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有位美国教育专家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的课外阅读后,得出结论: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但是美国孩子的阅读量却是中国孩子的6倍。
那就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有一大方法就叫:“偷”!一说“偷”,大家肯定懵圈,说阅读量还能靠偷啊~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那就是“THIEVES”(小偷原则):
“THIEVES”分别代表的是Title(标题)、Headings(小标题)、Introduction(介绍)、Every First Sentence(每小节的第一句话)、Visuals&Vocabulary(图表和重点词汇)、End of Text(每小节最后的话)、Summarize thinking(总结思路)几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这样缩写还挺好玩儿的,可是看书这事和“小偷”有关系吗?
大家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个小偷,半夜闯到别人家里想要偷东西,你是站在客厅里才开始慢慢想该偷点儿什么?该从哪儿先下手吗?专业小偷肯定不是这样的,他们早就心里有数,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偷什么,也知道这些东西大概在哪里。比如首饰在洗漱间的梳妆柜里,保险箱在卧室衣橱里,手提电脑在书房……
看书也类似啊,一本书里的信息那么多,但它们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位Good Reader(优秀读者),也应该像一位Good Thief(专业小偷)一样,在深入阅读之前就该心里有数,我期望得到什么信息,它们大概会在书中的哪些地方?这些信息,就是藏在“T-H-I-E-V-E-S”这几部分里,所以我们首先就得把它们“偷”到手。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THIEVES(小偷原则)原来是美国三年级以上孩子都需要学习的一种阅读Non-Fiction(非故事性)书籍的标准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帮助孩子提高阅读速度,让孩子的阅读更有效,而且还能帮助一些不那么喜欢读书、阅读有困难的孩子爱上科普书籍。
“ T-H-I-E-V-E-S”小偷阅读法适用于说明性、信息知识类的书箱,这类书籍并不像故事书那样有悬念、有情节,阅读起来也没有那么引人入胜。所以,学会主动地去抓取书中的关键信息非常重要。“ T-H-I-E-V-E-S”就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框架,让他在深入阅读这类书籍的每一章之前,先对照框架找出关键点以及思考和它相关的问题:
标题
1. 看到这个标题后,猜想下这章里会有什么内容?
2. 作者想要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3. 关于这个主题,我已经知道了哪些呢?
小标题
1. 作者打算把这个主题分为几部分来讲?(一般有几个小标题就是几部分)
2. 每部分的小标题都是什么?
3. 基于这些小标题,猜猜看每一部分会是些什么内容呢?
介绍
1. (一般科普、信息类书籍每章内容前都会有个一小段介绍文字)看了介绍之后,你会对内容好奇吗?
每小节的第一句话
1. 从这句话我可以大概猜到这一节的内容细节吗?
图表和词汇
1. 文中的图表有没告诉我作者想表达的大概意思?
2. 文中有没粗体/斜体等特别引起我注意的词汇句子?
3. 它们都是什么意思呢?
每小节的结尾处
1. 作者是怎么做总结的?
2. 有没有需要我回答的问题?(有些书每小节后会留有一些小问题)
总结思路
1. 整理回想一下我“偷”到的所有信息,可以预知整章的内容是什么了吗?
2. 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一开始学习这个阅读方法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孩子在精读之前先填写这样的一张表,就是先把书中的“ T-H-I-E-V-E-S”找出来,也记录下来:
当然,这些内容并不是每本书、每一章节都要写,作为一个参考框架,就是让孩子在读知识科普类书籍时不要忽略掉这些重要信息。
这样练习几次,孩子已经比较熟练了之后,就不需要再填写了,但为了孩子在每次细读之前依然能借助这个框架来收集信息,老师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类似前面提到的逃逃使用的那种对照表,比如在教室墙上、白板上贴一张大大的海报,
或者鼓励孩子做一张个性化贴纸贴在自己的阅读记录文件夹里,
总之,老师会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醒、强化孩子们使用这个阅读方法,直到它成为阅读Non-Fiction类书籍的一种阅读习惯。
这个习惯养成之后,孩子对知识科普类书籍的阅读速度会明显提升,而且读完之后脑子里“带走”的内容也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果然一个Good Reader和一个Good Thief之间是有很大共性的啊,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希望大家用起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