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男孩是教育一个人,养女孩是教育整个家庭和下一代?对不起,这样的伪女权毒鸡汤我不喝

2017
2014
2020-6-30 22:38 原创 · 图片10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文:Romi妈妈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这样的话,让我啼笑皆非:

真不知道把母亲的地位抬高到这个高度,到底是为了赞颂母亲的伟大呢?还是为了父亲的甩手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呢?

的确,从人类演化角度来说,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孩子是通过母亲的情绪来了解这个世界的。这个结论来自心理学博士,脑科专家洪兰女士的TED的演讲,她用自己对男女脑部研究的报告,来阐明了这个观点:

If the wife ain't happy, nobody is happy.

然后这句话就被翻译成: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其实看完这个演讲,就能知道,洪兰博士在告诉直男型队友“为什么要理解夫人的情绪、学会聆听夫人偶尔的唠叨”,如果能够理解女性大脑构造与男性的不同,就会在夫人“唠叨”时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回应。而当夫人情绪得到了释放,孩子免当“垃圾桶”,整个家庭的氛围都会好很多。

这样一个用科学方式引导两性互相理解,促进家庭和谐的结论,就被毒鸡汤制造者们投机取巧的把家庭氛围和情绪的责任转嫁到了女性身上。

诚然,在一个家庭中,妈妈的情绪是能影响爸爸,也能大大影响孩子的。但是,爸爸的情绪不也是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吗?一个家庭中不是只有母亲有思想有灵魂的,也不是全靠母亲一个人撑起全家,当精神支柱的。

在一个良性的家庭里,一定是男女双方互相支持的,任何一位家庭成员的情绪都会对全家产生影响。而比起放大女性在家庭中的精神作用,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鼓励更多男性,在家庭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将良好的情绪带给妻子和孩子。

所以,我在朋友圈看到的这话,表面挺有道理,实际上很有可能会给一些原本就不甚负责的父亲新的借口:你看,是你的情绪不好,是你没带好,所以孩子才会不听话,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不就是把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但凡产生任何不良情绪都推卸到妈妈的头上吗?结果很可能让妈妈更加焦虑,为自己的每一步战战兢兢,让一部分原本就想当甩手掌柜的爸爸,更加有理由心安理得把责任都推给妈妈。

也不知道把养女儿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到底是为了抬高女儿的地位呢?还是给女性的未来套上一副大义凛然的枷锁?

为什么男童只要为自己负责就好,而女童就得承担整个家庭和下一代?难道每一个选择当父母的成年人,不都应该在孩子未成年时对他们的教育负责吗?而孩子不论男女,成年后难道不应该为自己和家庭负责吗?

这样的言论让我不由想到几年前俞敏洪在公开演讲时曾说: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堕落。

结果被各方diss后,他又站出来解释说:“一个国家的女性的水平,就代表了国家的水平。女性素质高,母亲素质高,就能够教育出高素质的孩子。男性也被女性的价值观所引导,女性如果追求知性生活,男性一定会变得更智慧;女性如果眼里只有钱,男性就会拼命去挣钱,忽视了精神的修炼。女性强则男人强,则国家强。”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他这种自以为抬高了女生地位的解释,我个人认为:

一个国家的全民水平,才代表了国家的水平;一个家庭的整体素质高,才能教育出高素质的孩子;

任何一个成年人,如果眼里只有钱,都可以自己拼命去赚钱,无需把赚钱的动机甩锅到其他人头上,毕竟谁也没有拿着刀子架在你的脖子上逼你去赚钱;

精神的修炼都是个人的事情,想炼就炼,不想炼也可以脚踏实地去赚钱;

女性强可以直接使得国强,不需要通过男性这个中间步骤,同理男性强也可以国强,也不需要通过女性的驱动。总体来说:不论男女,国民强则国强。

恰好有几个读者不约而同地问我们公号能不能写一篇关于如何教导女孩的文章。作为一个女宝的妈妈,我特别能理解家长们想要把女儿保护好培养好的心情,但是让我感慨的是:为什么社会发展到今天,男女平等仿佛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在家长的心中,教育依旧要按男女划分。

我一向认为因材施教才是好的教育方式,但是这与按“性别”施教是完全两回事。

每一个男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一个女孩子也是不同的个体,并不是每个女孩子都喜欢芭比娃娃,我身边也有很多男孩子最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可是这样的个性却常常被讽刺被斥责为:“没有女孩子样”或“一点也不像个男人”。

可是什么叫“女孩子样”?什么叫“像个男人”?

我们身边总是充斥着带着性别标签的教导:“你是一个男子汉,要坚强!不哭!”或者:“女孩子文静一点,不要疯疯癫癫的。”

男孩子为什么就不可以哭,摔疼了流泪难道不是每一个孩子的自然反应吗?男孩子就不再需要妈妈的拥抱和安慰了?女孩子为什么就不可以上房爬树?喜欢摸爬滚打上蹿下跳难道不是孩子的正常天性吗?

