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2025-4-16 00:41 原创

今天看了群里有人问《盗墓笔记》能不能看。我忽然想总结下我小的时候的阅读进化史,盘点下那些在家长眼里都是闲书,却深刻的影响过我的书籍。

小学

我小时候家庭不富裕,孩子和家长是共用一个书架的。书架中有几本书算是经典名著。爸爸喜欢的《神曲》、《废都》,我翻过,特别不喜欢。我妈妈喜欢的《红楼梦》,纸张泛黄而破旧,竖版繁体字看不懂,我也不喜欢。只有一本我爸妈上高中补习班用过的《大学生作文选》,我倒是喜欢其中几篇文章。家里有不少小人书,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本《黑玫瑰》,然后是零零散散的几本《上海滩》,还有一整套《三十六计》。科普类的书有一整套《十万个为什么》,但我一直没有看完过。把这些书写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经典,却因为他们只是放在书架上而被错过。

我也有喜欢的,反复读的书。刚上一年级,爸爸买了一本带拼音的读物给我,那是我第一次能独立阅读了,我很高兴,那本书反反复复看过好多遍。我小时候住在山沟沟里,没有书店,有一年六一节,爸爸骑车一个多小时去城市里买了本书送给我,是一本童话集,也很喜欢。在我转学之前,当做珍贵的礼物留给了好朋友。还有一本特别喜欢的,是舅舅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这本书里一共有四个童话故事《绿野仙踪》、《小王子》、《怪医杜立特》、《夏洛的网》。我想,这才是我阅读的起点,因为这四个故事,我看过很多遍很多遍,一直到高中,我最后看了一遍,才把这本旧书送给亲戚的孩子。此外,我也多次借过同学的书看,比如郑渊洁12生肖童话,也曾在每期《童话大王》中追过《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等等。

我是从四升五的暑假骤然从童书跨越到成人书籍的。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回到了大城市,暂时居住在外婆和舅舅家。舅舅是大学的图书馆员,负责采购,家里有各种样书。其实各种高大上的,正能量的书很多,但我不知怎的就被两本琼瑶小说吸引了,这两本书是《船》、《却上心头》。我记得我一个人躲着,面红心跳的看完这些恋爱情节,也同时被书中的诗词深深的吸引。很长时间,我以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琼瑶写的。言情小说一向不被父母认可,我是偷偷看的。我小学转学两次,从骄傲热情变得比较孤僻,不是班干部,也不举手回答问题,成绩不突出,作文写的稍微好点,总之是班上的小透明。朋友少的孩子,书籍就是一种陪伴。我是现在才意识到,也许妈妈是知道我偷偷看言情小说的。要不然,她为什么在我读六年级的时候,借给我一本岑凯伦的《天鹅姑娘》。这本书讲的是丑小鸭姑娘如何通过运动、读书成长为气质美女,并且保持着善良的本心,而她一直暗恋的优秀男孩也被她吸引,终成眷侣。这本书让我明白,看言情小说是不能从丑小鸭变成天鹅的。然后,言情小说就彻底退出了我的阅读书目。

中学

我中学的那个年代,除了习题集其他一律叫做闲书,家长没有多少钱会花在买闲书上。我曾经努力学习考到年级前十名,就是为了前十名可以去校图书馆办一张借书证。但真正有借书证后却发现图书馆里其实没有什么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学后时常去书店看书,金庸的小说太火爆,总是被抢走,所以每一本都没读完过。有本不太抢手的《年轮》,我倒是有机会读完。中学时电视里播放《三国演义》,我终于翻开了人生中的第一本四大名著。

上初一时,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在元旦晚会上表演了一段电影《简爱》里的经典对白。我一下就被吸引了,请舅舅帮我借了《简爱》。说实话,一开始不怎么看的进去,不太理解为什么每一章的开头都要有大段的写景。但那年寒假,老师布置了摘抄,摘抄“喜欢的书”。那个潜意识里想要成为天鹅姑娘的黄毛丫头就选择了《简爱》作为自己“喜欢的书”,一是想着还书之前能抄一些以后看。二是多少有点虚荣心,希望获得老师的的肯定。但竟然边抄边读,这本书就成为我中学最喜欢的名著。

