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孩子的成长及绘画的作用
1.1 成人的画和儿童的画有何不同
1、有许多家长喜欢带一两岁的幼儿去美术馆参观,让孩子们欣赏超越他们理解能力的成人画,并想教授孩子绘画技巧。这是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2、两三岁的孩子,一旦被成人教授过绘画,看到成人画的东西就会非常喜欢,但是到了他们独立作画的时候,就无法自由地表达自我感受,只能模仿成人的画。无法画出有创造性的内容,就容易变成不喜欢画画的孩子。
3、孩子幼儿及少儿期的绘画活动,是培养孩子作为人的根本能力—创造力的关键期。
4、 孩子央求大人“画一个吧”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大人的错,如果你从没给他画过形象,他不会要求的。
5、为什么 教授青少年绘画,他们很受用,但教给幼儿就会对他们创造力造成伤害呢?因为 青少年和成人作画,是不断考虑欣赏者的立场同时表达自己的,而幼儿则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6、9岁以前的孩子,不是按照亲眼所见来绘画,而是按认知来画,所以他们画出的房子能看到里边的摆设。研究表明,儿童到了9-10岁左右才能发展出和成人差不多的几何空间认知水平,认知方式不同,绘画的表现就有差异。
1.2 成人如何参与孩子的绘画活动
1、 用语言引导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画画。 幼儿园老师对孩子们说:今天加餐是大家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大家吃完了,一起来画挖红薯吧!这样的语言引导,紧贴生活且顺从了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可以自主绘画。
以下两幅画:上图画的很自然,是一副好画;下图很矛盾,就能看出成人教授的痕迹,红薯叶画的很不负责,后方两个漂浮的大人也非常形式化,优点是左边和右边的两个圆,代表孩子和他好友挖出来的巨大红薯,画的认真且饱含情感,令人感动。
2、让孩子画画的是印象,而不是绘画技巧。大家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要把目的和内容的确实与技术手段不成熟这两件事搞混。
3、 如果想让绘画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是最重要的。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要把手的功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
1.3 造型游戏培养什么
1、要在幼儿期治疗手部问题。语言中枢与手之间有密切关系,手部笨拙的成年人很难纠正。所以在孩子幼儿期就要锻炼他削铅笔、系鞋带、正确握筷等,提高手部灵敏度。
2、 有利于孩子手部发展的造型游戏:用绘画工具调整水和颜料的比例,然后进行涂色;专心致志于手指尖折纸;用剪刀裁剪纸或布料;用手指涂抹胶水;用小刀削铅笔;用雕刻刀雕刻版木。
3、审美意识是道德的基础,幼儿绘画就是在没有任何利他主义的行为中,培养美丽心灵。成人看到孩子在花坛里乱跑揪花,就会生气的制止或教育,也有人会竖起警告牌。但是这样都是约束,没法让孩子自律。如果在建立花坛的时候让孩子参与进去,自己种下并养护的植物会格外爱惜,这样才能真正帮他们建立起道德意识。
第二章 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2.1 绘画能力的发展规律
1、人类史上,绘画先于文字出现。孩子也应先获得绘画能力,然后再去获得书面语言的能力 。
2、孩子的能力发展具有规律,学习过程中最合适的时期,称为关键期或敏感期。1.5-3岁左右是最适合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时期;3岁前后,孩子进入自我意识复杂的阶段,称为第一反抗期。我们要重视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期。
2.2 1到3岁孩子的发展规律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1、从手开始。当孩子在大自然中充分玩过以水和沙子为代表的素材后,手的劳动延展到铅笔等工具上时,创作结果就形成了涂鸦,也就是绘画的起源。
2、 2岁以前的涂鸦是“一维涂鸦”,绘画活动就是手的劳动, 这个过程中成人不要给他们任何限制。是用手的机会越多,手就越灵活。2岁左右,手就获得了“捏”这个能力,意识开始集中在手指末端。这时就不仅仅靠运动感觉,而开始需要运用到视触听觉等其他感官的协调作用。眼睛的功能和手的功能结合,是2岁孩子绘画能力的特点,这个阶段的涂鸦称为“二维涂鸦”。2.5-3岁开始,孩子在画前就准备好了画什么,自此进入“三维涂鸦”。
2.3 保护孩子的涂鸦与绘画热情
