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生在新中国,长在国旗下的妈妈来说,我的语文学习,就是语文课本。如果用最狭隘的评判标准来说,高考语文分数高就代表语文好,那么我在成年前的学习阶段,语文是不及格的。作为理科生,在大学期间就没有了语文课程。
高考语文,重中之重,便是作文。记得当时最烦的就是写作文,我一拿到语文试卷,就先翻到作文那里看作文要求,然后在做卷子的时候,对作文那个焦虑啊。往往在考试结束铃响之前,还在凑那800字。
然而,虽然学的理科,在我成年后,反而更热衷于写东西了,写自己的想法、情感、观点,写起来不但不痛苦而且洋洋洒洒肯定超过800字。
反思一下自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我觉得我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缺陷。
1,辞藻空洞
凑字数,是我的典型的一个写作的毛病。辞藻空洞,无话可说,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作文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后来高考后小说看多了,就发现小说里面的描述非常细节化。细节化,才能让人感受到生动。
现在知道作文的一大技巧就是:要描述,不要告诉。举个例子,“我生病了很难受”,其中“难受”就是告诉,而描述应该是这样的“四肢发软,肌肉发酸,头昏脑涨,嘴巴里全是淡淡的苦味......”
辞藻空洞怎么破?
应对策略:
1), 增加生活历练;
听过看过十遍,都不如体验一遍来得深刻。我记得我小时候,爸妈的教育原则是,只要我把书读读好就行,其他事一概不要我做,高中毕业前扫地、拖地、洗碗、做饭统统不会。没有体验,哪能写出劳动的辛苦,就像没有生过病就写不出难受的描述,而只会干巴巴的说句“很难受”。
所以,我对孩子的教育就秉持“什么都要让他自己去做做看”的原则,酸甜苦辣都要尝到,小到做家务,大到假期打工、做义工、独自旅行等,竟可能多方位的让他自己去体验这个世界。
2),观察与写作训练
我认为,写作不是一天练成的,光靠大量的阅读也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让作文写得越来越好。这个训练,从小学二年级就可以开始了。怎么训练?给个题目,比如写“春天来了”,要求不能出现“春天来了”的字样,而描述出春来了的情景。这种“命题作文”可以每周写一次,记在日记本上。
2,没有观点
高考之前,我是典型的被教科书“标准”化的一类人。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不容许有半点质疑。所以,很常一段时间,我把书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来没有习惯去怀疑书上的内容,直到...后来书看多了,看到同类的书中观点不一致,甚至有观点冲突,才开始带着质疑精神去看书。
现在知道了自己缺少批判性思维能力,导致写议论文的时候,观点不明显,对观点的理由支持不充分,没有批判对立观点的能力。
应对策略:批判性思维训练
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引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尊重孩子的观点,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观点找更多的“论据”。这种训练,可以从拿出一句话来讨论开始,例如“台风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引导孩子这句话是不是对的,台风有没有可能带来好处,然后与孩子一起查资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然后,需要广泛阅读,有意识地比较同类书的不同观点。这种训练做多了,更能培养孩子更客观更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能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观点。
3,文言文
高考满分作文中,有很多文言文作文。每次看到,我都万分佩服,不看内容,光看那文言文就已经赢了普通作文一大半了有木有。细看内容,都看得懂,但是让我写却是万万写不出来的。就像刚学英语的孩子,看得懂但写不出。问题出在哪儿?古文学得不精。确实,光靠初高中课本中的那几篇古文,确实量太少。
应对策略:经典国学诵读,从小开始打基础。
从小广泛诵读经典国学,在不完全理解意思的情况下,让孩子体会到古文的文字之美。古文,相当于另一门语言了,按照学语言的方法,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坚持多读多听,从古诗开始,到文言文章。经典国学,可以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计划的输入给孩子,坚持常读常新的原则,一直读到小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