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还有几天,2021年就过去了,我们即将迎来崭新的2022年。
在此之前,让我们一起回顾2021年里,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吧。
01
袁隆平去世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爷爷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他晚年还有两个梦没圆:“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就是超级杂交稻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目前正逐步接近这个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
唐朝诗人杜甫看到路边饿死的人,愤怒地写下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揭露社会的不公。
而袁隆平爷爷也是因为曾经历过灾荒,看到过路边饿死的人,从而立下了毕生的梦想——消灭饥饿。
你曾看到过什么印象深刻的场景,有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来让世界更好一些呢?
02
第七次人口普查
2021年5月,中国发生了两件人口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的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们中国目前人口共141178万人(14亿),有人统计,如果14亿人手拉手能围着地球绕50圈。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吓人,实际上,这10年来,我们国家的人口增长还是挺慢的。不仅我们国家如此,其他国家,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也都陷入了人口增长缓慢的困境。
第二件大事是提出了三胎政策,也就是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在爸爸妈妈小的时候,大多数家里都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会生活的比较自由,也有可能比较孤单,而三个孩子的家庭会是什么样子呢,你可以想象一下,或者采访一下周围有三个孩子的家庭哦。
03
亚洲象
2021年,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任性而勇敢的它们上演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野生象们,离开了老家西双版纳,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迁徙。它们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它们要去哪里,去做什么,中间发生了什么又好玩又惊险的事情?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这个新闻的话,可以回头看看我们新闻思维岛的第8号话题哦。
04
河南水灾
河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洪灾!
2021年7月19日晚,河南郑州出现暴雨。
全市多条河流水位不断上涨,大暴雨的强度达到“千年一遇”。
这场暴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暴雨冲毁了农田,农作物损失惨重。
此外,这次洪灾冲塌了近10万间房屋,很多人流离失所。
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
有些开店的人打开了店面,为那些被暴雨困住的人提供暂时的避难场所,并提供了食物和饮用水。
有的人看到路边有孩子被水冲走,赶紧赶上去把孩子救起来。
自古以来,人类遭遇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而在灾难面前,人类是可以帮助人类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人定胜天。
这些,都是祖祖辈辈给我们留下来的面对困境的忠告。你认可这几句话吗?
05
东京奥运会
本来定于2020年举行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为疫情的原因,延期至2021年7月23日在日本东京开幕。这次比赛共设33个大项,339个小项比赛 ,新增滑板、冲浪、攀岩、棒垒球和空手道5个大项比赛。
这次的奥运会非常特别。
包括,开幕式时没有观众。
口罩是奥运会必备品。
虽然是2021年举行,却被叫做2020年东京奥运会。
在疫情困扰整个地球的时候,运动员们的努力和执着,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力量和速度、竞争与公平的追求。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日,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
被尊称为“奥林匹克之父”的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留下了一句话:“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奋斗;但最本质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这句话你认同吗?
就在日本东京奥运会开幕的前两天,国际奥委会宣布203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为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算一算,下一次夏季奥运会时,你多大了呢?
06
双减文件
2021年7月24日,国家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个文件,被简称为“双减”。
双减,第一减少学校的作业,第二减少学校外的培训。
对于作业,人们往往感情很复杂。
一般人,都不太喜欢做作业。
但学过的知识想要巩固下来,作业似乎又是不能不做的。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同样,对于培训班,我们也经常感到矛盾。一方面,有些老师有很不错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学得更好,另一方面,太多的课让我们失去了自由玩耍的时间。对于这件事情,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学习,到底是别人来教导我们学会,还是可以凭借兴趣、坚持来自己学会呢?
你怎么看待作业和培训班?你怎么看待别人教和自己学?
