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最美的样子,就是精确到分钟的算计

2015
2017-11-13 08:48 原创 · 图片7


00

在微信群看到一份这样的七年级计划。

感慨计划设计用心的同时,也得知了执行力超强带来的马太效应——孩子在不同领域斩获奖项无数,不管是英语,还是书法,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份计划,聊一聊孩子的时间管理。 

同样是做计划,为什么他们的完成度那么高? 

01  

特别注意一下计划表里标红字的部分。 
 


这个标红字的“玲响即起”标明的不仅仅是一种区分“赖床”和“不拖延”的生活态度,他利用的是幼儿四种学习的模式中的“经典条件反射”模式。 

出于工作的需要,我用过一段时间番茄钟。番茄钟是什么呢?一个番茄钟=25分钟工作时间+5分钟休息时间。它的用途是通过25分钟专注做事,达到防止干扰,提高专注力的作用。把一天的工作任务按所需要的番茄钟分类,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仔细看看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它是通过“铃声”来告知你需要集中注意力了或者休息了,一直不断地训练,可以达到一听到铃声马上进入工作/休息状态。换而言之,就是每当“铃声”这个刺激出现,你自动做出工作/休息的反射。 

番茄工作法实际上要训练的是你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非常重要,说明你不是在一个随便的环境里随便地做事,你是有“意识”地做事。习惯番茄工作法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时间的敏感度明显提高。 

对时间的敏感度提高的作用,就是你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一件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你的“知道”并非凭空推断,而是通过不断地记录时间和修正设定时间来达成的。 

正确地评估时间,这就是做计划的算计。 

所以计划一般而言,都是处于不断地调整状态,直到你能很准确地评估出做每件事需要的时间为止。 

从表面上看,这位小朋友的家长不过是做了一个“不准拖延”的要求,实际他训练的是小朋友的“条件反射”以及“对时间的敏感度”。 

02 计划是如何落到实处的 

我列工作计划这项习惯超过4年,我深深知道计划无法落地,很多时候是和“不知道如何执行”有关。 
、 
当觉得一份工作很难做,人往往从心理上“有所抗拒”,于是在自己得以选择的范围内,选择做“更加容易更加擅长”的任务。当躲避掉讨厌任务后,能获得短暂的欢愉,哪怕只是暂时的。 

这就是“拖延症”的原理。很多拖延症导致到最后一刻不得不奋力一搏,带来的压力和没有交出完美功课的沮丧共同袭击着拖延症患者。他们不是不想做好,实际上,他们是不懂得怎么做。 

正如列计划,他们的工作计划表是这样写的。 

2017年9月计划 
□质量教育月活动策划 
□第三方实验室项目 

这样的计划看得让人头大,但你是不是在指导孩子列计划的时候也一样会如此呢? 

2017年9月计划 
□复习功课 
□写作业 
□预习功课 

仔细看看,其实他们都是一样一样的嘛,看着这些名目,其实我们压根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如果改成这样,你们觉得可行性增加了吗? 

2017年9月计划 
 




再仔细看看小朋友的家长是怎么在计划里指导小朋友的日常行为的? 
 




家长把每一块都分解成了可以操作的步骤,小朋友只要有条不紊地操作就行了。 

03 学习是一场独自终身的旅行 

特别喜欢家长和孩子关于作业查看和督导的内容。家长查看作业,告诉了孩子自己的标准是什么:“书写、做题规范、错点和签字”,从日常就抓好书写和做题规范,在考试时才能够稳定地发挥出正常水平。如何写作业,则是小朋友需要一己承担的内容。 

随后有10分钟的家长督导环节,督导的内容是“知识点梳理,过背默和问题交流”。时间只有10分钟,却要做如此多的内容,想必小朋友的知识实际上是很牢固的。这段时间也能对做错的题目进行交流和指导。 

家长的指导总共时间不会超过25分钟,大部分时间还是交给孩子自己去摸索,去思考,在复习、整理错题和预习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水平。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家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该放手要放手,该心明如镜就心明如镜。做到既了若指掌又放权便宜行事。 

04 重视基础训练,注重思考 

小朋友的家长把课内作为基础,必须要多学多思,把基础训练做好。课外的做成获取信息的来源,用既轻松愉快的心情,又认真的态度执行。 

在底下的备注写得特别好:学习重预习,重听课和笔记,重复习,重练习,重思考,培养好习惯,训练好基本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群里面聊天,说的都是课外补习班,一说写作业,说的都是课外作业,刷起题来,都是课外书。抱着课本和课后习题的反而成为了异类。 

问为什么,都是课内特简单。为了在考试拿高分,必须刷难题。 

可说到底,考试到底偏离不开考纲,偏离不开基础知识,基础方法,难的题就是更复杂的知识点交叉。如果知识点都吃透了,是可以做出来的。 

同样的计划表,能培养出同样的孩子吗? 

