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面的“2024,关注自我的一年”完全相同,看过的可以直接关掉,为了征文积分重发一次😅
————————————————
转眼就到年末,这一年里我的生活重心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注意力进一步从孩子身上抽离,更多关注自己。
关键字:耳石症,切痣,降血脂,猛禽监测志愿者
一切起始于1月3日,早晨起床就有轻微眩晕感,还以为是前一天晚上没睡好,坚持到把孩子送出门,想着补个觉就好。谁知道这一睡就爬不起来了,天旋地转,呼吸急促,恶心,出冷汗,当时心想糟糕,别是心脑血管出问题了,挣扎着起来收拾了钱包,想着没有缓解就打120去急诊。好在我静坐一段时间之后不适感慢慢消失了,但是只要一动头立刻就不行,琢磨了一下像是平衡系统出问题了,立刻开始网络搜索,锁定耳石症,尝试着按网上的方法测试,有九分把握是这个毛病,只是尝试自行复位没能成功,只好僵着硬扛到晚上队友回来,等娃睡了两人直奔北医三院夜间急诊,结果耳鼻喉没有急诊,只能看神内,进去给我开了一堆颅脑检查还有止晕针,算了,我还是回家吧……
回去之后查到校医院的耳鼻喉科能看耳石症,立刻挂了第二天的号。这一晚上完全不能平躺,头也不敢动,更要命的是对睡觉产生了恐惧感,惧怕合上眼睛。迷迷糊糊靠着床头熬了一夜,好在第二天很顺利地完成了复位,大夫开了点促进微循环的药和晕车药,一周后再复查。复位后脑子依然懵懵的,据说复位越晚残留的眩晕感消退得越慢,大夫说可以正常生活走动,但是为了避免意外,尽量不单独外出,也不要做对抗性运动。感谢互联网,我已经对耳石症非常容易复发这事有了心理准备,但是上午复位完下午就又发了还是很惊人,我只不过是坐在沙发上往侧后方仰了下头调整落地灯而已啊!!还好已经学会自己复位,不然真是好麻烦。
再也不想有这种体验,我查了下耳石症的病因,貌似导火索很多,疲劳、缺水、维生素D缺乏、雌激素水平低、外部撞击、甚至环境温度过高都有可能引发,简直要扶额叹息。回想起来去年最后三个月娃持续生病,基本上每两周发一次烧,然后队友也跟着生病,我感觉自己全靠肾上激素撑着,果然一松懈下来就不行了。接下来滑冰不能去,时间多出来一大块,要不去把痣切了?
我是容易色素沉积的体质,新痣旧痣一大堆,本来是没什么所谓的,只是去年年底的时候忽然发现左脸靠近鼻子位置的一颗痣有明显增大,而且有时候会有点痒,感觉是这几年戴口罩反复摩擦到,不太好,还是去处理掉放心点。
说干就干,立刻去三甲医院挂号做血检,除了血常规和生化,另外加查了性激素七项、骨密度三项、凝血和传染病四项。结果出来还好,维生素D和雌激素水平算是正常,保险起见,我还是先买了补剂吃起来。但是血脂的指标不太妙,后面需要针对性调整了。
拿到纸质检验报告后开始看整形美容科的号。因为想尽快做,不确定春节前排期是否紧张,分别挂了协和国际部赵茹赵大夫上午8:30的号和第二天安贞医院的号,看哪边快就在哪里做。
面诊时跟赵大夫说面部一颗有增大另一颗在眼镜架摩擦到的地方所以很担心,想要尽快处理掉,而且凝血和传染病四项这种术前检查结果也都带来了,赵大夫一边跟我说不用紧张一边看检查单,笑笑说你这是有备而来啊,给你下午1点半加个急诊手术吧。我整个人都懵了,梦游一样出来交了钱,两颗痣5200多,把材料送去整形美容手术区护士站登记好,跨出院门才刚刚9点钟,这效率也太高了吧。下午手术也挺快的,就是局麻在脸上动针线那个感觉有点吓人,剪刀咔嚓嚓,线拽来拽去都很清晰。赵大夫让第二天打开用生理盐水清理渗血,医用酒精消毒晾干后继续贴免缝胶带直到拆线。但是我家温度特别高,不敢一直捂着,我从第4天开始敞开晾伤口,每天晚上生理盐水清洗,酒精消毒,晾干后涂百多邦,松松地盖上创可贴,主要是防晚上睡懵了去摸。
7天后病理出来,一个复合痣一个皮内痣,切缘净,完美。术后10天挂普通号拆线,门诊手术拆线都在一个处置室,交单子等叫名字就行,挺快。拆完了给赵大夫看了一下说恢复得还不错,问她要不要涂防疤痕制品,她很佛系地说可以用,一周后开始涂,不过用处不大。哈哈哈,大概是看穿我只是怕死,并不太在乎留不留疤。
赶在春节前全部搞定,又放下一桩心事。
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血脂。去年8月的常规检查就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有点高,但是因为高得还不算太多,甘油三酯也低,算是低碳饮食常见的指标数值。
但是1月份的结果就不太乐观,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都升高不少,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离吃他汀也不远了。
除了吃药,想调整血脂要么迈开腿,要么管住嘴,我的日常运动量其实已经够了,平均每周4次运动,每次耗能350千卡左右,平均心率在120-130之间,所以,还是从饮食下手吧。
于是我开始记录饮食,每餐都很认真地拿电子秤称量每道菜的摄入量,结果不记不知道,一记吓一跳,我真的一直觉得自己吃得还挺健康的,没想到出来的数据这么离谱!