一个阅读《简爱》中学生会不会看没营养的书?当然会!初二班上流行看日本漫画,我们总是互相借阅,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小甜甜》、《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这样的书是不敢带回家看。直到有一天,我的死党跟我约定,中考前不再看漫画,好好复习。我们都遵守了约定,中考都考的不错。而中考以后,我再也没看过日本漫画。漫画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一个资质普通的中学生应付完功课,其实是很少有时间看长篇小说的。所以中学阶段我看的最多是散文、短篇小说,长度刚刚好。妈妈有时会把办公室里的过期杂志带回家,而这份杂志恰好是《中国青年》,我至今记得这本刊物的刊首语“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这本杂志里很多语句,我都在自己作文中引用过的。刚上初中不太适应,感觉功课很难,妈妈给我请了几个月家教,是一位新闻系的大姐姐来给我教数学,可想而知数学没提升多少。但她借了些大学图书馆里的书给我,一周换一次,其中就包括鲁迅的短篇小说集。

后来,我在我表妹家的书架上迷上一本《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借回去看,现在回想起来,全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一千多页。初中时我也看三毛,刘墉的散文。喜欢三毛的流浪人生,喜欢刘墉从日常小事迁移到道理的写法。高中看林清玄写“上善若水”,写“温一壶月光下酒”,特别特别有共鸣,大约就是我的生命气质所决定的吧。也因为林清玄而去看《道德经》。尝试过读《庄子》,只是难度颇有点大。作为一个理科学生,在高考完的暑假,我送走了我的课本,也送走了那套怎么也读不完的《十万个为什么》。但我打开一本《古文观止》、一本《唐诗鉴赏词典》。开始随心所欲读自己喜欢的书。理科是我的谋生工具,文科是我放松身心的方式。

成年后的感悟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爱看书的人。我是一个既买书又在图书馆借书,而且还有电子读书会员的人,每天都会有超过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看得兴起还会深度熬夜,做摘抄,写读书笔记。除了学术阅读之外,业余阅读也很广泛,一段时间一个主题。比如二三月份是脑科学主题-大卫伊格曼四部曲,四月开始看《历史的温度》《大宋之变》等等。回顾我中小学的阅读史,没营养的,有营养的书都读过,以前以为自己是自由生长,现在才意识到阅读这件事既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身边人恰到好处的引导和影响

我的成长过程中,错过了一些经典名著是一种遗憾;因为老师和亲人的影响而深入阅读一些名著是一种幸运;因为母亲和好友的影响远离了言情小说和少女漫画,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回想这个过程,我意识到,人是会按最近发展区原理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阶梯的。老师、家人、朋友会影响阅读线,但不能决定阅读线。这种影响就好像是寺庙钟声,深远悠长,有时会敲打在我心上,吸引我前往,但也有可能被鸟飞虫鸣而掩盖。想象一下,独自一人在薄雾蒙蒙、鸟鸣阵阵的森林里漫步,我的内心非常宁静,远远的听到若隐若现的钟声,吸引我去一探究竟。是不是非常美好的体验呢?

 阅读深刻的影响着我的人生观、以及学业水平。读了理科,慢慢的学会将不擅长的学科变成擅长的学科。经历成功与挫折,懂得祸福相依。面对艰难的抉择,可以听从内心。而且我大概有三年时间因为不喜欢语文老师而不怎么听语文课(谁还没个叛逆期啊),但语文还不错,以古文阅读和应试作文见长。

感谢我的小学作文启蒙老师琼瑶,中学作文指导老师刘墉,诗词引路人琼瑶,古文引路人林清玄,人生导师林清玄,择偶导师勃朗特。感谢这些作家,陪伴我成长。


回应 举报
赞6
收藏2

推荐阅读

临渊羡鱼何忍结网
临渊羡鱼何忍结网
2013
本文目录
01/ 小学
02/ 中学
03/ 成年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