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被绘本“反噬”了吗?

2019-4-28 13:12 原创 · 图片1


我的孩子两岁半。作为一个985大学毕业的文科硕士,我和很多“读过一些书”、“受过一些高等教育”的孩子妈妈们一样,很重视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很想把她培养成和我一样的“书虫”,更非常享受她从阅读中收获到比同龄孩子懂更多、识更多、会更多后带给我的满足感。
 

在“不能输在起跑线”方面,我这个大俗人根本不能免俗。于是,自孩子六七个月能坐稳了开始,我就陆陆续续给她买绘本、读绘本甚至演绘本。

发展到前一段时间,我每个月都要给她买上十多本书,先堆在单位的一个闲置柜子里放味道,也方便我提前预习好,下班后拿一两本回家。

孩子的成长也的确符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多少年传下来的老话——孩子爱书。每天我下班,一定抱着我大腿问我要“新书”,不讲完一本绝不吃晚饭。

在这个时间段里,大量童书的“塞入”让她的确比同龄孩子“能耐”一些,背唐诗、背童谣,见到什么总能联系到乖乖的小熊宝宝、调皮的红帽子艾米莉、可爱的小猫当当……这在很多时候都能够赢得周围大人们的啧啧称赞,更满足了我作为妈妈的虚荣心。

与此同时,微博上一些大V们一而再强调了绘本的功能性,每天都推出好多张总是很难抢到的购书优惠券,把一些本来就很小众的绘本细分再细分,让我眼花缭乱;公众号里,一些运营者把“得语文者得天下”制作成醒目的标题图片,让我触目惊心;一些专注于儿童阅读的手机软件app上,一些妈妈的孩子只有三四岁,“书架”上的书却有近千本,让我瞠目结舌,更加重了我的焦虑。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我走进了一个“领”孩子读书的误区——“功利性”读书。

我买书的目的性极强:比如孩子抗拒刷牙,不理解刷牙的意义,我就赶紧买来《牙齿大街的新鲜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孩子比较挑食,我买来《肚子里的小人》、《如果不吃青菜》;最近孩子和爸爸不亲,我又拿出《我爸爸》、《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孩子两岁多叛逆期脾气很大,我搬出《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菲菲生气了》……

我甚至早早就买好了根本不符合我孩子年龄的一些科普类、传统故事类、数学类等书籍,期待她也许会理解、可能会喜欢。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里,选书、购书实在太方便,似乎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可以“解答”的童书,似乎家长们各种各样的需求都可以通过童书来解决。

“绘本万能论”悄无声息地渗入我的内脏,我陷入了“买买买”的漩涡。

在那个阶段,有问题——搜绘本——买绘本——讲绘本成为我带娃的固定公式。我在陪孩子时越来越偷懒,越来越没有耐心。

与此同时,我孩子的“进步”速度也大大放缓。她甚至不再像刚两岁那时那样对所有的童书都“通盘”接受。

她依旧爱书,但翻来覆去爱看的却总是我在“买买买”初期“无心”购买的那些,那些没有什么太多“意义”的绘本。

她对于我“有意为之”的绘本总有逃避心理——得先讲一本《皮卡西小冒险》,才能附带受一次《如果不吃青菜》的教育。

而且因为“有意义”的绘本出现频率太高,一些负面行为竟然偶尔成为她模仿的范本——大卫拿叉子把食物叉起来玩,小猫当当不想让妹妹玩车就一把推倒她……真是应了老话:学坏容易学好难!

我的期望太高,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大。我期待她通过阅读懂得更多,却忽略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轨迹。

现在回过头来看,她当时两周岁左右,有点爱发脾气,在吃、穿、用等各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在英语等方面进步缓慢,这太正常了,我有什么资格失望?

有一天夜里,我在睡梦中忽然想起一个词儿,惊问自己:这算不算是被绘本“反噬”了?

正如“知乎”上曾经有人回答绘本的作用时写到的一样,大意是:近几年,绘本的作用已经被挖掘到最大了,更多的意义再附加到绘本身上,绘本有知也会觉得不堪重负。

孩子当然也是!孩子好累啊!

倘若读书能解决一切事情,那么还要母亲做什么?一个会读会写的机器人在孩子方面的完成度岂不是更高?就像一句挺时髦的话说的那样,“走了那么远,忘了我是为什么出发。”

当初孩子在刚接触绘本时,我给她读的一本一页只有一个动物的布书。读到小狗,我“旺旺旺”叫,读到小猫,我就“喵喵喵”,读到小羊,我就“咩咩咩”……每翻一页、学一样,她就咯咯地笑出声来,很享受我为了逗她而装扮出来的样子。

当初我读这本书,难道是为了让她早日学会猪叫、驴叫?是为了我们母女之间共同的快乐呀!

