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公众号:莲妈读书
这两天,好几个小学生家长问我,新学期买点啥练习册,类似于我经常提到中学生做的五三啊,必刷题啊,勤学早系列啊,尖子生之类的。
我的回答也给大家分享一下:小学那点东西,没必要做大量教辅,有时间还是多提升实力。
拆开细解的话:
①语文跟住课内,认真写作业,日常多读书,有精力多背古诗文,耐鸡就坚持小练笔。
实在要买教辅,就买本跟课默写类的,一课一练,保证课内字词天天清。阅读理解的就算了,不管啥孩子,买回来大概率接灰。
②英语还是课外多学,多读原版,课内改不改教材,那点量都支撑不了后面中学的考试,谁英语指望小学老师谁傻眼。
课内练习册一本不用买。
③数学课内好好听课,课外多少是要搞点提升思维的。报班也行,自学也行,家长鸡也完全没问题,反正按着一个体系,往前搞,往深搞。
课内最多需要一些计算练习打卡,也是不用买大量日常练习册。
然后语数,都可以买一套单元卷子,说实话我也不知道现在各地小学流行啥,就像我们当年是《黄冈小状元》呀,《阳光同学》呀,《53达标卷》啊啥的,我觉得差不多啦。
这种就是每个单元结束,周末你让娃做一套,查漏补缺一下,就可以了。然后这种卷子,后面还有期末总复习,期末的时候提前个一周,每天做一张也就是了。
别的教辅,反正我是觉得,没必要买了。
当然,这种建议未必得小学生家长的认可,因为很多家长会非常执着于那个“满分”。
没毛病,我当小学生家长的时候,我也非常在意那个数学和英语的满分,特别是数学的。
每次期末考试,数学满分了,心里就非常熨帖。而数学要是马虎扣个几分,就别提多难受了,干啥都提不起精神,总是觉得遗憾。
至今还记得有次四年级数学让估算一堆豆子多少个,我们家老二跟金爸爸家儿子都选错了,扣了3分,我俩抱头痛哭,耿耿于怀很久。
所以是能理解那种心情啦,但如今转过头看,当时到底97还是100,着实是毫无意义。
这个所谓的小学满分,其实并不能说明娃将来数学能学咋样,也并不能说明娃与娃之间有多大差距。
甚至连学习习惯都说明不了,有时候那个错题,它就是错了,它就是想多了,它的错不明所以,无需追究。
当然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确实有手稳的孩子,怎么考怎么有,多少分封顶,人家就多少分满。这个一方面确实体现了学得扎实,另一方面体现出孩子的精细度好。
精细度是少有人提起,但其实也很重要的一种天赋。高考盲盒们,有实力有运气,但也一定都有精细度。
羡慕归羡慕,小学生吧,假如咱不是天生的精细孩儿,那还是没必要为了那么两分儿,海量刷一些低端题目。
之前看过有的小学生真的很能刷,但小学的知识容量,思维深度就摆在那里,反反复复刷,暂时的熟练度和精细度可能上去了,思维反而可能僵化在舒适区,我个人觉得没啥必要。
当然北京有的区还是要看校内统考成绩的,最典型的比如丰台,以及西城可能也会有点儿影响,这种那该刷刷,还是尽量考好点吧。
海淀这种地方,你说你刷那么多小学教辅干啥呀。
期末的时候可以刷两周,平时主要还是要拓宽学,加深学,学英语,学数学,能阅读的娃,也尽量多阅读,到了中学,没啥时间好好看书了。
那平时干啥?平时有太阳的时候晒晒眼睛,唱唱歌跳跳舞,搞搞运动,太阳下山就回家好好写作业,看看书,养个好习惯。
真有能耐卷的,可学的东西很多其实。比如考个FCE,看完几百万字英文高章原著,比如语文博览群书,比如数学,上不封顶……
如今以上海/海淀为代表的小学生的数学上限,说真的我的想象力都够不到边儿。
小学生真的别做太多教辅了!
我转头看了看阳台里堆积如山的上学期教辅……默默颔首:等娃上了高中,我就写初中生没必要做那么多教辅。
小学阶段,少做教辅,有时间多提实力
大家是这样做的么?欢迎评论区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