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集合:根据属性来定义组合
1、什么是集合集合,即按照一定的属性组合在一起的总体。一堆苹果是一个集合(属性:苹果)。孩子的衣服是一个集合(属性:孩子的衣服)。“孩子的衣服”也可以是裤子、上衣、有条纹的衣服等有条纹的衣服是一个集合(属性:有条纹的衣服)
2、学习集合的意义集合是幼儿思考和学习的基础,也是形成数系统的基础。学数学,必然会面临数数,比较多少等问题,在这之前必须先明白集合。比如在点数有多少个苹果之前,必须先知道哪些物体是苹果,哪些不是,即需要先能找出苹果的集合。而要比较苹果和梨的数量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通过先将水果分成苹果的集合,以及梨的集合,就可以分别数苹果和梨这两个集合的数量,再进行比较,因此说数数是以集合为基础的。在学习集合以及分类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属性的确定,比如讲一堆孩子的衣服按照颜色来分类,那么如何分,分成几类呢?可以这样来分:纯白、不是纯白;还可以这样来分:有白色、没白色;还可以分为纯色、有图案的、满身印花的;可能根据衣服的具体颜色,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分类方式。
3、有关集合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1:根据物体的属性对集合进行分类核心概念2:同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关键词: 匹配、根据单一属性进行分类、二分法分类、多元的分类
积累和物体属性相关的经验(学会识别、定义一组物体)是理解这条核心概念的关键。一旦理解了本核心概念,也就明白了什么是集合,以及集合是如何构成的。
匹配:通过有效的控制一些变量,如数量、颜色和形状,即通过某个单一的属性来找相同。
分类:分类涉及到把一个整体或集合重组成2个或更多的子集。
二分法:将一个整体或集合重组成2个子集,一个集合具有相应的属性,另一个集合则没有这一属性。
多分法:根据一个或多个属性,将一个集合分成多个子集合。
分类包括了匹配,根据单一属性分类,二分法以及多分法。
幼儿学习的属性特征有:颜色、大小、数量、形状、图案、材料、质地、功能、联系、类别名称、共同特征等等
集合—匹配游戏:
1)在一堆形状颜色大小各异的积木里,找一块积木,然后让萌找相同的积木,为了增加趣味性,示范她放在相应的位置,搭成小鸭子。
2)通过对称:其实也是间接的匹配游戏,孩子需要找到一模一样的乐高块。
3)同类游戏:袜子配对,鞋子配对,手套配对,玩具找朋友找朋友,影子配对。
集合—分类游戏
1)如积木按大小、颜色、形状分类。
2)玩具分类,收拾玩具时引导萌萌把玩具放在相应的盒子里,磁力片、木质积木、乐高积木、乐高小人、毛绒玩具、蜡笔……
3)萌萌的衣柜贴上裤子👖、上衣👕、袜子🧦贴纸,每次收衣服时让她看着图片放在相应的格子。
4)出门回来,捡的石头、树叶、树枝分类放好。
5)超市购物时观察水果区、蔬菜区、肉类区、玩具区、面点区、水产品区等,找些孩子熟悉的物品图片由孩子带领,看看孩子会去哪个区域找?
集合—多分法分類准备一堆乐高小人和手指玩具,说出我的分类规则是什么?小娃如果还不能描述属性特征,可以由大人说出规则;能够描述属性特征的大娃可以让他分类后,问问为什么要这样分。
1)按材质分类:分成布织材质和塑料材质(图二)
2)按类分类:分成人类和动物(图三)
3)按年龄段分类:分成大人和小孩,更大点娃可以按具体年龄段划分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幼儿、婴儿等(图四)
4)按性别分类:分成女性别和男性别)图五)
再举个例子,分类思路就是按功能分类,都是带盖子的,外形上看起来有相似性,用来画画的蜡笔、可以用来粘贴的固体胶和液体胶、用来涂嘴唇的唇膏和口红;然后又把固体胶和液体胶区分开来,把无色唇膏和有色口红区分开来。
关键点就是让孩子观察到相同点(都有盖子、可以旋扭出来)和不同点(液体胶不能旋钮出来、功能不同),然后去表达这些异同,鼓励孩子说出来她自己的分类理由。
核心概念3 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
实际上这个核心概念是前面两个核心概念“1根据物体的属性对集合进行分类”“2同一组物体可以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的延伸,因为当一组物体被分成不同的集合或者小组时,出于出于本能,幼儿和成人都会去比较,而分类就是为了更容易比较。
因此,在这个部分,将结合探索关于集合的活动,来了解如何进行比较和排序。
集合比较:有时这些比较是关于哪个集合“更好”,或者更让人喜欢。
幼儿需要很多机会去感受物体如何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才更容易比较数量的多少。
当两组物体的数量接近相等时,通常用数数来比较多少。
一个是比较属性,一个是比较数量。
当集合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差很大时,让幼儿判断多、少、相等就变得更复杂了,是10颗葡萄干还是2块披萨?是3只大象还是20只老鼠?根据提出问题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判断“哪个更多”,需要引导幼儿关注比较的概念本身,是数量,还是大小,还是高矮,等等,只有清楚了集合本身的概念,才能更准确的进行比较。
集合—比较、排序游戏
目的:识别颜色的分类;同一种颜色的深浅度排序
1):非标准单位测量
准备三个不同大小的杯子,让娃排列大小;再尝试用每个杯子装满水倒在一样大小的透明杯子里,看看杯子里的水是否等量;怎样才能形成等量的水呢?利用同一个容器装满水来测量,这个容器就称为非标准单位。
2)确定彩色的基调
每个杯子里加入5滴颜料,边加边让宝宝计数,一滴、两滴…然后搅拌直到溶解,搅拌过程也可以数数,我们再搅拌多四下可以全部溶解吗?
用量的计数
等量的颜料加上不等量的白色和黑色颜料,形成明暗不同的颜色。
3)排序和分类
定义蓝色、紫色、绿色三个色系集合(孩子首先要分清楚哪一些颜料水属于蓝色的、紫色的、绿色的,才能分类开来,进行深浅比较。)
同一种色系,不同深浅度进行排序;
或者不同颜色进行分类、排序。
关于集合的几点思考
1、书里有句话“积累和物体属性相关的经验是理解集合概念的关键”,生活中我们需要帮助幼儿尽可能多的接触、识别各种各样的材料,丰富应用场景,通过语言和真实场景让孩子直观感受到事物的各种属性特征。
2、把分类的标准逐渐从具象往抽象的属性概念靠拢,比如按照功能来对家中的物品进行分类,让孩子逐渐摆脱对外部形态或其他属性的依赖。
如区分:
绘本故事里的真实故事和虚构故事
事实和想法
主观和客观
时间上的概念(过去、现在、将来、早中晚、四季度)
3、数学的学习与语言学习能相互结合起来,在家中开展丰富有趣的数学游戏,既能让幼儿更易于理解数学基础概念,又能丰富词汇量。书中提到“识别和利用物体属性进行分类、结合比较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对话。”
最后补充《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里关于分类标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