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莲妈读书
前两天,在一片热热闹闹的喜报,和各种牛娃采访中,有则消息格外引人瞩目。鉴于已广为流传,姑且引用之:
(原文似乎出自《雪球论坛》“全球通”博主)
写得挺详细的,不过六七年前似乎没有红领巾奖章一说,其它路径倒是非常符合海淀日常,看着挺真实,是一份非常完美的小升初简历了。
正因其栩栩如生,很多圈里人难免物伤其类,心惊+伤感。
海淀家长,沿途可不就是这么过来的。早的生下来就开教,晚的一二年级也入圈了。几年下来,投入的钱都没数儿,更难以沉没的成本,是海量的精力、时间和心血。
这个过程中,学神们固然早早脱颖而出,越来越牛,缔造一幕又一幕的黄庄神话。学渣们则坚决不配合父母的蓝图,早早以实际行动浇灭父母的雄心,得以在不同节点脱离这个鸡娃困境。
最难受的其实就是文中这种娃,你说她不行,她乖巧又耐鸡,不管投入啥,总能给你收获些还说得过去的果实;你说她行,那个努力过程是真费劲,而且越来越费劲。
这份小升初的简历中,市三好、fce卓越、奥数奖项都是非常值钱且亮眼的,但既然没考上ZP也没被老大补点也没拿到小强的直升,那说明数学能力是有限的。
可能会得罪人,但话已至此我还是说一下,就是虽然今年阳光普照了,但之前小强们,特别是早培点人的标准,其实是非常有效非常准确的。
这个故事的合理点在于,这种乖巧娃,经过了三年初中的持续努力,通过中考压线进入人大附中。
因为中考的区分度很低,孩子还可以,然后家里足够重视足够勤奋,运气也没跑偏,考上帝都第一高中是完全没问题的。
而之后的崩盘,其实也顺理成章。
小学和初中全力以赴,没有余力,没有后手,没有可继续开发的生产空间,高中知识的难度断层式拔高,在人大附高中那种藏龙卧虎的地方,又赶上青春期,很难不崩。
这就回到了经典的鸡头凤尾问题,我觉得如此用心的父母,肯定不存在不了解孩子,以为自家是天才的情况,只是在面对能攀高的机会时,舍不得放弃罢了。
谁中考能去人大附中,会故意不去呢?
但其实这种明显后劲不足,培优的过程太过费劲太过艰辛的孩子,真的不适合进强手如林的顶级名校,父母应该考虑去稍稍友好点的地方,保全孩子自尊心,也许反而效果好。
面对这个案例,大家都可以上帝视角地说一句,十几年的鸡娃历程,百万计的培训投资,百万计的房租费用,统统不值得。
而一个海淀孩子,生下来随便玩,就近上学,完全不报班,走到最后,保不齐也就是这个分数。
但当父母的,没开上帝视角,在整个历程中,其实是不敢赌的。在每个分叉路口,父母都会极度负责,极度慎重地进行最优选,虽然前途茫茫,根本无从判断结局。
那个故事的作者结尾让大家讨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想有这么几条吧。
1、资质有限。
是的,先天论了,但真相就是这么扎心,就像不是每个人都能跑得快,唱歌美一样,学习也是一种天赋,某种意义上说生下来就决定了。
鸡娃家长也只是说开发出来。如果不开发,确实有的牛孩会耽误,有的牛孩会没机会得到更好的资源。
但假如说天赋有限,开发到一定程度,也就极致了,那经过12年义务教育长跑,可能跟别的没开发的普娃,最后殊途同归。
2、凤尾的负面效果。
前面说过了,中考有人大附可以去,没有哪个家长会故意不选,但对某些娃来说,这个挑战确实太大,环境确实太刺激,很容易就完全放弃抵抗了。
因为牛校其实不会管你那么多事,资源、精力也都是有限的,不会像普校那样把比较好的孩子捧在手心儿里,全方位扶持、爱护、给予自信,那有的孩子自己脆的,到了牛校就碎了。
但,这当然不是全部的凤尾情况!很多中招进名校的娃,实力非常强悍,越来越强。今年进盲盒的娃里,据我了解,很多初中普校的。
所以回到第一点,还是看孩子。
只能说截图故事中的女孩,如果去个竞争压力小点的学校,也许640是有的。
3、卷伤了。
从1岁开始,沿途都是高强度上课,包括初中三年都在周末上课补习,真心说,如果孩子没有内心的热爱和自驱,真的很难坚持下来……
按金爸爸说,就是发力太早了,一个跑12圈的比赛,头9圈在全力冲,后面3圈跑不动了很正常。
就是……卷伤了。
卷伤了的感觉,我自己当学生的时候不懂,现在懂了。
就是啥也不想干,只想找个大自然,躺那儿看天,一看看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