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阅读逃不过三年级语文现象,小学语文怎么学?记住这4条技巧!稳了!

2024-11-23 16:42 原创 · 图片11

 

老粉都知道,在学业规划角度,我们家语数外三科是有节奏的。所以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英语是重点,二升三加入了小学奥数的学习。而,语文,在我们家只抓一件事就是阅读。所以从MAX很小开始,每天30分钟的语文阅读时间,是必须的。优先级很高。

但是进入四年级,当一次单元测试,MAX拿回65分卷子的时候,给我当头一棒。咨询了很多专家,写下这篇干货攻略文章,给大家避坑。有些弯路,还是不走的好。

文章的主要观点:来自豆神教育 朱雅特老师

 

01校内和校外知识其实是两条线

因为从小重视阅读,还有孩子口头能力的表达,虽然知道MAX不是个视觉性的孩子,对字词怎么写特别不敏感。但是因为,孩子放学后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语文除了阅读的优先级其实特别不高。

事实上,属于战略放弃的阶段。

而语文阅读这件事,因为在我看来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底层能力,是最重要的自学能力之一,所以每天阅读30分钟这件事,其实是坚持下来了。在四年级之前,其实都岁月静好,MAX语文虽不拔尖,但是也稳定在90分以上。

但是进入四年级,当孩子上个月单元测试拿回65分的语文考卷之后,我震惊了,之前从来不看孩子卷子的我,终于耐下性子,仔细看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我发现,原来语文校外和校内其实可以看作是大多数都不想交的两条平行线。校内考试,其实充斥着这种解题技巧和应试方法。扪心自问,我拿到同样的卷子也是考不好的。

之前其实从来不要求MAX学校考试考很好的我,也坐不住了。我对他的要求一直是:一、校内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二、考试成绩中等就好;三、语文考不好正常,我们在家没练习啊(但是要求平均分以上)。

但是当,65分倒数的卷子,放在我面前的时候,虽然我很理智的知道,这个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追赶的,而且只是一次单元测试,不说明什么问题。但是我怕MAX给自己贴上语文就是学不好的标签。这个标签是最可怕的。所以当妈妈的我,及时,果断的出手了。

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觉得他自己可以,在学习上形成正向循环。当看到孩子有负向循环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帮孩子一把。而不是袖手旁观

因此,在我咨询了几个语文方面的专家之后,调整了我家MAX的学习方式,并且整理成此文,分享给大家。

经过及时的调整,期中和最近几次的考试,MAX的语文又重新回到正轨,不拖后腿了。时间在哪,效果其实就在哪。

02阅读需要达到40分钟以上,才有效果

从人生时间的长河来看,就像我前文说的,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最底层的能力,也是自学能力最底层的能力。所以不可谓不重要‼️

一次两次考试的失利,一城一池的得失,甚至于大多数时间孩子语文都考不好,在这个能力的构建面前,都显得如此渺小,以至于微不足道。所以虽然此文,写的偏应试一些,给伙伴们分享一些应付考试的方式和方法。但是,我还是不禁,要把阅读这件事,拿到第一个来写。

如果非常极端的情况,让我选择,孩子语文成绩就是永远考不好?还是不让孩子阅读了,而去刷题?我想,最极端情况,我会让孩子选择语文成绩就是永远考不好。因为成绩只能决定一时,而阅读能力,能够伴随孩子一生,以及他最终可以走多远。

而长时间的阅读能力这件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读书这件事,能让我们脑子里分泌的不是多巴胺,而是内啡肽。

多巴胺是一种刺激,需要通过不断的诱导来产生,但是累积到一定的量却会使人中毒。

而内啡肽却是一种成就,是人在通过努力,达成某种成就后,寻得的一种内心的平和。

虽然两者都是常见的传递快乐的神经递质。

但真正的高手,早就戒掉了多巴胺这种易让人上瘾的爽感;相反,他们更愿意依靠内啡肽激励,来进行自我赋能。

但是阅读,也是有技巧的。以下观点来自豆神名师,朱雅特老师。

要警惕打卡式阅读和表演式阅读

很多家长会问,孩子每天晚上时间不够,像我家孩子每天都要阅读15分钟的书的,有用吗?答:这完全是无意义的!要想养成阅读习惯,至少要读40分钟

像朋友圈里有很多15分钟读书打卡的,其实这根本没用!!!

说是15分钟,其实5分钟在找学习姿势,5分钟用来拍照,真正在读书的却只有5分钟。这5分钟的读书时间,其实一点用都没有,知识也没有进入到脑子里,孩子其实是习惯了打卡,而不是阅读。而阅读一定要进入心流状态才算。

而怎么才算进入心流状态?最简单的指标就是:阅读时间一定要够的!!!一定要超过40分钟!!!

