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数学思维】之“思维导图”如何引导形成习惯-保姆级教程

2022
2025-2-20 11:07 原创 · 图片32

  “目前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思维导图的引入,已经从实验阶段过渡到常规教学阶段。二三线的确是还没有铺开,但已经有很多线上,线下的课程可以选择了。

本篇是学龄前【数学思维】系列文章之一

  • 练习册(点蓝字跳转)
  • 电子类点蓝字跳转
  • 生活中融入(包括但不只有桌游、教具)
  • 思维导图Thinking Map (本篇内容)

“想象一下,如果舞蹈老师上课只用嘴巴描述动作,不示范,那么无论老师怎么教,孩子单靠脑补是很难学会的,思维也是一样的!那如何传授呢?

图片

最近总刷到【张雪峰讲高考报专业】的视频,至少有95%的连线家长,不论孩子成绩多少,都用了同样的句子描述自家的娃,那就是

“他不知道以后想干嘛

也没对什么,有特别的兴趣”

这些孩子里,不乏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但就没有什么想做的事,给人感觉是

“没有灵魂”的驱壳

为什么国外就能培养出不一样的孩子呢?

  • 成绩不追求TOP1但也不落下TOP5外
  • 有创造激情
  • 强烈地想要解决世界问题

短指妈是想找【数学思维】解决方案,但找到的【思维导图】这个工具,研究完后发现,它还能解决和【数学思维】一样神秘的其它问题(惊喜!意外!)

图片

这些能力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看不见,摸不着

纯靠文字or语言很难传授

而这些能力,就是解决上面大部分高考学生“眼里无光”的问题!

图片

【思维导图】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可视化思维visible thinking】

神不神奇!惊不惊喜!

【思维导图】让“思考”这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门具体的工具

孩子只要掌握一系列可视化方法,就能培养出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考能力。

我想,这!应该就是我要找的工具!

图片

思维导图的具体介绍,网上一抓一大把,一般侧重于

  • 有哪些种类型
  • 应用在什么学科/主题
  • 自己家孩子的思维导图成品展示(好晒朋友圈)

本文第一章,估计你们也都有所了解,短指妈就一笔代过,你可以跳过!

然而关于“如何一步步引导孩子使用”却很少,今天就重点说一说(短指妈一向比较关注实操)

一、概念和好处

概念

思维导图是分年龄的,你没看错!国际上,思维导图有两种

图片

但翻译到中国后,都叫同一个名称【思维导图】。可能大家会有点疑惑,下面是两者的对比

图片

本篇主要讨论的是★低龄的Thinking Map这种思维导图,以下为其8种形式,

图片

功用

夸思维导图的话就太多了,一抓一大把,咱不落俗套,我们从反面看,关于这个工具的效果,还是有两点误区

1.某些场景中,思维导图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用的工具,不要神化

如果只是为了逻辑梳理,整理帮助记忆,【思维导图的形式】和【传统文字形式】的笔记,说实话,差别并不大,只要是能形成习惯,都是好的工具。

图片

而对于高度系统性的内容(如代码、公式),表格、文本或列表等传统方式,有时还更准确地反映关联和层次。

2.创作成本与效率

现在有很多电脑软件可以使用,大大降低制作思维导图的时间成本,但无论是初次使用电脑软件,还是初次学习手绘,使用者可能会感到耗时较多。 因为要学习这门工具,学习如何有效地创建和解读思维导图是额外的学习过程。

图片

所以,孩子并非学龄前,而是初高中,那也不一定非要孩子学,只要他有良好的整理梳理习惯,用手上现成的工具就可以了。而学龄前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学习这个工具不是主要目的,是让他用这个工作把梳理的习惯定下来。

3.孩子思维的提升,和生理发育也有一定关系,不是仅用一个工具就能拔高的。

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学校的训练、阅读经验的积累,都会慢慢增强,可能更需要的是等待,就是所谓的孩子开窍了。

过早或者过度强制要求使用思维工具,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要理性看待。

应用场景

以【数学思维】为例,看思维导图是怎么起作用的,例子太多,不一一枚举

图片

圆圈图-深度理解数字

图片

双气泡图-两个数字之间的联系

图片

树形图-几何形状的分类和归纳

图片

流程图-分数大小判断

图片

括号图-认识时钟,理解分数
 

图片

桥形图-找出数字联系,类推

阶段

我们把【思维导图】学习过程,简单的概括成三个阶段,

图片

接下来针对这三个阶段,围绕着目标,原则,注意事项,实操细则展开讨论

  • 输入-家长提问
  • 处理-家长引导孩子思考
  • 输出-画图+读图
     

二、家长提前准备

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学习思维导图的起点,主要考验的是家长。

家长学会提出"好问题"

图片

要从习惯性地“教孩子”转换为“问孩子”

  • “教孩子”特点:直接回复对或者错,然后长篇大论表达大人自己的看法,让孩子接受;
  • “问孩子”特点:趁热打铁,抛出个开放式问题,不能简单回复是或者不是的问题。

那我们看看如何提问

孩子感兴趣的问题

你有没有发现,平常听到的思维导图使用场景都是

图片

学龄前的孩子也是这样吗?

