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三年级,开始了写作文之旅。指导了一学期,孩子从提笔迷茫到接到作文题目有条不紊的开始打草稿,从东拉西扯到能把一件想说的事说清楚,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这期间对孩子学写作文有了一点点个人体会,与花友们分享。
我信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所以我设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小目标。一方面,从孩子1岁起我就开始培养她的阅读习惯,读过的书不上千册也有大几百,从绘本开始到厚厚的小说,涉及文学、历史、科技等各类题材……,读书可以说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几乎一天都没有中断过。另一方面,从孩子满百天我就开始带她出门游历,从甘肃境内的角角落落开始,到中国其他12个省33个市的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再到东南亚、欧洲的近10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努力用脚去丈量这个多彩的世界。读过了这么多的书、走过了这么长的路,我一度自信满满:“她将来写作文一定没有问题”。但是真是这样吗?上了学之后,我发现她在这方面并没有比其他孩子强出多少,也是一样的提笔就犯愁,写起来东拉西扯没逻辑。
不知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让天天爬山的孩子去游泳,要说有优势那也只能是体力上的,还需要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我不知道作文班是如何教孩子写作文,估计有更好的方法,不过作为一个妈妈在指导孩子初学作文的过程中,我觉得大致有这么几步:
第一步积累写作素材。作为写作的基础,素材是从哪里来?一是多读书,以大量阅读做基石。这一点不用我多说,谁都明白。二是生活阅历。旅行、参与家庭生活、亲子活动等等一切体验都是生活阅历。旅行和亲子活动我想大家都认可,但对参与家庭生活,有很多人不那么以为然,总觉得大人的事不需要孩子了解。但我觉得生活才是最直观的书本,生活中很多细节让孩子多了解、多参与对成长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例如做家务能让孩子体会看别人做起来很简单的事其实真让自己做并不那么简单,从而萌生感恩之心;让孩子参与日常开支能让孩子知道钱的来源和支出是需要分配的,知道量入为出;让孩子参加走亲访友、置办礼物等环节,懂得“来而无往非礼也”的基本社交礼仪;让孩子和你一起孝敬老人、处理家庭矛盾、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等让孩子学会爱、和睦和宽容。特别是小学生的作文素材其实大多是从生活里来的,我女儿期末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得了满分,就是以做家务为题材的。
第二步学会基本阐述。要写作文,最起码的要求是能讲清楚一件事情,也就是在逻辑上让别人听明白你讲的是什么。这个需要多锻炼,利用孩子话多、什么事都想讲给你听的特点,在第一步所说的各种生活体验过程中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体验,在活动后引导她总结、归纳甚至更深入的思考。然后指导孩子把一件事用口头表达明白,先让大家能听懂,在讲明白事情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可以和孩子探讨自己的感触以逐步激发她自己主动思考,从而进一步想要表达自己的感触。
第三步示范固定格式。“天下文章一大抄”,其实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孩子“不害怕写作文”见效最快的方法是教她写简单作文的通用框架:最初级的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等五要素,开头结尾的套话,一段话只写相对独立的一件事,不能东拉西扯等等。这些主要是先让孩子不要害怕写作文,拿到题目好歹能写点东西出来。再进一步就可以教一些所谓的写作技巧,比如开头结尾引用名人名言或诗句,中间表达同样的意思时用词尽量不重复,运用比喻、拟人等简单修辞手法,将简单句扩展成复杂句,使用排比句式等等。到了这一步,对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要拿出一篇老师基本满意的作文就已经不是问题了。
第四步,以上三步都达到以后,下一步就是增加作文的深度。平时生活中新闻、事件多跟孩子分享和探讨,一家人可以各抒己见,引导孩子对各种社会事件和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要盲听盲从。共读一本书之后跟孩子探讨书中更深的含义和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作者偏颇的地方,有条件的情况下再作本书的拓展阅读,让她知道对同一件事每个作者的角度和理解都不同,或者说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能发现不同的内涵。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关注同一件事或同一种思想,逐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独到的见解是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的。每每遇到事、看了书都能有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第三步那些框框就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扔掉由孩子自由发挥了。
有见解!会表达!作文还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