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设想以下两种场景:两岁的宝宝在吃冰激凌;爸爸刚刚签下了一个合作项目。我们很难说哪一个更开心,搞不好孩子笑得更灿烂。
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特别之处:尽管事情很小,可是感受却很真实,甚至翻江倒海,一波三折。
生活中,孩子们需要抓住触动自己的微小细节,然后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下来。打动自己的必能打动别人,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今天带来的这篇作文出自六年级的欣睿之手,叙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无论是叙事的节奏,还是氛围烘托、细节描写都非常到位,尤其是作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处理非常自然。
题目很巧妙,既预告了故事内容,又自带悬念,令人好奇仅仅“三秒”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然而进入开头段,再次重复“那三秒”反而显得刻意,不如删掉,也避免开篇过于冗长。
在写往学校赶的时候,可以补一句观察——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以至于心里一紧。
可以这样改:看着空荡荡的小路,我心里一紧,只能暗自祈祷:时间的脚步再慢一点儿吧!千万不要迟到啊!
“三秒”是这篇文章的“题眼”,非常重要,然而在逻辑上需要自圆其说——你如何知道只迟到了三秒?
因此,要在跨入教室门槛之前增加半句话,以学校的铃声为判断迟到时间的标准,来呼应迟到的三秒:铃声刚刚停歇不过三秒,我便一步跨过了教室的门槛,同学们已沉浸在书海中。
直接描写班长的表情、动作,增强画面感:但就在这时,站在讲台上的班长表情严肃地在黑板一角记下了我的名字。
无论是“站在讲台上”还是“在黑板一角记下我的名字”,都是重要的细节,营造有压迫感的氛围,也呼应后面我愤怒的情绪。
我只不过比规定时间晚到了三秒。我下意识地停住脚步,心头涌起一股难以形容的愤怒与不甘。
记叙文中运用到是第一人称,因此完全可以“我手写我心”,直接讲感受,而不必啰嗦“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开始变得燥热,射进来的阳光刺得我眼睛生疼。就连同学们翻书的声音都像是对我的讥笑。
同学们都爱写“我觉得”“我心里想”,读起来带反倒多了几分“不确定感”,反倒是去掉之后表达会更清晰、更直白。
我们的心情常常反应在动作上,因此,这儿与其说“默默发泄不满”,不如换成“‘哐啷’一下拉开椅子”,让愤怒更有力量。
大自然能极大地安抚我们的情绪——这是人们真切的情绪体验,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情节。
在这篇习作中,写到了窗外的风景对自己的抚慰。这一段描写非常自然,既有人物的情绪,也有细节的描述。
需注意,这个情节是新起一段来讲的,要留心前后文的过渡。因此,我将“正生气时”改为了:我无心读书,目光飘向窗外。
“我意识到”和前面的“我顿时觉得”一样需要删去,原本就是第一人称的叙事,直接写自己的想法就好。
这儿进入了理性思考,也就是我们常常写的“我懂得了……”,因此要格外注意“道理”与“事件”的契合度。
故事里,情绪的高潮出现在被班长记迟到,因此,关键不在于“失误”,而是“不愿接受惩罚”。
这样来改,与前一句“规则是为了维护更好的秩序”衔接更自然,也让更好地呈现自己内心活动。
结尾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升华,因此格外重要。
小作者原文将重点落在“冷静”上,而我将主题调整为“承担责任”。“不冷静”只是表象,背后是“迟到三秒不算迟到”的认知。
修改之后的结尾如下:那次的“三秒”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波动。迟到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我会合理安排时间,不让“三秒迟到”再次发生。
修改之后,“成长”主题是不是更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