我们的党和国家提出的“不忘初心”,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妈妈我觉得也非常需要。

和孩子在一起,尤其是学龄前正需要更多的爱的孩子,单纯的读读书、玩一玩,不好吗?就一定会落在“起点线”后面吗?甚至就算落后了,能代表一生吗?

我没有研究过那些经过严密科学实验论证过的理论,只是从一个爱孩子的母亲的角度觉得:如果她能够从绘本中懂得道理、学会知识,那么当然更好,现在她明显更喜欢“无压力”阅读,更享受和妈妈在一起“没有意义”的玩闹,为什么不去满足呢?

在我小学的时候,很头疼的一个命题作文作业,那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小学的我没有碰到需要我扶过马路的老奶奶,更捡不到价值不菲的钱包、项链。

每当老师让写这篇作文,只能愁眉苦脸的“胡编乱造”。如今,却要求我更小龄的孩子在她本来最喜欢的亲自阅读中学到“意义”,又是何苦呢?

那一夜的深思唤醒了我。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我这个母亲太焦虑了。

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中,虽然爱书,但难免因为考学的压力把爱好变成了功利性行为。

再加上初为人母,短短五个半月的产假结束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在角色转换时自己混淆了、糊涂了,才会把功利性的读书习惯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导致被“功利性”读绘本反噬。

好在,时间不长。好在,孩子还小。好在,我醒过来了。

从孩子两岁左右那个“惊醒之夜”的及时转向,到今天差不多过去了几个月,我不再要求她按照我的要求做一切事。

我告诉她妈妈小时候也会尿床,爸爸也是,尿了就尿了,“艾米莉”也尿床,小熊宝宝没尿床是因为穿了尿不湿,没关系的。结果不到半个月,她就学会了尿尿之前告诉大人,并且自己会去找小便盆。

孩子对绘本的排斥也基本消除,她仍然爱和我一起无负担、无条件的阅读、游戏。

谢谢孩子的宽容!

在前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个孩子的人生,这样的家庭观得到了大家的共鸣。

侧面可以证明,很多中国家庭中,母亲是子女教育的“掌舵人”,是家庭幸福源泉的“总阀门”,更是孩子一生的“领路人”。

当个妈,哪有那么容易,且当且反思、且当且珍惜吧。

最后还是再想说一下,上文举例的每一个绘本本身都是好绘本、很经典、很推荐,“大V”和公众号们也都饱含着鼓励阅读的好意,APP们的推出更方便了千家万户。

大家千万别误会了我的本意:我发自肺腑地感谢那些绘本和文章的作者,更十分敬佩能够把儿童阅读推广当成事业的妈妈们,从她们身上汲取到的“营养”更让我受益匪浅。

这其中的关键是“怎么用”,不能“迷了心”。
 

希望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宝爸宝妈们以我为戒,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有时间我会再整理一些可以增进母亲和孩子关系的童书给大家,咱们一起学习。


阅读原文 回应35 举报
赞63
收藏102
6年前
写得真好 妈妈真是一个随时都需要反省的角色 我最近也是功利心太强 导致宝宝不像以前那么爱看书 育儿这条路真的。。。
6年前
写得真好!书香节买了好多书,总觉得每天应该多看点,实际上两岁多的孩子喜欢重复,每天都有新绘本,但最喜欢的还是原来读的那几本。最近正打算慢下来,跟着孩子的节奏来,喜欢读我就多给他读,喜欢演就陪他反复演,玩的开心才最重要。
6年前
说到心坎里,我家三岁孩子一直重复阅读的多,每每看人家晒书单晒书房晒读书量的别人家妈妈别个家小孩,看看家里还来不及看的那些书却一直还在重复阅读旧的绘本,内心说不焦虑是假的。是时候得反省反省,读书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何必上升到面子工程。
6年前
及时好文,我需要反思自己一下了
6年前
所以现在的学龄前的娃都不是叫看书,叫刷书了,以量取胜,都忘了当初亲自阅读的初衷了
6年前
说的对,我当时也是抱着共读绘本以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来开始的,后来看了各种各样的分享,发现绘本还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反而有点心思乱了。这提醒了我不要忘记初心
6年前
重要的是孩子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而不是大人觉得孩子需要什么
6年前
真的是好文章,安抚了我一颗焦虑的心!
6年前
让人深思呢,谢谢分享哦。
6年前
写得好。 自从读了《朗读者》,心态平和很多。不功利了,享受亲子阅读本身
更多
发布

推荐阅读

雪球妈妈
雪球妈妈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