1、 3岁左右,具备了手的能力、视觉能力、语言能力的孩子开始正式进入绘画期。可现如今很多这年纪的孩子绘画热情却在减退,这样的孩子包括:接受过成人绘画教育的、提前被教授了文字的、看了过多电视。如果幼儿期就出现了情感能力及积极性减退的情况,将来孩子更容易成为无毅力、无兴趣、无感动的人。
2、 并列玩耍:1.5-3岁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没有交流,而习惯于在行动上保持一致,但会因为有共同的行动伙伴而感到喜悦。此乃满足这个阶段孩子社会性的一种游戏方式。
3、 让孩子爱上绘画的方法:多为孩子找到一起绘画的小伙伴,如家庭间聚会时;在家中准备好触手可及的画材;不强迫。
2.4 4到9岁孩子的发展规律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1、 4-6岁的孩子的特点:对概念的掌握在数量上快速增长。他们能够通过图片记住事物名称,开始接触使用工具和机械,喜欢阅读或听大人讲图画书,他们渴望了解世界,喜欢完成某种任务。孩子的绘画内容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 4岁儿童开始凭印象绘画;5、6岁开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浓厚兴趣,5岁半-6岁孩子开始研究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于是开始喜欢玩藏猫猫登游戏;6岁左右基底线登场了,并且开始用透明画法。
3、 7岁儿童开始能从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
第三章 亲眼见证孩子的绘画发展过程
注意:以下总结的是一种普遍规律。但因生活环境、个人条件的不同,每个孩子的绘画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不用过度担心和攀比,要爱护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1岁
涂鸦从画点开始到连续圆圈;准备孩子触手可及的画具让他们自由作画;不教他们画形象。
左:1岁7个月《奶奶,饭饭》:小的连续圆圈螺旋形涂鸦,非常好的作品;
右:1岁11个月:大的连续圆圈螺旋形涂鸦。
2岁
开始有意义的涂鸦,有了线段的概念,即可以画出有始有终的线,且开始出现线与线的连结和封闭圆圈,已经反复涂抹的色块区域;孩子会在画完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具有随意性(提问人和场景不同,答案的改变)。
3岁
孩子会一边画一边思考每条线的意义。
左上:3岁5个月《太阳公公变大了》,3岁孩子认为万物皆有生命,所以绘画是“拟人化”的。9左右才会改变这种认识。
右上:3岁8个月《我的家人和朋友》,代表性的头足人像登场。
左下:3岁半《苹果和妈妈》,开始用线条表征事物,用三条线条代表手脚。
右下:3岁10个月《烟花满天》,想好了才画的画。右侧两个大圆是烟花,左侧五个小圆是一家人。
4岁
四岁孩子会先用语言组织印象,然后再决定自己要画什么内容。
左上:4岁《在公园玩耍》,小朋友画的是自己在公园玩的时候的场景,把所有的活动都用一条线来表征。
左下:4岁11个月《青少年之家》,画中出现了出游的公共汽车,左上颌右下的条形意为来和去时车经过的路。这种把想画的事物,不分时间地点罗列在同一张图上的做法,代表了4岁儿童的“同存表达方式”。
右:4岁儿童的力作《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
5岁
不再像4岁那样用表征手法来话,而是用成人一看就明白的“再现式表达方式”。5岁儿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
左上:成人一看就明白的《狮子》,5岁。
右上:5岁《乘轮船渡过东京湾》,并列表达方式。
左下:5岁11个月《老师的脸越来越大》,因为孩子对她越来越熟悉。
右下:5岁作品中变形的脸,从左开始画,不想让线条重叠破坏已画好的人物,是一副诚实的作品。
6/7/8岁
右:6岁《图案设计》,那些能够独立玩耍,能够画出自己画的孩子,在6岁常热衷于图案设计。
左上:7岁《拉网》,孩子不再把自己画得像一个大英雄,这反映了他在社会性方面的成长。这时期的画,成人一看就懂,这也是孩子靠口头表达过渡到用书面语言来表达的阶段。
左下:8岁《坐在卡车上的我和爸爸》,画中开始出现了遮挡,这种绘画技巧18岁儿童所掌握的更高表达技巧。
9岁
这是培养孩子用身体感受世界,用眼睛发现世界的关键时期。
9岁孩子开始迈向成人绘画,通过观察,按亲眼所见绘画是其主要特点。
如何指导?在绘画前就要求孩子的画面充满故事性,且不做说明就可以让人看懂。美术教育因此与语文作文产生关联,可以促进孩子更理性地用书面语言思考、组织画面。
左图:9岁《丝瓜》,根据真实的劳动体验,所创作的杰作
右图:9岁《油菜的观察记录》,右边是幼儿期的并列表达,按照孩子的认知创作的,左侧是经过认真观察后,画出的真实样子。
同名公众号:梅森妈M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