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神话界“顶流”被央视拍出来了,全网播放量累计1400万,到底奇在哪儿?

2023-9-13 12:01 转载 · 图片25

文章来源,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

生命从何而来?孩子们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如从天上掉下来、变成小天使飞进妈妈肚子,还有人会说是自己是被人从大树上摘下来的。

答案充满奇思异想,让人忍俊不禁,但却是孩子本能给予的,这是没有被文化规训过的答案,而这种思维方式,便和诞生于中国文化初始阶段的神话《山海经》的表达,极为相似。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山海经》充斥着各种想象,从任何角度观看,都会发现不同的答案。

这次,央视出品的纪录片《山海经奇》,则通过前人的解读,从“奇”字入手讲述了神话的演变和对后世产生的价值,为我们打开了上古奇书《山海经》独特的另一面。

图片

-01-

神话里的敬畏:链接天地的畅想

比起“女娲造人”的故事,《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十肠”鲜有人知。

相传,大神女娲的肠子,化生了十个神而数字“十”在中国文化中,则代表极多的意思。

也就是说,女娲的肠子,化身了很多神人,这些神人居住在原野,像肠子委地般地横截了道路。

图片

是不是听上去有点血腥?但实际上,这是著名的尸身创世神话,其中所传递的思想,是对天地的亲近。

《抱朴子·释滞》中称“女娲地出”,意思是女娲从土地中而出。

世界的初始,天地一片昏暗,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大地历经风霜,形成山峦,再通过风雨飘零,让山峦出现了人体的模样。

女娲就此诞生。

图片


图片

这便是先民竭力所寻找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大地生养万物,就如同母亲生养孩子所以在女娲的故事中,她也来自大地。

而在后世日益丰富的女娲形象中,她不仅“化”出人类,还“化”生万物花、草、树木等各种生命因她而诞生。

图片

这种把人、神、万物融为一体的思想,在神话中还有很多体现,如“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倒下之后,同样用身体化成了万物。

而这种思维的来源,则是对天地的敬畏和亲近。

和女娲并列,被人们称为“三皇之首,白王之先”的伏羲则在这种敬畏和亲近中,通过建木,登天探索,发明出八卦。

这里所说的建木就是《山海经》中描述的可以通往上天的树。它位于世界的中心,树根盘踞交错,树干细长,直钻云霄,各方天帝便是从这里上下。

图片

而伏羲登天,则隐喻人类一直都在探索宇宙的奥妙。

如伏羲发明出的八卦,它是古人预测未来的工具,也是中国人解释宇宙的一套哲学。

《周易·系辞上》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里认为,伏羲八卦来自《河图》和《洛书》它们分别是星图和脉络图,是先民按照星象排布出的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

图片


图片

在各类记载中,伏羲有很多名字,有意思的是,这些名字发音相似,但却是完全不同的字。他像是一个发明家,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发明了可以捕鱼的渔网、可以烹饪食物的火种......

图片

人类就是这样,心怀敬畏,放飞思维与天地链接,一步步走向文明。

-02-

神话里的生命力:征服自然的渴望

随着文明的发展,先民们对自然的态度也发生改变,从敬畏到抗争,人们渴望有出类拔萃的英雄来拯救世界。

于是,《山海经》中的故事,又有了另一种生命力

比如可以射下太阳的羿

在《山海经》中,有一个属于太阳的国度,那里住着天帝帝俊的妻子羲和,羲和生下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升空,把光带给人间。

图片

给太阳设定一个母亲,还有兄弟,这也是先民对家庭和亲情的一种投射。

而且,人们还给太阳们的作息设定了制约,如在《大荒东经》中所描述的:一个太阳刚回来,一个太阳就升起。

若是谁不好好值日,羲和便会拿起鞭子教育它,这便是“羲和鞭日”的故事。

图片

一如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所说:“神话其实就是我们,不太了解这些周围的大自然,我们就用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它。”

图片

不仅如此,先民们还把历史和神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西汉《淮南子》中,描述了一场空前严重的旱灾。那是在尧帝治理民间的年代,天空中好像出现了十个太阳,庄稼和草木都被烧死,民众们也没有食物,大地一片哀嚎。

图片

这场灾难,和《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十日居上”极为相似。

没人知道是什么造成了十个太阳一起升空,但在《山海经》中,却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当时还没有发生“十日居上”的事情,天帝帝俊却赠给了羿一把弓箭,希望羿可以用它解救“下地之百艰”。