总热量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碳水、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太不合理了!而且连续记了3天每天都是这样。立刻、马上、改!
第一阶段目标比例是碳水:蛋白质:脂肪=5:2:3。增加碳水摄入,用蛋白质含量更高的肉类代替脂肪含量高的。
刚开始不熟悉配比,就从牛肉、鸡胸肉这种明确蛋白质比例高的开始,把比例拉到比较接近目标的位置。
然后逐渐过渡到成分比较复杂的菜式,也能把握好总量了。
这个过程大概用了2周,接着进入下一阶段,进一步降低脂肪比例, 碳水:蛋白质:脂肪=5:2.5:2.5。
这样记了一个月,对于配比和重量已经很熟悉,就不再记录了,一直尽量维持蛋白质和脂肪比例接近的饮食结构,基本原则是碳水量吃够(我现在实现了驴打滚自由,哈哈),以鱼虾、牛腱子牛里脊替代排骨蹄膀,每周最多炖一次汤,并且减少吃外卖的次数。同时重操旧业,开始自己烤面包了,一半日子吃恰巴塔之类无糖低油面包,另一半日子吐司甜面包和派轮流上。
期间恢复运动。从八部金刚功开始,找回身体意识,降低对活动的恐惧感。再次踏上冰场,从基础滑行起步,一点点地克服心理阴影捡跳跃和旋转。同时周中和周末开始观鸟,增加了室外活动时长,整体状态好了很多。
就这样过了5个月,到了8月底,我再次去体检时,右侧腋下的甲状腺小结节消失了,低密度脂蛋白也落回正常区间,真是相当满意!
也是在8月底,我在自然之友野鸟会的公众号上看到了公开招募北京猛禽迁徙监测志愿者的文章,需要参加培训并通过考试,感觉有难度,纠结了两天,还是厚着脸皮报了名,非常幸运地被选中,得到了参与培训的机会,立刻欢天喜地地下单了两本图鉴。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和其他十几位学员一起,由图鉴起步,开始自学,周中有老师发布辩识练习,每周五晚上按分组线上总结汇报,定期去迁徙观测点实践。期间我每周周中固定一天去百望山观猛,周六日则视天气状况全家出动,累积爬的台阶大概比我前面十年加起来都多,从一开始爬上去中间要歇3回,到最后只需要停一次,心肺功能还是有进步的。
刚开始特别不习惯看飞鸟,要么远远地找不到,要么近了飞太快来不及调焦,一天下来完全是懵的,纯靠监测组老师给品种答案,有时候碰到运气不好,守大半天也看不到几只鸟。但在有限的那么一两天里看到了鹰河、鹰柱,真的是兴奋得手都在抖,拍完照片才发现自己一直在屏气。到了监测期尾声,我终于能在现场认出几种常见猛禽了。这段时间还见识了好多大佬,有的老师那眼神好到离谱,当他说肉眼可见直接报品种的时候其他人还在望远镜里拼命找同时交头接耳:“找到了么?”“没有!”“我也没有……”并欣赏了传说中的“索十万”镜头拍到的扑脸燕隼,那大眼睛,超级赞!小糯受邀颠了颠镜头份量,我在旁边紧张得要死,小祖宗你千万拿稳,摔了只能把你压岁钱全赔出去了。
11月结业考试,两次考试间隔一周,取较高成绩记入总评,我特别幸运地在第一次里就考到了通过分,而且是一分都不带多得的,然后超放松地去考第二次就滑铁卢了,有关鹞的辩识没有一题对的,都是在最终的二选一里选了错误答案,但凡我拿个硬币出来抛一抛按概率也不会是这样……总之,有惊无险地,我成为猛禽迁徙监测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啦!等完成上岗培训,明年就可以参加春迁监测,想想就觉得开心。
不过这样一来加一套适合拍飞版的相机就成了刚需,得平衡重量、焦段和价格,有点麻烦的。正好月底尼康出了Z50II,据说对焦和追焦都很强,有鸟类识别模式,有预拍摄,可惜的是没有机身防抖,不过这个价位来说已经不错。另外看了Z6III,虽然没有鸟类识别但是有动物模式,应该也不错,全画幅,略重,尺寸也偏大一点。整体预算三万,前者可以配个400或500定,后者因为机身贵,只能选180-600变焦头了。我专门找了一天跑去了尼康影像体验馆,那里只展示、试用,不卖机器,特别适合我这种社恐,而且店员也很实在,一听我要用来拍鸟推荐的就是180-600变焦,没有上来就给推663。最后试了三种组合:Z50II+445,Z50II+663,Z6III+186。最后一个出乎意料地重,直接上手试过就放弃了,手持真的会抖成筛子。前两组的重量都可以接受,前者轻一点,后者略重些但持握感还挺好。663虽然光圈小一点,但是据说对焦能力强过445,而且焦段还长,但是,它要贵出1万!光一个镜头就超预算了,想了想还是理性消费吧。最后跑去经销商那里预订了 Z50II加445,带上卡、包、保护膜,一共2万7,大概等了两周到货。
非常趁手的一套机镜组合!
周末去试拍,虽然设置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但是飞版成功率明显提高了!
拍多动症小鸟们的成功率也有大幅提升,真是太开心了!感谢科技进步!
回顾我这一年,算是低开高走,在自己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比之前要多很多,而在关注更少的情况下娃这一年各方面也还稳中有升,已经非常满意了。希望明年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