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我国刚刚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PHEIC,其实这是对全人类负责的好事。被列为PHEIC并不可怕,非洲古老村落的天花防疫智慧-反向隔离措施至今仍最为有效阻止病毒蔓延的方式。
上一篇 《给孩子们的病毒书》受到了空前的响应。
受此鼓舞,我又在这难得的全民隔离的日子里,应景又读了两本书: 《病毒星球》和《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网易云阅读均有售)。其实这两本书都不太适合低龄的孩子看,但是里面人与自然的思考很值得家长同孩子一起探讨。
于是,我花了两天的时间绘制了这篇《给孩子的病毒书-2》,这一篇可以说是我的读书笔记,我以图像化的形式将我所读到的内容和感想展现了出来。
这篇的绘制明显要比上一篇艰难,一方面是我没有像上一篇那样已经手工绘制了思维导图,另一方面《病毒星球》中的各类生物学的词汇有点令我不知所措。
但是在厘清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让我对于生物学产生了浓厚了兴趣,这就是项目式学习带来的驱动力吧。
不可否认,病毒也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文中提到了两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借这段爱国宅家的日子,请捧出我提到的两本原著静静地读吧。
请在公众号内回复“星球”,即可获得这本绘本的高清无水印pdf版。
当我们思考生命的来源时,如果你听到有人告诉你“这个星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都是由病毒所创造的” ,或者“没有病毒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人类”时,
就和我刚听到这个言论时的样子一样,你应该也会大吃一惊吧?
如果继而你得知下面这些事实,你会惊讶到说不出话来吧?
那我们身处大海,岂不是在病毒中游泳?
差不多是,不过不用担心。
想象一下,把英法两国的人口加起来差不多凑上一亿人缩小塞进一个英文圆点句号里,其中的每一个人差不多就和脊髓灰质炎病毒一样大了。
病毒是包膜和蛋白质构成的微小囊状物。
我们所知的生命可能全部起源于病毒。
生物在本质上只是一堆不断混合、不断闪转腾挪的DNA而已。
禽白血病病毒就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病毒之间互相交换基因,就有可能获得新的适应性状。通过这个机制,在极个别的情况下,通过基因重配,来自鸟类和人的病毒的基因会组合到一起,为一场浩劫埋下种子。
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追溯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源头,最后确定到4株不同的病毒。
我们每呼吸十次,就有一口氧气是病毒惠予的。
病毒非生非死,病毒存在于生命与非生命的边界之上。
但是,病毒在阳光照射下会分崩离析,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摧毁病毒的遗传物质,让它们无法自我复制。
大多数时候,病毒的宿主的关系是一个与宿主共存的平衡。
你是否和我一样,也想提问:为何近几十年来有那么多艾滋病、埃博拉等新显病毒Emerging Virus的出现?它们来自哪里?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
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过程的第一步。
雨林被大肆破坏,而道路连接起了本来隔绝的非洲丛林里古老村庄,这些病毒可以搭乘人类的躯体在24小时内走遍全球。
今晨,我国刚刚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PHIC,其实这是对全人类负责的好事。被列为PHEIC并不可怕,非洲古老村落的天花防疫智慧 -反向隔离措施至今仍最为有效阻止病毒蔓延的方式。
方式。
事实上,每一种病毒的特性完全不同,防护的方式也就复杂地多。这些不确定的传播方式使得人类暴露在每种全新的病毒之下时,显得危机重重。实验室的病毒猎人们正是全人类的守护者,他们在识别各种疾病的起因和来源,并取得成效。
也许,病毒是答案之一。
最后介绍一下我读的两本书
《病毒星球》作者卡尔·齐默(Carl Zimmer),知名科普作家,在耶鲁大学教授科学和环境写作。他写过多本广受欢迎的科普作品,包括《演化》《在水的边缘》《万物身刻》等,曾于2007年摘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奖(The 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这一奖项是该领域的桂冠荣誉。他在书中提问“人类如何面对下一次的病毒来袭?”
《血疫》 是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中推荐的长篇纪实文学,借马尔堡和埃博拉病毒介绍病毒猎人们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工作、日常防护知识。
最后向人类的守护者,那些与病毒作战的先锋者们致敬。也向8位坚守一线敢于为人类说真话的医务工作者致敬!一定要平安。
可在公众号内回复“星球”,即可获得这本绘本的高清无水印pdf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