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思维导图教女儿学习科学

2016
2007
2017-3-13 10:45 原创 · 图片9

不知不觉,女儿糯米已经进入了小学三年级。在她的书架里,Nonfiction(非虚构类)读物占了几乎一半的比例。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显然无法满足求知的需求,只有将思考带入阅读中,才能完成对信息的整合、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为了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我常常借助思维导图(Thinking Maps)来引导她,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增加百科类阅读的趣味性,教她学会归纳知识,更进一步的期望呢,希望她能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对比特征,使概念更清晰 
在糯米阅读《儿童百科全书》第二册时,我指导她做了“鸟儿和蝙蝠”的双气泡图,以区分这两种相似的概念,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本书中有五篇文章与鸟儿和蝙蝠相关,分别是《它会飞,但绝不是鸟》、《什么是鸟》、《欢迎你,小鸟》、《知更鸟的喜庆日子》、《仇恨鸟笼的男孩》。借助这些文章,糯米很快总结出鸟儿与蝙蝠的共同点“它们都有翅膀和爪子,爱吃虫子,会飞”;而鸟儿有羽毛,而蝙蝠长着绒毛;鸟儿没有牙齿,而蝙蝠是有牙齿的。除此之外,女儿还从书上找到了它们生活习性的差别——鸟儿是白天觅食,而蝙蝠昼伏夜出,并由此将它们另外的一个区别找了出来——蝙蝠依靠声波定位来捕捉昆虫。

蝙蝠还有一个特殊的生活习性是倒挂在树上或房檐下,而如果不慎掉落在地上,是无法自己起飞的。为了加深女儿的印象,我跟女儿分享了小时候的趣事:如果见到落在地上的蝙蝠,我和小伙伴会将它高高抛起来,这样蝙蝠就可以重返天空了。 
  

画完整个思维导图之后,我问女儿“蝙蝠与鸟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你觉得哪一个是它们最重要的区别呢?”女儿考虑了一会儿,告诉我她认为“哺乳”与“卵生”是蝙蝠最重要的特点,而鸟儿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是有“羽毛”。我们把这些关键特征用水彩笔重重地描了出来。

主题阅读,连接知识碎片 
随着女儿藏书不断增加,常常可以在不同的书中找到相同的主题,我借助思维导图教女儿进行主题阅读,帮助她把来自不同书的知识碎片关联起来,整合为更系统的知识。 
在“探索地球结构”的主题阅读中,我们选择了神奇校车系列的《地球内部探秘》、《大英儿童百科全书》以及《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的有关章节作为阅读材料。  

当我让女儿讲一下地球的结构时,女儿说她觉得太难了,不知道从哪儿说起。我提议先将地球分为“表面”和“里面”两部分,然后再看接下来如何细分。女儿在括号图上将它们记录了下来。

“一分为二”降低了起步难度。然后,我们参考《神奇校车》的地球剖面图,很顺利地将地球内部进一步分为“地壳、熔岩、地幔、地心”四个部分,将地心分为外核、内核。

女儿兴奋地翻到书上的公式“石灰岩+热+压力+时间=大理石”让我看,她告诉我“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就可以变成大理石了”。同样令孩子感兴趣的还有化石和溶洞,我们发现化石和溶洞都存在于石灰岩,而石灰岩与页岩一样,都是沉积岩的一种。看来这些生动的细节更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啊!

地壳中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女儿认为除了书中列举的金、银,还有比如铁等很多种金属,也有水晶等各种宝石,最终将矿物质概括为“金属、宝石、石油、煤”。 
  

最终我们用这样一张括号图将三本书上的信息整合在了一起,概括出了地球的整个结构。

结合实际,了解身边的科学 
科学并不遥远,而是与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阅读《In the Arctic》(在北极)时,我们用到了表达“分类或分组”的树型图,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在这个故事里,弗瑞兹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北极,却忘记带保暖的衣服。我请糯米思考“弗瑞兹老师和孩子们遇到了什么麻烦?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讨论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糯米对于“保暖”和“取暖”的概念区分的并不是很清晰。好在弗瑞兹老师给孩子们戴上了观察热量的眼镜。借助这些生动的插图,我讲解了“保暖”是阻止自身热量散发,而“取暖”是要从外界获取热量。