我们要静下心是为了读书,而不是成为好的“学习表演艺术家”,只是看起来很刻苦罢了,还是要多关注孩子真正的学习部分。

读书是心流的方式,心流是成为学霸的必要条件。当孩子进入心流后,会过于专注,会认为时间过的很快。

另外,什么边读边划线打卡,也是没有意义的。边阅读边做笔记划线这件事,对成人有效果,但是,对于刚接触阅读训练的孩子,是负担而不起正向作用。

03要每天考核孩子的绝对动笔量

很多孩子阅读量很大,但是成绩不好,忽略的是输出。也就是,绝对动笔量。
 

什么叫做绝对动笔量?动笔能力是影响孩子考试成绩的关键。

一二年级的绝对动笔量是200字,三四年级需要达到500字,五六年级是800字,初中生是绝对要超过1000字

如果孩子平常也不爱写字的话,就找他喜欢的书,无论是《哈利波特》还是《小王子》亦或是笔记、日记、字帖,甚至是抄课文都可以。

前提是要找一些孩子能看懂的,耳熟能详的东西,如果是为了抄而抄,写一些什么“天地玄黄”这种晦涩难懂的知识。这其实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同时,每次写作后,要检查错别字,错一罚十,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写作准确性。

04阅读理解到底怎么样才能拿到高分

阅读理解,需要每周增加2-3篇真题训练

阅读理解扣分这件事情其实有很多的可能性。一般是:审题不明,词汇量的问题,训练速度,时间不够的问题,逻辑的问题(看不懂暗示),缺少技巧等问题,影响的因素很多。

阅读理解想要变好需要三个词:原理,技巧和训练。

要想让孩子的阅读理解分数拔上去,可以让孩子每周至少进行两到三篇额外的阅读理解训练,并在写完后对正确答案,充分理解自己和正确答案的区别。

这样拿着红笔将标准答案长期对着给孩子看,才能锻炼出考试语言体系。推给给大家《一本》这套阅读真题还是不错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从唐朝留下的经典诗歌数量诗是最多,而内容最丰富,题材最庞杂的,它大概是有这么几类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咏史诗,还有边塞诗这五类。

那么你们认为这五类里面哪一类是数量最多的?考试而又最容易出现的?

山水、送别、咏物、咏史、边塞,其实这都是平均分配的,反而是送别诗是最多的。为什么呢?我一个一个给大家说一下。

咏物诗是对于某个物体背后的品格进行歌咏。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物体物品都值得被歌颂的,它只是代指有意向的东西。

所谓意向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用的比较多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月亮,它是一个星球,但中国人文化社会当中用的多了,它就变成了思乡;流水它是一种液体,但是中国人在文化生活当中使用的多了,它就变成了时光,因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所以咏物诗他说来说去就那些,范围很有限。

咏史诗一般都是怀才不遇的人写的,而大量的咏史诗会出现在一个衰败的朝代,所以整体的数量也不会特别多。

山水田园诗不是说单纯的看山看水,就是山水田园诗。而是那些隐居的人、被贬的人,他被迫看山看水。当他们没有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所以需要寄情于山水,感慨自己的际遇。

边塞诗更不太用提了,去战场后能做出来的诗的诗人真的少之又少了。

所以,在那时候最多的就是送别诗。车马不便,交通、联系不便,所以古人特别看重送别的时刻。因为他并不知道下一次见面是明天、下个月还是下辈子。

所以当每次离别之时,都要把这次离别当做最后一次见面来写,而一写就是写两首。

走的人要送给留下的人,他要写一首留别诗,而留下的人要写一首送给要走的人,他会写一首送别诗。所以高考最可能的考的就是送别诗。这就是原理

那么什么又叫做技巧呢?

技巧就是你一看就是送别诗。那就好办了,送的人就写依依不舍,看的是走的人就写前途未卜、心中迷茫。然后你看不出来是送还是走,那就写两个人的友谊,这就叫做技巧。

第三个词叫训练。我们日常为什么要做题?我们为什么要反复根据一个东西进行训练?

其实训练就是要去掉人的不确定性

训练是保证一个孩子他能在心情不定,身体没那么舒服,环境恶劣,却刚好又要考试,前一天还失恋的这种极端情况下,也能通过之前不断的训练,看到某类题就直接通过自己肌肉反应写出正确答案,这就是训练的意义。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厉害到这个程度,无论怎么考他都能拿满分,无论怎么考都能拿满分,就是因为他懂得原理,他善用技巧。

他经过了很多的训练,这样才能去接受更多更厉害原理,学习更多技巧的传达和更科学的训练。

你如果想要阅读理解做的特别好的话,你就要懂得原理,懂得技巧,并且按照这个技巧不断的去训练。

同时还要给老师反馈你做的题的结果,再不断的在训练,不断的去接近考试语言体系。

04关于作文,作文必须写3遍以上

作文五篇代表作:写人,叙事,挫折成长,写物,写情感

这五篇必须精批,每一个作文至少有一篇代表作。作文每一篇文章需要写2-3遍。直到满意为止。

这里有个小技巧可以给大家分享,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远高于他的书写能力的。所以就会出现一说就会,一写就废的情况。

因此,不妨在低年级可以采用讯飞语记等软件,让孩子通过口述的形式写作文,然后修改两遍,最终落笔抄下来就好。

以上是应试的方法,但是我还是要叨叨两句。

写好作文无他:一、多读书;二、勤思考;三、勤练笔

在我看来啥作文班,都是假的,孩子脑子里输入的东西不够多,思想不够深刻,没有多思考,学再多的花拳秀腿,都是术而已。作文无非是通过文字把脑子里的东西写出来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被成绩裹挟着,变成了一种刚需。

可悲,但是我们被洪流裹挟的时候,作为父母还是保有一丝理智吧。林小英老师说,这叫脱嵌。


回应1 举报
赞1
收藏6
4天前
可是每晚时间怎么分配呢
发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