如同是一种暗示,十日升空,同样是给大地带来“百艰”,于是在后世的神话中,有了“羿射九日”的故事。

图片

在神话中,巫师是可以和上天“沟通”的人,当巫师登上山顶,试图和上天“谈判”的时候,却被十个太阳用炙热杀死。

“谈判”失败,羿众望所归。

图片

神话中的“大禹治水”也是这种生命力的彰显,当洪水的泛滥,让人们的生活无法安乐时,改变居住环境的渴望便会油然而生。

在神奇的故事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强大的意志和蓬勃的生命力。

-03-

神话里的警示:对内心弱点的探索

《山海经》中还有一个特别“奇”的地方,便是那些无视正常生物秩序的混搭异兽。

如人脸猪身,浑身发黄,长着红尾巴的合窳

图片

人面牛身、马脚,雄壮却残暴、嗜血的窫窳

图片

而混搭最登峰造极的,便是饕餮

它的身体像小羊,人手人脸,叫声好像婴儿,但张口却是虎口利齿,而且,腋下还藏着一双眼睛。

图片

那它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呢?这要从欲望开始说起。

纪录片用模型师手里的黏土游戏来讲述这个故事,游戏的名字叫《饕餮养成日记》

最初的时候,它还没有人手和锋利的牙齿,带着一脸懵懂,享受着父母的呵护。

图片

但因为弱,它们需要躲避猎人和野兽。

很不幸,在某一天,外出寻找食物的父母,再也没有回来,饕餮知道,自己的父母可能已经成了别人的晚餐。

伤心之余,失去庇护的饕餮在饥饿和寒冷的驱使下,不得不出去寻找食物。

它先寻找的是树叶、野果,但发现这些食物并不能满足自己的胃口,于是它尝试去捕捉小动物,然而因为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小动物们总是可以轻易逃脱。

图片

饕餮虽然没有捕捉成功,但靠近小动物时,心中高涨的欲望,让它确定自己的食物方向,于是它祈求自己能拥有人类灵活的手,以及锋利的牙齿。

制造出它的模型师听着哀求,心生怜悯,帮饕餮进化了双手和牙齿。

图片

于是,饕餮可以顺利地捕捉到动物了,但欲望从来不会得到满足,它只会在一次次喂食之后,变得更加膨大。

饕餮不再满足吃小动物,它开始挑战大型野兽,甚至山下的人类。

很快,饕餮的恶行便引来人类的反击,他们发明出捕捉饕餮的工具,挖出针对饕餮的陷阱,饕餮再次遇到生存问题。

于是它又一次祈祷,可以拥有更多的眼睛,可以随时发现人类的行踪。

图片

就这样,饕餮的欲望越来越大,它变得越来越贪婪,模型师很后悔,但却已经无法控制它。

而饕餮因为吞噬的欲念太大,最后吞噬了自己的身体......

汉代《神异经》里也记载了饕餮的恶行:偷袭人类部落,攻击老人、儿童和落单的人。

只不过,《神异经》里记载的饕餮似人非兽,但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映射在饕餮上的寓意,便是人类的欲望:

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饕餮,便是极致的贪欲。

图片

这是神话,也是人们对于内心的探索和警醒。

在《山海经》中,这类故事并不罕见。

曾贡献出自己的皮,成为黄帝的鼓,用其响声威慑天下。

然而,没有谁生来就是勇者,可以牺牲自己,换来一方安宁。

记录片以皮影戏的方式,重现了夔的前生今世。

图片

九天玄女化身为燕子,来劝夔牺牲自己,成为一张鼓皮的时候,夔也充满犹豫。

但“躺平”不是生命的终点,懦弱苟且的背后,是内心的虚无。

夔在知道自己声音的力量后,选择牺牲自己,让自己的皮成为战鼓,协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这是它为自己寻找到的一条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诚然,人生有很多路可以走,但懂得不虚度,便是内心的一场觉醒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带来的价值感:回溯历代解读,用今人的神思连接远古的初心,把神话和现实结合在一起,让《山海经》再现惊奇。

为了呈现出更多的寓意,整个纪录片还采用了简洁的勾线造型和艳丽的颜色,用了大量的动画,来表达《山海经》中原始的思维。

这样的风格,老少皆宜,一经播出便频上热搜,受到全网的关注。毕竟,以全新视角打开神话中的“顶流”,这是对华夏文明的又一次挖掘。

图片

你觉得这部纪录片怎么样?

会带孩子一起看吗?


回应1 举报
赞3
收藏34
tkm
10天前
孩子已经在电视上看过了一集,然后现在主动要求看山海经的书,以及平日的观影要求把剩下几集都看了,可能这个年龄就是对奇珍异兽感兴趣
发布

推荐阅读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