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目前初二在读了,回头看看小学,对于我家娃来说最重要的事~~~~
我想,如果把这个题目交给姐姐来写,那应该就是阅读吧?
在姐姐六年级的时候也写过一篇日记,娃的阅读故事~~~
老大的阅读第一套绘本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就是这一套露露的成长故事。
如果按照我现在的经验而言,我肯定不会选这一套书作为第一套,但是那时候还属于新手妈妈,不过好歹打开了阅读之门。
为什么会重视阅读并能够坚持 ,这个我想,一方面是家长的原因,因为我其实也很喜欢看书,也乐意在买书上投入。另一方面,也是娃的原因,娃喜欢阅读,所以才能长期坚持。当然,老师的认可和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娃的小学还是比较看重阅读,从入学开始的阅读存折到后面的好词好句摘抄,再到指定阅读散文,摘抄和写读后感,每个年级有不同的重点安排,而且一直是作为作业任务去完成的,这也为提升阅读层级打了基础。
其实关于阅读重要性也无需多说,地球人都知道,但是给娃大把时间阅读的应该还是不容易坚持的事情。因为在内卷的时代,淡定已经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了。之前和朋友聊天,我还开玩笑说,还是姐姐上了初中,老母亲乡下进城后才知道原来数学有那么多杯赛啊。
阅读安排:
一方面是享受型阅读:进入小学,姐姐基本就进入了自主阅读阶段,这一点感觉真的是顺顺当当,丝毫没有费心。老母亲就这样解放啦。在小低阶段,主要读的估计都是现在被大家所质疑的一些所谓的口水文,比如《米小圈》,还有最近也被质疑的,如《大中华寻宝记》,还有杨红樱的,如《笑猫日记》,这些娃都很喜欢,而且在阅读兴趣培养上还是起到积极的作用的。我基本上是本着娃喜欢就入手的态度,漫画类也买了不少,如《百问百答》《丁丁历险记》,还有娃在一年级时候超级喜欢的一套《老鼠记者》。印象更深刻一点的是《晴天下猪》系列,因为我当时把它给清理了,结果娃哭着要我重新给她买回来一套。不过一到三年级应该算是半自主阅读阶段为什么说是半自动阅读,因为选书的主动权还在我这,她看什么决定于我买什么。但是也不是完全的主动权,因为有可能买回来的书她不看。老母亲在买书这件事上还是很大方的,不喜欢看,说明老母亲买的不好,那就再换。那时候也纯属于自己瞎摸索。只要她喜欢看的,那就这个作家的书或者这个系列的摸索着全买。
在娃三四年级的时候写过这么一段话,为什么喜欢书呢?自己也说不清,仗仅是因为书给我创造了一道屏障,把那些好的坏的,有的没的统统挡在了外面。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在这个小世界里,可以任性,可以最道,可以哭,也可以笑,外人无法干涉。这个世界不管是美好、枯澡、梦幻,哪怕是悲伤,都没关系,重要的只是放飞心灵的那一刻。当时的我,就感觉十分庆幸,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应该可以说是成功了。
自主阅读阶段(4-6年级):这个阶段娃进入了自主选书阶段,也开始了大量文史类书籍的阅读,不再仅限于儿童文学。也感觉娃的思想开始有超出她年龄段的成熟,也就进入了作文不够小清新的阶段。可能也是因为她写作文没有进入套路模式,纯属是自由发挥,因为没有上过作文班之类的课程。在这个期间,开始给姐姐进行作文投稿,还有小有成就的。在小升初投简历的时候,我给她做了个作文集,应该也是有点加分吧。
到了中高年级,阅读还是她天天必须有的事情,哪怕的考试,她都会带着课外书。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比较庆幸,我们小学所在的区是教育洼地,姐姐基本没有什么课外班,外加写作业什么动作比较快,阅读的时间还是有保障的。 不过渐渐就有了一点老母亲孤军奋战的意味。只是小朋友的成绩一有不如意的时候,老人包括战友都会纷纷跳出来指责看书的时间太多,时间都用在看杂书上了。六上的时候,班主任(语文老师)也提出来要适当控制她看书,小朋友坚称我就这么一点爱好,所以看书依然是她的日常,基本上保持3天读完2本的节奏吧,读的比较成人化,国内小说主要就是结合历史主题的一些,喜欢马伯墉,法医秦明。散文喜欢林清玄、丁立梅、肖复兴,人物传记也喜欢,满足八卦之心。
附上一篇读完大秦帝国第一部的《读商鞅》
六国会盟震惊华夏大地,秦国,这个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国,成了众矢之的。
无数士子避秦国而不及,你身处繁华的魏国都城安邑,却把目光投向了这个贫弱的边陲小国。
你三说秦孝公,分别讲述为帝之道、为王之道、称霸之道,最终以称霸之道打动秦王,与君整夜彻谈。
你 徙 木立信,仅让移动一根木头便赏赐一个平民少年数十金,从此建立官府威信,为变法打下基础。
你废除奴隶制、井田制,推行新田制。你,成了农人心里的神,贵族肉中的刺。
渭水刑杀,你一举斩杀700余人,血染草滩。当你喊出那句“行刑”时,你便再没了回头路。
你两次变法,力度极大,与秦孝公携手推动秦国这辆腐朽的战车,你整顿新军,大大加强秦国战斗力,你要让山东六国后悔。
你从一个小小的魏国中庶子,升至左庶长,直至大良造,大权在握。你的大良造府,成了第二个国君府。
太子滥用私刑,你为安民心,毅然对太子傅公孙贾处以黥刑,流陇西山地;对国君大哥赢虔处以劓刑,罢官削爵。当你头戴六寸白玉冠,身披孝公亲赐的黑丝绣金斗篷、怀抱穆公宝剑来到刑场时,你想过,自己的结局吗?