等孩子们再大一点,就会听到更多的带着性别标签的告诫,比如:“男生不可以欺负女生。”或者是:“女生要矜持一点,不要总是和男生一起混。”

难道男生就可以欺负男生?女生就可以欺负女生?多少校园霸凌都是发生在同性对同性之间,好像只要是对同性,就有了一块免死金牌,我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让我们俩是平等的。

为什么只有女生需要矜持?难道男生就能够随意与人接触?且不说这样的男生人品是否端正,难道世界上的恋童癖和变态还少吗?你以为他们只会向女生下手吗?

比起这样的言论,我更愿意告诉我的孩子:

“和异性接触需要保持合适的距离,”或者是“不论和异性还是同性,保持适当的距离会更加有利于人与人的交往。”

为什么女孩就要有女孩的教导方式?为什么教育女孩和教育男孩要区别对待?这还是当年那个男孩读四书五经,女孩读女德女戒的时代吗?男孩就要文武双全,女孩就要贤良淑德?

就在前阵子,杨丽萍的直播中就出现了奇葩言论,说她:“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让你再年轻30年,到了100岁,你的容颜难道还能保持30岁的样子吗?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是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到了90岁,你享受不了儿孙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令人惊异的是,这条评论的点赞数有一万多。

其实这和文章最开始的“心灵鸡汤“的出发点一样,用偷换概念的方式给人洗脑,实际在教育你女性的价值只能通过婚姻、家庭、儿女来实现,只有家庭和睦、儿女教育成功,才是一个女人的终极目的。

生儿育女是一种选择,不婚不育也是一种选择,世间的选择不分对错,每一种选择都有好有坏,享受孩子无邪笑颜的同时谁不为了辅导功课而几乎崩溃,坐看云卷云舒后难免也会幻想一下儿女双全的人生。

其实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则万事足矣。

然而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请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因为人生绝对不止这一种选择,而孩子也大可不必走我们走过同样的路,过我们心中自认为“成功幸福“的人生。

前一周我们给大家推荐了怎么带娃读三国的方法,分享了三国的动画片和绘本(戳这里看),熟悉三国的人应该知道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以及他身后的颖川荀氏,这是汉晋时代最著名的士大夫官僚世家之一,培养出来的子弟都是官场上首屈一指的人物。

而荀氏后人中最优秀的人物,是一位女性,她就是荀彧的五世孙女荀灌,又称荀灌娘。她的父亲是当时荀家的族长、平南将军荀崧。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出身高门氏族的荀灌是比公主还要受人追捧的贵女,名媛中的名媛。

但是荀灌从小就不喜欢舞文弄墨,也不喜欢针织女红。偏就爱拳打脚踢,舞枪弄剑。性格相当彪悍。而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对女孩的种种限制之下,她的父母却依照女儿的喜好,为她延请名师,教授她武艺。十岁就能骑马张弓,不管是刀枪棍棒都能耍得有模有样。

在她十三岁时与父亲带领不到一千人守城,面对敌军万人围城,众官吏畏缩不前时,她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带领不到二十人的敢死队冲出重重包围,请来救兵解围。

不光是武力超群,而且在危机关头,她能果断做出判断,冒用父亲的名字许下承诺,愿与寒门出身的寻阳太守周访结盟,从而说服对方发兵。

这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来说,不但是有勇有谋,而且相当具有政治头脑,在士族没落但大部分依旧自持身份不愿与寒门为伍的情况下,她首开先河,与寒门联盟,不但为父亲,也为家族找到了新生。

荀灌父母的包容和爱,给与女儿的自由,在2000年后的今天看来,同样不可多得,更不用说在封建礼教社会的世族大家里。而正是因为,才能让荀灌不是谁的附属,她的人生价值也不需要通过男人和孩子来实现,她就是荀灌,她可以凭自己的实力,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

也有很多妈妈说,正是因为不想让女儿受到社会对女性的传统束缚,所以一直放养女儿;还有很多妈妈特别赞同“穷养儿子,富养女儿“这种说法。

但是,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依旧是把男孩和女孩区别对待了。总有妈妈说女儿富养要有见识,这样不会以后随便被哪个小子哄几句就带跑了;儿子要穷养,让他以后有奋斗的意识。

为什么女儿就不需要有独立奋斗的意识?不需要有逆境中坚强不屈的品质?男孩就不需要开拓眼界?不需要面对诱惑能够拒绝的意志?

穷养有穷养的原因,富养有富养的道理,但是请不要因为孩子是男是女而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是穷养还是富养,真正的出发点是自身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父母的价值观,而不是孩子的性别。如果你想带着孩子体验吃苦的人生,那么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严格教育,朴素生活;如果想提供给孩子优渥的生长环境,那么请男女一视同仁,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他们最好的教育。

而最好的方式,是两者结合,因为人生本来就是难以预测的,你所认为穷养富养能够带来的美好品质,不管对男孩女孩,都将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所以,我真心想对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宝爸宝妈们说:

教育孩子绝对不仅是母亲的责任,维系一个家庭的和睦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付出,不要让原生家庭对性别与责任的刻板印象,影响孩子未来的选择,无论男女,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END—


回应 举报
赞4
收藏3

推荐阅读

无敌大薇薇
无敌大薇薇
2017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