弄清了取暖与保暖区别,我继续追问道:“那么在咱们的生活中,都是用哪些方法来取暖的呢?”糯米想出了许多保暖的方法,天冷了可以盖上厚被子、戴手套,还可以穿羽绒服;关于取暖的方法就更多了,比如搓搓手、哈气,还可以烤暖气、吹空调。她将这些方法分门别类地画在了树型图里。 
  

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纳,我们在绘本的启发下,找到了生活中取暖与保暖的方法。

学习区分fact和opinion 
 

小花生有一篇文章曾经详细介绍了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一定的质疑”。对此我深深地认同。结合孩子的阅读,我设计了“Fact & Opinion”桥型图,帮助女儿学习区分事实与观点。

在阅读初章书《Afternoon on the Amazon》(神奇树屋第六册)时,我们就用到了这张图。 
  

我们发现,面对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提到生存在雨林中的各种昆虫时,Jack觉得“太酷了”,而Annie却认为 “毛骨悚然”。这些感受都是观点。

即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观点也会不断变化。哥哥刚刚来到雨林时感慨,“It was the spookiest place he had ever seen(这是他去过的最诡异的地方)”;而当他将要离开雨林时,他却在记事本上写下了“The Amazon rain forest is amazing(令人惊叹的亚马逊雨林)”。与此类似的,Annie最初觉得长了牙齿的小鱼非常可爱,后来才知道,那是亚马逊河中最可怕的食人鱼。

有的观点非常有迷惑性,尤其当来自“权威”时。书上介绍说,“The jaguar is the biggest predator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美洲豹是西半球最大的食肉动物)”。为了弄清楚这个观点是否属实,我们在互联网查询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结果发现,美洲豹体长1.8—2.8米,体重70—180千克;而美洲鳄体长3-4.8米,体重200-900千克。显然,无论从长度还是重量上,美洲鳄的体型都明显比美洲豹更大。这让糯米也大感意外——原来书上印的“知识”也可能出错啊! 
  

这次的尝试使我意识到,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思维多么重要。

科学实验,记录观察日记 
 

除了将思维导图应用在阅读当中,我们还用思维导图来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去年春天,糯米的班主任老师给每一位学生都发了一小包种子。老师说这些种子是她收集的、不同的花或者蔬菜的种子,请大家种在家里,并仔细观察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糯米把种子带回家,种在阳台上,常常为它浇水、施肥。令糯米惊喜的是,秋天的时候,它们竟然结出了一颗颗西红柿——原来,老师给她的是一包番茄种子啊! 
  
糯米将这些观察浓缩在一张流程图里,把西红柿成长的整个过程画了出来。此外,我们还将开花的过程进一步细分为结花骨朵、花苞绽放,这些都离不开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细致观察。 
 

除了上面这些例子,我们还用圆圈图回顾与细菌相关的知识,用气泡图描绘“什么是蜘蛛”;在学习加州科学时,我们用桥型图总结不同生态环境里的动物,区分保护色和拟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工具,它帮助女儿在阅读百科类图书时,不再满足于“看过”,而更注重对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注重独立思考与分析判断。

如果您对思维导图感兴趣,欢迎加我的公众号“糖纸匣子”,看更多原创文章


回应36 举报
赞113
收藏502
7年前
关注过你的公众号,能否加你微信:yongyon2005
7年前
关注了公众号,很多大家的案例,很精彩!
7年前
我加你哈
7年前
图文都美,太赞了👍
7年前
真棒!画得太详细了!
7年前
👍👍
7年前
小花生里真的是人才济济,牛妈太多啦。图文都很赞,收藏了
7年前
学习了,谢谢
更多
发布

推荐阅读

教画图的粟米
教画图的粟米
2016
2007
作者热门日志
我这样用思维导图教孩子深度阅读  赞201 · 收藏1048 · 评论40
语文预习,你用思维导图吗?  赞141 · 收藏789 · 评论32
我用碎片时间教女儿学加州语文  赞110 · 收藏529 · 评论52
教孩子学时间管理,我用这几张图  赞50 · 收藏556 · 评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