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阅读,美的收获

2019-9-30 19:17 原创

 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多读书的人,视野必然开阔,志向必然高远,追求必然执着”。在我眼里,阅读就是点石成金的魔杖,正是深知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了亲子阅读,经过了“共读”、“陪读”到“自读”、“悦读”,孩子踏上了阅读的快车道,浸润于书香。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亲子阅读的感受: 一、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爱上读书 孩子两三岁左右,我们的亲子阅读就开始了,大量的中外绘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小孩子特别喜欢。亲子阅读的开始永远是越小越好,因为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引导,小的时候你给他什么他就接受。如果你从小不用书本占领孩子的大脑,他就会被电视和手机所占领。因为现在孩子的诱惑太多了,再加上随着孩子学业的加重,假如阅读习惯还没建立起来,一有放松时间,他首选的还是手机。 

 生活中的阅历和父母的教导总归有限,而读书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孩子用眼睛去阅读,用耳朵去倾听,将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建立联系,而后放飞想象,将画面与文字建立联系,在想象、联系、思考过程中,会使孩子的思维不停地运转。若是早期没有良好的阅读培养,怎有日后孩子完善的思维方式呢?有哪个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日后能轻松地面对学业呢?  

 二、我们怎样让孩子爱上读书 

 没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只有不会陪孩子读书的家长,如果父母真心想让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就至少应该在孩子出生后到学龄前阶段性的屏蔽电视、电脑,因为对孩子来说电视影像是被动视觉刺激,并没有主动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利用儿童幼儿期好奇心强、特别爱幻想的特点,让书籍成为他们最好的玩具,家长辅助进行亲子共读,这一定是孩子独立阅读的前提。 为了吸引孩子爱上阅读,我曾用过几个小窍门:

 1、演绎故事绘声绘色 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声情并茂、声音抑扬顿挫,表情与声音同步,吸引感染孩子,力求把孩子拉进故事情节中。在关键时刻或者悬疑时,压低声音,慢下来,可以让孩子全神贯注。  

2、讲故事要引导孩子看图想象  绘本上的精美配图虽然是静止的,孩子想象力是无穷的,如果这时候家长能根据故事内容顺势而为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他们能从静止的画面联系听觉信息想开去,把连环画变成动画片,有超出绘本之外的想法。

 3、角色表演促理解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家长和孩子一起把故事变成小剧目,和孩子一起演一演,再重新编个结局。比如我记得孩子超喜欢的《活了100万次的猫》,她不喜欢“那只猫再也没活过来”的结局,就重新编了个结局说“让野猫永远幸福开心地活着”,这样孩子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理解力得到了锻炼,不知不觉也认识了很多字。

4、家里不要收拾太整齐  家里要制造读书环境,书是家庭最好的装饰。父母最好把书放在孩子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茶几、餐桌、沙发,甚至过道、洗手间都可以,让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拿起一本书就翻。我相信在一个被书环绕着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什么理由不爱书呢?  

5、坚持是王道 这世上的事就怕“坚持”两个字,如果说阅读这件事,刚开始是我在坚持,到后来已经不需要我坚持了,因为它成为了孩子的日常习惯,你不读孩子饶不了你,等到认识很多字以后她会嫌你读的慢,干脆就自己看起来。所以,坚持的美好就藏在以后的路里。  

三、自助阅读后,海量读书

 正是因为学前亲子共读了好几年,孩子一年级刚入学就可以自助阅读了,二年级刚开始读上了《哈利波特》之后,就踏进了长篇阅读的轨道。陆陆续续在历史、文学、魔幻、侦探、科普类书籍方面汲取营养,阅读速度提升很快。为了让孩子能深入理解和思考,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开展精读,或者跟孩子探讨读过的书,可是我实在无法胜任,只好借助于各种资源。比如,从网上找相关书的精读音频课,各种纪录片,或者由书改编的电影,这时的家长由教练员、陪练员,变成了资源收集者和提供者。

 日本教育家佐藤先生曾经对课外阅读做了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通过读书行为实现的学习,犹如在葡萄园里品尝葡萄那样的快乐。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 

目前孩子享受阅读,收获很多,对她来说,阅读不仅是件快乐的事,更是要成为她伴随一生的爱好。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决定孩子未来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坚持。所以,坚持带孩子阅读吧,它会让你有美的体味和收获!  


回应 举报
收藏3

推荐阅读

香如故lala
香如故lala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