可怜啊,世上只有一个秦孝公。他又英年早逝,于43岁撒手人寰。他死后,秦惠文王继位,他无疑是一代明君,可他容不得你呀。
你树敌众多,最终作法自毙,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你才华横溢、敢做敢为、一心为民,可同时你又操之过急、不留情面、缺乏纳百川之胸怀。
然你无愧于秦国父老、无愧于赏次你一场的秦君。凄凉结局不能湮没你的功绩,尽心尽力你终将青史留名。
8岁读你,我只道你是暴政酷吏,12岁再读你,我终于明白你的辛酸苦涩,秦君死后你的无奈孤独,纵万人,吾往矣。
你是鞅,是“自古躯民在信诚,言为重百金轻”的商君啊。后世对你的评价,或许于你并不重要吧。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让我以一句秦国彦语,结束这篇小文。
另一方面是任务型阅读
纯粹的阅读是种纯粹的享受,让娃拥有自由的世界。不过,扣着学习的要求,虽然没有参加精读类课程,我们的阅读有添加了任务。
一是摘抄。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单纯的摘抄。摘抄的内容只要是你觉得好的就行,我记得姐姐还摘抄过查理九世,那种阴森风。到了中高年级,开始限定是散文类。而且得写上感悟。进入初一,必读书目的批注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姐姐的批注进展的有点缓慢,但是个人感觉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绝不是敷衍了事。
二是刷阅读理解。首先要从语文老师布置的孟建平高要求阅读开始。连续两个假期上了线下课,就是带着精读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答题思路,以现代文为主。然后就进入自己刷题自己批改。在六年级刷完了初一的现代文阅读理解2本。这个有个意外收获,就是姐姐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知道了很多知名作家,然后又随着这个去看了不少这些作家的书,比如余华、莫言、史铁生、汪曾祺等等。
阅读的收获:
阅读确实让我们也收获了很多。从小学刚开始入学的时候,班主任因为她认字多,经常给她安排一些读书、配音的任务;到开始写作文,时常被老师作为范文来表扬,到现在初中了,语文成绩一直还是她的一个底气。昨天回家给我说,今天排队找语文老师过关作文,前面的同学多数老师给讲了好一会,她只能一边靠着墙写数学作业一边等着轮到自己,结果到了她这,老师说,已经很好了,直接去誊抄就行了。新学期的入门测语文94分,成绩班一。而我们从小到大,课外只是在四五年级的时候只上了几期阅读课。最近喜欢上了诗歌,自己寒假作业做的诗歌集在年级得了一个最佳内容奖。所在的班里就她一个,得到老师奖励瑞士卷一个。
自己随手写一些小文章,真正是信手捏来,自由自由。这确实是不可小觑的一笔财富,娃有了自信,也有了写东西的乐趣,而且,我们的语文成绩虽然不能说多么拔尖,但是一直很稳定,按照老师的说法,始终保持在一个靠前且稳定的水平上。这也就是足够了。其实,更多的收获真的是在不断的内化的过程中,在阅读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一方世界,在这一方世界里,外面再嘈杂,她自有自己的一方宁静。这就是她无论在排队的时候,还是在聚餐后大家闲聊的时候,甚至在外出游玩的空闲,只要有书,她便可以完成沉浸其中。
另外,对于小四门的学习尤其是政治历史还是有帮忙的,当然,也有缺点,时间投入在哪收获在哪,进入初二,数学还是弱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