千万不要!

我们用思维导图,是想解决【数学思维】的学习,但前提是先学会这门工具不是一步到位的。

这就要从孩子熟悉并感兴趣的场景开始,让全过程中,只有【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是要学的,其它都是容易理解。所以,数学思维工具的学习,在一开始

并不一定要有数学的参与!

当好奇心被调动,问题有求知欲,这样才能引发其思考的意愿。

图片

这回明白了吧,就是要先了解工具,然后再用工具解决学科问题,相当于将学习拆解,学习没那么困难。

也就是说

学龄前的孩子,生活场景先入

基本功扎实后,再引入到学科学习

2.难度要适当

  • 不要超过他知识水平太多,造成畏惧和退缩情绪,弄不好还容易受挫;
  • 也不能让孩子轻松地就答出来,要能从已知知识找到答案,并通过查阅资料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思考。

3.提问的时机和原则

提问前

家长先确定下来,想让孩子使用的思维导图是哪一个,再发出提问。

也就是说,家长要求孩子怎么做,自己要提前预演一遍,家长要有自己的看法先,才能和孩子讨论的起来。

当然,家长需要提前掌握思维导图的基本功。短指妈是通过培训课和一些书籍获取的相关知识(培训课在后台留言思维导图四个字网盘分享,书籍在文末)

如果你和我一样,已经有一定的深入了解了,那可能就有像下面几个疑问,在这里稍微解答一下(没深入了解的跳过就行)。

  • 圆圈图、气泡图,很像
  • 树形图、括号图,很像

这里用双气泡图做下简单的对比,

图片
圆圈图PK气泡图


图片
树形图PK括号图

b.提问时

在孩子没有熟练掌握思维导图前,家长没有引导,直接让孩子自行判断,选哪个图,孩子会直接发懵。所以在提问时,就要带有某种暗示,引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图上想,这样孩子会更专注,容易坚持。

家长需要特意+着重地使用的暗示词,就是该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反复训练,让孩子把思维导图的类型和关键词建立联系,听到某个词,就条件反射一样的想到哪个图!

图片
不同思维导图对应的关键词

三、家长引导过程

这里我们按年龄段,8岁以下和8岁以上两种讲下,在孩子实操时,家长应该怎么做

图片

5-8岁的孩子

特点: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差,模仿能力强

家长要求:示范一定做到位

实操:

  • 学会聆听,了解孩子思考过程;
  • 大人的成熟想法说/画出来,让孩子能直观感受到!
  • 不要一步到位,要求太高,每次只让孩子参与其中一小部分,然后再逐步放手。
     

8岁以上的孩子

目标:提高要求,提升思考质和量

实操:

1.对思考角度数量提出具体要求

  • 比如苹果有什么特征?由3个特征到10个特征;
  • ”苹果和香蕉有什么区别?从贴近自己生活的“口感”角度,扩展到“种植条件等平时接触不到的角度

这也要求家长在平时,就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多走多看,不一定是走多远,就在楼下小区,

图片

另外,不局限在看上,听觉嗅觉,五感都用上(点蓝字跳转),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感知力的文章,这里不多讲

2.对思考质量上,分辨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图片

分辨“事实”“观点”,这有什么用?千万别小看了

  • 和人沟通中,事实观点可以争辩,但个人纯观点的争执就无谓了(比如别的孩子说自己孩子的书包很丑,孩子明白这属于个人观点的话,就会反驳说我喜欢,不需要别人喜欢,不在意你的偏见);
  • 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学会不仅仅接受信息,而是思考它的来源、可信度和证据。
  • 交流沟通时,能用事实去支撑自己的观点,把话说的更清楚;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的看法,不会拿别人的喜好当成笑话;

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见解,而不是随波逐流。能基于事实做出决策,而不是被情感或偏见左右,长大后幸福感会高很多。

3.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

这个就是在“丰富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引导其“多角度思考”,跳出“既定框架”,同时也培养了“思考力”。

