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相关问题有感,分享下我家的想法。
我个人认为,低幼教具是生活中数学概念的简化模拟。
这就意味着:
教具是生活的“平替”。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回生活。所以数学启蒙可以完全不用教具,但绝对不能只依赖教具。我曾经接触过4岁就能够熟练使用教具完成大数计算的娃,后来发现孩子一旦离开教具就毫无思路,实属丢了西瓜捡芝麻。
2. “数学概念”
教具对应的是大类概念而非知识点。而鉴于数学内容之间互相联系的特性,一套好的教具完全可以对应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教具在精不在多,我个人非常反感那种“一套教具教10以内加法,一套教10以内减法, 一套教进位加减法,一套教大数加减法,一套教乘法,一套教除法”的”教具轰炸式”操作,实际上这些知识点都是高度相关的,一两套教具足以全部搞定。而且,针对不同知识点使用不同的教具,反而弱化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孩子更难从宏观层面上有体系的思考数学问题。
我在另一个回答里说过,“差生文具多”法则,也适用于数学教具。当一个家庭在大量使用知识点重复的教具,或是每个知识点都有独立的对应教具时,很大概率意味着教具的使用人(往往也是孩子的启蒙者)并没有对这些知识点有任何体系层面的联系和理解。在这种状态下去教孩子,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建议各位家长,在入手新教具之前,先搞清楚家里现有的东西能干什么,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考量,更有教学效果方面。
3. “简化模拟”
数学教具,越简单,无关细节越少越好。小龄娃本身就容易分神,教具中加入大量无意义的细节,会让孩子专注于教具而非教学本身。一些人说设计精致的教具可以培养数学兴趣,对此我持怀疑态度。因为数学本身就是好玩的,小R可以因为发现偷懒数数的方法(跳数)而窃喜,因为拼出一个立方体而欢呼雀跃,因为预测成功而洋洋得意。对小朋友来说,纯粹的数学也是可以带来满足感的,不需要外界奖励来驱动。另外,如果把教具设计成了玩具,那孩子爱上的究竟是数学还是玩具呢?
我家的娃小R,目前数学水平在小学二年级左右。在她的启蒙过程中,我们基本只用了两种教具,但覆盖了学龄前大部分的知识点,在此也想推荐给大家。另外附上我家各个知识点的使用方法,但由于我照相水平及其糟糕,大家将就着看吧。
立方体形状的小木块,五十个左右,最好可以是多种颜色。可以教的概念有:
2. 比较多少(或连接在一起比较长短),差数
3. 数的合成与分解,加法,减法
4. 进位和退位 (凑十,破十,平十)
5. 序数 (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第几个)
6. 空间位置 (行,列,从上往下数第几行,从左往右数第几列)
7. 测量 (长,宽,高,周长)
8. 颜色规律(前)和数量规律(后)
9. 复合规律(颜色+数量+位置)
10. 单双数
11. 乘除法以及乘法交换律,面积
12. 正方形与平方数
13. 正方体与立方数
14. 分数
15. 对称
16. 巧数立方体(左)和三视图(右)
相同长度小木棒,100根左右,最好几种不同颜色。可以教的概念有:
2. 多边形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的各种形态
3. 线段之间的空间关系(平行,垂直,相交)
4. 角 (锐角,直角,钝角,巧数角)
5. 图形的空间变化(平移,旋转,翻转)
6. 上下位置关系,分类与统计
7. 概率
8. 火柴棒谜题
9. 立体图形搭建 (棉花软糖特别好用,可惜我家软糖用完了,这里借用个网图)
这两套教具可以做的其他事情还很多,列出这些只是抛砖引玉。其实低幼数学启蒙,与其说考验金钱,不如说考验家长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也建议朋友们,慢些行动,多些思考,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