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与富孩子的差距是怎样拉开的?

2017-6-14 09:29 原创 · 图片12

父母为孩子倾尽心力,盼着他们成龙成凤,但结果总是千差万别。

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描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南北极分化”现象。

新西兰插画家和漫画家Toby Morris创作的一个小漫画“On a Plate”《盘子上》

描述了两个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怎样一步步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

左边这个孩子叫理查德。他父母的工作还行。

右边这个孩子叫宝拉。她父母的工作就差一些了。

理查德的房间温暖干燥。他家书柜装满了书,冰箱也装满了食物。

宝拉的房间除人满为患,也没啥东西了。她住的房间潮湿、吵杂,她总是生病。

理查德的父母为孩子倾心付出(他们总是陪伴孩子,还鼓动勉励他“好孩子”、“很聪明”)

宝拉的父母也为孩子倾心付出.......所以,他们要打两份工(他们只有将她独自留在家里看电视)

理查德去了一所好学校,资源丰富,学生优秀。学校的老师也热爱自己的工作。

宝拉的学校呢?班级人数太多,资金不足,老师总是很疲倦,疲于应付各种压力(面对这样的环境,老师都会想:天哪,我需要一份新工作)

理查德父母对他期待很高,看着他的成绩,父母会说:才B+?天哪,我们要给你请个家教了.......

但是宝拉的父母对她成绩就有点不同了,看着她的成绩,父母会说:B?嘿,不错啊!

这样的差异,年复一年.......

理查德父母为他支付大学学费

宝拉一边读技校一边还要努力工作,她还背负着债务

这些效应慢慢在两人身上积累,变成他们人生中不可忽视的差异。

当他们准备进入职场的时候.......

理查德的爸爸对他说:我有朋友在那儿工作,只要我打声招呼你就可以去实习

宝拉的爸爸对她说:你应该先完成学业,再来照顾帮衬我......

他们人生中的差异其实不那么容易被觉察,直到申请贷款才能看出社会对他们的态度......

理查德去贷款的时候,经理对他说:恭喜你!你的贷款被批准了

宝拉去贷款的时候,经理对他说:我们帮不了你。或者你去 Eazee Finance 试试?

或许因为别人如此待他,理查德相信他值得被别人好好对待,他的成就都是靠自己。

或许因为别人如此待她,宝拉一往无前,学着“掂量自己的分量”。

在理查德的庆功宴上,宝拉和他相遇了。

宝拉作为服务生正端着一盘食物分给在场嘉宾。

此时人们正在好奇地询问理查德: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理查德拿起一块食物,自信满满地说:不抱怨,努力工作。我讨厌别人的施舍。从没有人端着盘子递给我什么东西(虽然他正从宝拉端来的盘子里拿起一块食物,但他说这句话时,却对这个事实置若罔闻......)

看完这幅漫画,你有哪些思考?

这幅漫画,让我想到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他的外公是银行家,他的妈妈是美联储的高管、IBM董事,她为儿子拉来了第一笔大生意。

当然,我们也看过一些打破“马太效应”的例子。一些生来贫困、去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和富有。比如,1997年引发金融危机的金融大鳄索罗斯,他曾说过“我生于贫穷,但我不死于贫穷”。

但是,我们应该也可以或许看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阶层大体上相对稳定。也就是说,富人的孩子一样平常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大多依然是穷人;有变化,但变化很少

那么怎么支持、帮助孩子打破马太效应呢?

虽然漫画没有给出完整、具体的答案,但却蕴含了一些小启示:

1. 从小为孩子设立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一个健康的环境,孩子才能获得强健的体魄。不一定是多么高级、奢华的房子,但一定要尽量地干净、整洁。其次,一个教育的环境,适量的书和玩具是孩子成长的必要陪伴。

2. 陪伴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养

美国研究者对贫民窟孩子的大范围研究结果发现:低收入家庭由于忙于生计、请不起保姆,大多数时候给孩子看电视打发时间。孩子过多注视二维空间影像时,他们的空间推理能力会降低。经由亲密过程的陪伴,父母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育种植提拔,更重要的还有情商、信念的培养,和最基本的温暖感觉。

3. 敢于对孩子提出高要求

有些父母会因为自己的根基不好,而不敢或不奢望对孩子提出严格或高要求。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不具备树立远大目标,或执行远大目标的能力,正需要父母的引领和督促。父母甘于现状,孩子也往往如此,那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4. 接受好的学校教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那里的硬件条件更为进步前辈,更重要的是,那里有更加敬业的老师和更加优秀的同学。

但往往令人泄气的是,这些要求的满足是有条件的;而且很多时候,又回归到最初的根源问题:父母的根基,包括他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根基,或者更简单地说,父母的阶层。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是个独立上进、依靠自己追逐成功的强者。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我们给他的环境,会影响他是不是能成功、或者多么辛苦才可以或许成功。

所以,我们在要求孩子努力上进的同时,自己同样不能懈怠

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马太效应

其实

我们做父母的

耳濡目染之下

都是懂得马太效应的

这也是我们很多时候努力的动力


回应 举报
收藏

推荐阅读

❤小步读书
❤小步读书
作者热门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