举例例子,如果问孩子,你想自己做个什么样的汉堡?用括号图画出来

可能大部分孩子都是想着把汉堡的每一层换成自己爱吃的。

但如果跳出思维模式,

  • 站在这个汉堡是给谁吃的角度思考,那可以做成面包,蚯蚓,生菜和蚂蚁汉堡,给小鸡卡梅拉吃;
  • 让在汉堡的实操可行性角度思考,那中间层就不会放一些圆滚滚的葡萄粒,因为太滑根本夹不住。
图片
用括号图画出“自己想要做的汉堡”

四、输出实操

图片

最后的环节输出,包括两部分:

思维导图-思考可视化

思维导图-复盘

其中第二部分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

1.展示思考结果-画思维导图

仪式感

“写+画”的过程,会让小朋友觉得格外郑重,有仪式感。很多不会写字的孩子,看到妈妈把自己所说的写下来,会觉得特别神奇,甚至有些“神圣”。所以,不要觉得孩子会反感。

图片

大人全程示范指导

在初学阶段,小朋友,可能连字都不会写,画出的线条也是歪歪扭扭的,不形象,不精美,是完全正常的!

所以画图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大人不能完全撒手,孩子的思考会有很多独特的角度,但终究不成熟,对思考结果也缺少批判性认知

避免过度追求思维导图的精美度

回到思维导图的最终目的上,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整理和表达思维,将思考过程和结果可视化。我们应该重点运用这种工具训练“思维”,而非训练绘制“导图”

图片
双气泡图,过于美观(形式大于内容)

展示的应该是思考,不是美化展示!

避免完美情结鼓励为主,变“教我做”为“我要做

那低幼怎么能更好的学习思维导图呢?

  • 家长协助,通过语言引导和图例示范,不是完全代笔
  • 如果的确太难,那就打印贴纸,剪下来贴上,降低画图难度。
  • 允许小朋友画出来的,大人看不懂,让小朋友自己讲。

2.复盘思考过程 -读思维导图

读图,就是鼓励孩子做口头分享,使用完整的句子,把思考过程流畅表达出来。

图片

这步算是掌握思维导图的黄金钥匙!一点也不夸张!

  • 对孩子来讲,是一个确认信息,查漏补缺,增进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 对家长来讲,检查信息是否正确,思路和表达是否清晰,语句是否通畅,还要适时启发孩子,展开更广泛的联想,并修正。

读图也是思维导图学习过程中,最能让孩子有成就感的一环,因为孩子都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话,当孩子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有条理,那种分享的快乐就会让孩子形成学习的正反馈
 

图片

以上面这个“比喻大串烧”为例,说明下如何解读才算优秀

  • 及格水平:湖面像镜子一样,枫叶像火焰一样。。。。
  • 优秀:湖面平静的像镜子一样,火红的枫叶像一团火焰。。。

当然,出色的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学习表达技巧,再反复训练的!

最后的话

孩子使用思维导图做了大量训练后,

思考过程将会慢慢演化为思维模式

最后形成思维习惯

所以,重中之重就是,反复练习和使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没有使用市面上的课程(需要的在聊天框里回复思维导图四个字)

短指妈研究了不下十个,感觉让小朋友做在屏幕前,老师来讲,远远比不上家长在陪伴中,随口就能抛出的话题!

家长最了解小朋友的兴趣,也比较清楚小朋友的能力,能做到什么程度,在哪方面进行引导,只是缺少系统的理论和实操的步骤,以下是推荐给家长阅读的书籍,可能会帮到你

Student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12人有 · 评价1David N. Hyerle 编Corwin / 2011-03

这8个图式是有版权的,由美国人Davidhyerle开发的,他也有出相关书籍,但原版书,贵不说,不太好懂

八大思维图示法1027人有 · 评价84 · 书评16赵国庆 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07

这本是面向小学生读者的,好处就是简单,容易理解,还有训练,了解8大导图的具体应用是没问题的,和市面上的思维导图培训课差不多,反正短指妈看了想睡觉。让孩子有个初步印象可以,但不要指望让孩子因为这本书养成思维习惯,还是差太远。放一张内页感受下

图片


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力 孩子用的思维导图233人有 · 评价19 · 书评1杨瑜君 万玲 著;文通天下 出品古吴轩出版社 / 2019-01

海外妈妈根据孩子美国读书课堂使用工具为基础写的,比较详细,有落地实操,推荐参考


回应 举报
赞2
收藏4

推荐阅读

短指妈
短指妈
2022
本文目录
01/ 一、概念和好处
02/ 概念
03/ 二、家长提前准备
04/ 三、家长引导过程
05/ 四、输出实操
06/ 最后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