怎么也背诵不下来的诗词,在睡前轻轻松松读上一两次(记住,是读,而不是背),那么你会发现,第二天起床时再进行背诵就会顺利很多。
原理就在于在睡眠状态中,这些知识会无意识地加深,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获得了习得的能力。
06 复盘方法:艾宾浩斯表格
首先强调一点,艾宾浩斯表格就像是老师手中的教案,它是不大适合介入到孩子「学」的场景中的。
在《自制了一份古诗词三百首表格,你不知道这有多好用!》(进我主页查看)一文中,我提供了一份300首诗词的电子表格教案,同样的,也不要把案稿摊到孩子面前要求逐一去背诵,他会晕厥!
他会在学了第三天时,就告诉你“我不想学了”。
他一下子被动接受到了非常多的信息,很容易引起焦虑和不安。
诗词是记忆性知识,需要进行滚动复习。
按照前面论述的原理,我运用的复盘知识工具就是艾宾浩斯表格。
我们目前的背诵能力是10分钟学一首新诗,熟悉度大概是6成便翻篇。
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规律回过头来复习,发现很快就能跃升到熟悉度9成,到第二天再来背诵时,读三遍就能记住全貌,真正做到了无痛背诵。
其实,这个表现性状就是艾宾浩斯遗忘短期记忆周期的体现。
四、方法论背后的真切叮嘱
教育这件事,讲究日积月累的沉淀和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我们很多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有找对合适的方法,而焦虑就是因为这种认知差所导致的。
我开这个号的目的,就是减缓一些社会群体上泛滥的焦虑,让一些事回到本质,大家都心平气和一些,同时也能亦步亦趋地习得一些知识和能力。
我们作为陪读家长,也需要做好正确的陪读姿势。
当我们都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时,也要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已经成为「别人」。
当你要求孩子做作业时,能否愿意拿出笔记本在旁边安静办公,或者拿本书一起读书学习?
——这是自制力和努力程度的榜样。
当你要求孩子读整沓的绘本时,能否陪着一起读英文小说,一起读、一起认单词、一起思考?他考KET,你也考个GRE?
——这是双向知识水平的共同进阶。
我们要试着成为孩子的学习战友,当低年级的知识凌驾在你的智商上时,不表现得居高临下;当高年级的知识你无法掌控时,也不展现逃避之态。
所以,哪怕是这篇文章提到的古诗词背诵专题,不如在要求孩子去达成背诵任务时,自己也试着参与去背诵。
曾经我陪陪孩子一起学了一首唐诗《乞巧》。
这是唐朝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林杰在6岁时所作,可能是天妒英才,林杰十六岁便早逝,不胜唏嘘。在全唐诗中对林杰的描绘也就如此寥寥几笔,若他命相更平稳长远,说不定在诗坛上又可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我也是在陪读时才了解到这么一号人物。
这首《乞巧》背后的小故事,打开了我们母子的知识面,我们学完都不由自主地沉默了一会儿。
我相信这些属于我们母子的共情时刻,会深深留在我们彼此的记忆中,我想这也是陪伴的意义。
有时读诗就如同读历史、看风景,当你在欣赏风景时,尽管有大量事物映入你的眼帘,但只有少数几个闪光点在吸引你的目光。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把整个唐诗、宋词看成是一棵知识大树,而每一位诗人,就是这棵大树上的一个个重要的分叉点。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凝结在每一首诗上的情感,并不是这首诗本身,而是这棵大树上镶嵌着的一个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璀璨人格。
所以,当你完成了300首诗词的习得,就仿佛生长出了一片片“树叶”。那么再去“学”诗,就不再是“背”诗这么单调,而是去理解了诗人本身,看见了他们的骨与肉,了解了他的出身时代、人生经历、喜怒哀乐等。
这个文章讲的是如何“学”。
“学”字讲究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能够在内心展开一张属于自己的知识树。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知识卡片吗?
如果你家有一面空墙,可以布置一个磁性黑板或者羊毛毡,在上面画上历史时间线,把每位诗人的知识卡片挂上去。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具像化的事物。当你背诵的诗词越多,显示的“树叶”也就越多,逐渐就能搭建出属于自己的视觉化知识树,这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语文讲究细水长流,语文能力需要时间慢慢渗透,日积月累的诵读和阅读才是真正的王道。
正如一句话所说:
很多事情不是因为有了兴趣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兴趣。
所以这篇文章,是送给所有的普娃和牛娃们的,愿你们能喜欢。
如无意外,下篇文章将会给孩子们分享入门诗词界的一些有趣、有用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