韩剧《大长今》中,长今在不同时期遇到了不同的老师。 

当长今是御膳厨房的小宫女时,韩尚宫是这样教她的,找100种蔬菜,每天找1种,仔细观察蔬菜的形、色、味,分别用4种不同的烹调方式,找出最好吃的那种,找出和这种蔬菜搭配更好吃的食材。 

当长今拜了首医女张德为师时,张德是这样教她的:把这些书全部背下来。理解不了没法背?不需要理解,背下来就行了,日后随着实践经验增加自然会理解了。 

两种不同的方式,孰是孰非? 

韩尚宫的教育过程,值得让人深思。在小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语文书上教“人”字,老师让学会写人字,家长签字的时候就只看人字写得对不对。如果是韩尚宫做家长,她会怎么做? 

长今:老师今天教了写人字。 
韩尚宫:仆这是什么字?众是什么字?囚是什么字? 
长今:…… 
回去查字典回来终于通过。 
韩尚宫:人字可以和什么字组成意义不同的词语呢?有什么耳熟能详的成语呢? 
长今:…… 
回去查词典。 

如果张德做家长,她会怎么做? 

长今:老师今天教了写人字。 
张德:友人的反义词是什么?亲人的反义词是什么? 
长今:…… 
张德:人什么时候是褒义词,什么时候是贬义词? 
长今:…… 
张德:人这个字和什么字长得很像,读音上又有什么难以区分的地方? 
长今:…… 
张德拿起树枝狂抽长今的小腿:就这程度,你就觉得自己读好了? 

当我们谈阅读,当我们谈思考,当我们谈积累,我们到底在谈些什么? 

当我们面对同一套信息,孩子和我们分享,我们又能分享什么有意义的观点?什么有意义的角度?展现什么样的思维?解决什么问题? 

计划表中引人注目的吃饭交流时间,不知道家长是不是如此展现自己的思考、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自己的执行力的呢? 

计划管理和时间管理,其实都是出于教育理念而展现的执行层面。所以,即使使用一样的计划表,不同的家长带领下,不同的小朋友还是会展现出不同的成长历程。 

计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家长对教育的看法。这位学霸小朋友的家长所展现的: 

是每一次都专注于眼前事,不应付,不将就,做到不辜负时间,不辜负付出。做到如此,未来自然不辜负你。 
如何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最后,我们来说说如何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从小到大,我不知道列过多少无疾而终的计划,那些看起来很美的计划,实则虎头蛇尾的多。 

到工作以后,不得不通过列计划和时间管理提高效率时,我也有了一套制订切实可行计划的套路。 

原则一、在正式执行计划前,要试行一段时间,记录每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合理预估时间 

没有进行过计划管理的人,大多都会有“眼高手低”的情况。高估自己的工作效率,列一大堆今日待办事项。最后往往因为理想太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残忍现实,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最后认为做计划不适合自己,或做计划实则没有用处,而放弃这种实则非常有效的方式。 

试行计划的时候,要注意把自己的工作内容分大块,分大块后记录每次的时间,算出每项工作需要的工作时间。这样才能保证个人对时间的掌控能力。 

预估时间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 

原则二、计划最重要的是做减法,删减冗余项目,每项前后留有弹性休息时间 

具体到设计项目时间,应在前后都预留出弹性的时间。 

你要知道,你的目的是完成这个项目,而不是必须在“某个时间点”完成某个项目。预留弹性的时间,能减轻一旦完成不了时能从容应对。 

原则三、制订可行性分析和意外情况处理 

当初我决定培养早起计划的时候,我制订了可行性分析,分析了这样做的必要性,也写下了意外情况如何处理,从而保证了早起习惯的养成。 

原则四、不适合的项目适时调整 

任何计划都不可能从一而终不做变动的,一旦发现有些项目基本没有执行的可能性,就要考虑调整计划。 

我目前使用的计划表,有超过4个不同的历史版本。每个时期适用的计划表不一样。 

开始培养计划习惯的时候,会需要比较详细的计划表,记录计划时间和实际完成时间,以便更好地计划时间。 

计划的习惯养成后,计划时间和实际时间已经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不记录计划时间了。 

烂熟于心的阶段后,只挑选最有必要的项目即可。 
 

这是椰子婷发布在小花生网的NO.12日志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兰婷集絮


回应6 举报
赞11
收藏43
8年前
我以为。。。计划就是拿来推翻的
7年前
看着这密密麻麻的计划表简直要晕倒了,基本没给孩子喘息的时间。
7年前
一对照,原来我家处于放羊状态呢😊
7年前
好密集的计划😰一对比,我家的计划就成渣渣了
7年前
计划做出来也得孩子肯配合才行
发布

推荐阅读

椰子婷
椰子婷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