07
诺贝尔奖
2021年10月4日至11日陆续揭晓了诺贝尔奖。
这是根据发明家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
一般来说,颁奖典礼会在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授奖仪式,今年由于新冠疫情,颁奖仪式改为线上举行,诺贝尔奖颁奖晚宴被取消。
今年的诺贝尔奖各奖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全球的一个大问题,需要所有国家、所有人一起努力才能解决。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新闻思维岛的第13号话题。
08
生物多样性
你可能听说过很多灭绝了的动物,比如恐龙,渡渡鸟。
你也许认为,这是很远古的时期发生的事情。
实际上,动物灭绝,一直在发生。
世界上最大的海雀(大海雀)、地球上最大的狮子(巴巴里狮子)、世界最南端的狼(福克兰群岛狼)、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阿特拉斯棕熊)、亚洲西部唯一的老虎、世界上仅有的纯白的狼,多种动物已经永远消失。
还有500多种鸟、400多种兽、2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1000多种高等植物也在快要灭绝的边缘。
就在我们沐浴着阳光,享受一杯奶茶的功夫,可能地球上就少了一种生物。
生物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吃的食物来自自然界。
我们呼吸的氧气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我们看到的美丽景色,也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生物。
因为生物的多样性,地球才充满活力。
而当我们在享受着生物带来的各种好处时,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
海洋变暖、森林不断被砍伐,气候在发生变化,种种原因,生物种类数量一直在不断地减少。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高级别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你认为保护多种多样的生物对我们有用吗?你觉得你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
09
太空探索
2021年是太空探索取得特别成绩的一年。
4月29日,长征五号B大推力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核心舱成功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从此迎来空间站时代。空间站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就像一个在太空的小房子,可以载人,能长时间运行,如果缺少了东西,货运飞船能提供物资的补充,航天员在太空里生活和工作时,空间站就是他们的生活小屋和办公室啦。
有了小房子,就要有人。
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他们在这里呆了3个月。
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送入太空,这次是要在太空停留6个月时间。
他们过得怎么样呢?
11月7日,翟志刚、王亚平先后成功出舱,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你可以找到王亚平阿姨的视频,她真的是一位非常美丽智慧的女人呢。
12月9日,他们在中国空间站首次进行太空授课。在网站上,可以找到授课的视频哦。
人们探索太空,了解宇宙的奥秘,未来,又将出现哪些重大发现呢?
如果想再深入了解与太空有关的事情,可以关注新闻思维岛的第11号和14号话题。
10
新冠疫情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带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也包括你的一家。
2021年,新冠病毒依然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活。
2021年7月20日0时至10月7日24时,湖南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21例。
2021年10月15日24时,四川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214例(其中境外输入652例),累计治愈出院1201例。
2021年12月,西安市开展全市新冠病毒核酸筛查工作。
一方面,我们在积极对抗疫情。
一方面,新冠病毒也在不断变异。
新的一年,出门别忘了戴上口罩,人多热闹的地方我们也需要尽量避开。
新的一年,希望你一直快乐,一直健康。
了解了2021年发生的大事,也别忘了看看下面的问题,好好思考哦。
每次给孩子们选新闻,总是很挣扎,新闻天天都有,哪些适合讲给孩子们听呢?哪些是重要的呢?
我挑选新闻的大原则是:让孩子们看到整体,看到真善美。
比如今年挑选的亚洲象、诺贝尔、太空出差,包括深圳缺水,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整体,科技文化的进步,气候的变化,人与动物的相处等等。
也有小事,比如消防员救小女孩,灭霸阿姨,我想让孩子们看到人的善意和智慧。
我常强调,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足够广大的世界,自然、社会、自我这三大星系都让孩子们去接触。
而新闻,能够给孩子一个足够广大的世界。
而通过对一条新闻的深度了解,能让孩子们自己动脑去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听过。
有广度,有深度,这就是我想让孩子们了解的新闻,和想要孩子培养的态度。
新闻时时在发生。
未经过思考的新闻,毫无价值。
不如从这个新闻开始,让孩子学着思考,学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