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数学思维】之"电子产品",6岁前接触一次都不行?

2022
2025-2-14 11:48 原创 · 图片13

“又是一个新年假期要结束了,你有没有统计过孩子的电子屏幕的时间?

【数学思维】的培养还有另外一大类工具,就是以电子屏幕为载体的视频类或者APP,有人强烈推荐,但短指妈想在蜜糖罐里撒点盐
 

  • 练习册(点蓝字跳转)
  • 电子类(本篇内容)
  • 生活(包括但不只有桌游、教具)中锻炼
  • 思维导图

一、短视频【抖音/快手】

态度:坚绝不看

原因:

这个深有感触,由于工作的原因,有短视频运营的同事,每一个爆火的视频背后,都有每一秒的精心策划,随手拍就能火的概率

几乎为零!
 

策划是什么意思?

  • 钩子:就是前三秒用音效,视觉效果和五个字,勾住你;
  • 音速,音效:口播必备;
  • 内容:提取出极端个案推成仿佛是普遍现象,制造认知差;
  • 结尾:吊个胃口,或者是故意留个争议的话题,让你主动翻阅评论区,疯狂争辩,包括发泄对视频的不满也行,新手视频制作者会对不同意见会产生心里反感,但老手要的就是这个热度。

再举个你常刷到教育类直播,讲学龄前各学科规划的,套路是:

图片
  • 稿子是确定的,谁都能来讲的;
  • 3-5分钟内容循环一次,因为这个时长是家长进入到离开的平均时长,观众换新的了,内容就直接从头再讲;
  • 3-5分钟要抛出听起来高大上,原来如此的,有认知差的信息,不用具体,大概规划即可,然后马上抛出下单链接,详细的都在付费链接里。常用的套路是,直播时链接价格会比非直播时间的价格要低,以达到限时优惠的目的。
  • 提炼孩子的痛点,直接给付费的解决方案,以卖产品为主,其它的都略说或者不说

如果你蹲过卖衣服的直播间,就会很快提炼出这种套路,只不过教育类的直播间节奏没那么快,节点没那么明显而已,但都大同小异

图片

你也许会说,不对呀,我只让孩子看小科学,小实验,或者数学思维兴趣类的,再举个例子,

亲戚一家三口,利用五一假期,去外省参观一个科技馆,

  • 行前没有做任何研究,没有渗透相关主题的信息,
  • 行中以馆内解说为主;
  • 行后,一整天参观下来,只记住了用模拟的灭火器灭火的环节,因为是实操(好玩)。

我没说人家科技馆不好,弄的差,但效果呢?看视频会不会也一样?

  • 没有前言(原理渗透)
  • 没有后果(事后总结归纳分析)

看过即完结,那出行成本,还有不出行可以做其它事情的机会成本,你有没有算过呢?

方法:

不“隔绝”诱惑,而是培养与之抵抗的能力,再慢慢放开。

抵抗能力的灵感,源于短指妈自身对短视频的态度(排斥)
 

图片

短指妈喜欢从阅读的寻找问题的答案,尤其是育儿类这种问题就很大,涉及面又广,一本书都不一定能说明白,几个短视频怎么能承载得下呢?

文字可以跳看,可以查找,效率是视频的3-5倍,习惯阅读后就无法再忍受视频的

慢+无聊+片面极端

所以对暖暖的策略是,

  • 形成对阅读的绝对依赖,建立“免疫屏障”,所以在小学高年级前,严格限制短视频的输入,
  • 然后在某个节点(有一定抵抗能力),慢慢放开限制,动态调整。

与短视频相比,长视频的质量就相对好很多,视力允许的情况下,是大力推荐的。

图片
  • 利于社交:同龄孩子都在看的(包含动画片),不要管内容质量,有共同的话题就是社交的基础。相当于你问“上小学后买哪款电子手表”,答案一定是哪款用的人多哪款好,因为可以互加好友了。
  • 利于思考:经典电影、短片、演讲等
  • 利于认知:科教片、纪录片
  • 利于横向拓展:不限题材,主题相关即可

二、低幼APP

态度:能不用就不用

原因:

我承认,有了APP会比较省妈,但前提是你认为APP的利大于弊。

对手上几款APP做了分析

  • 嘟嘟数学
  • 数感星球
  • duck  moose
  • khan

我不能忍受的是

1.学习动力和目标的偏差

孩子想在APP上学习、做题的动力来源于:

图片

攒星星、赚图标,成功时的画面特效

我承认这对小孩子是很有效果,但下面两种我还是选后者的

  • 会做这道题,但并不是真正喜欢,只是想通关
  • 想通一件生活中的难题,成就感和兴趣更浓

2.题目质量

1个苹果,再拿来2个苹果,总共几个苹果

  • “加减法”的教授,就是不停的把苹果换成其它水果
  • 难度的提升,就是数字变大,连场景都不变

这还不如把问题渗透在生活中呢

  • 总共有12层台阶,暖暖走到了第4层,还要走几层走完?
  • 暖暖4岁,再过2年就可以上小学,那暖暖几岁才能上小学呢?

3.非真人互动的原生性缺陷

这个不多说了,和视频单方面传递信息一样,比较被动!

这是“形式本身”自带的缺陷,无法避免

例如,孩子正在思考

  • 哐当,弹出个框框,问“你还在吗?”
  • 各种奇怪的音效,APP你是想表示自己还在,是吗?把孩子的思路都打断啦!
  • 等不了几秒没接收到孩子的操作,就把提示(答案)显示出来

4.欠缺引导

APP有设置“提示”按钮,估计是想做到“引导思考”这个作用,

图片

但但但,提示显示的,基本就是答案的

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可小朋友仍是无法理解这样的转换,并且对如何得出答案,还是疑惑。基本“有提示”和“没提示”效果差不多。

5.体系不完善

在不推荐的低幼APP中,看到了“khan可汗学院”,如果你很惊讶,那可能是你没有深入了解“学习体系”。

在这类APP中,孩子会很愉悦地、不知不觉中,就学到高年级,作为家长,你不会深研究就会沉溺在自我满足中。

图片

但你让孩子测试了下,会发现原来学过的她全忘记了。所以问题主要是

学过了≠学到了

真正要掌握知识,是需要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闭环

图片

“自学”很容易错过的,就是这个闭环,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想要去加强练习,会发现它的题库太小。所以你最终还是会切换的。

方法

两个方案,一个比一个费妈,所以要自行取舍

  • 使用传统课本+练习册(练习册对比点蓝字跳转);
  • 或者完全在生活中渗透

当然,替换方案一个比一个费家长。

但对大龄孩子的APP(如下),还是有很多,都相当不错的,但低幼的光花里胡哨的,还是算了吧。

图片
  • IXL应该是自适应学习中做的最好的一个。题量极大且对孩子的正确率要求很高。
  • Beast Academy怪兽学院的高年级
  • AOPS virtual这个主要使用提高和竞赛的

三、AI的使用

态度:引导式使用

原因:

无论从知识储备上,还是逻辑角度上,AI都完爆上学龄前的崽崽(甚至成人),两者无法形成一个健康、对等的“对话关系”。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所以“直接向AI提问”会造成:
 

  1. AI会给出一个准确的、标准的,甚至是唯一的答案。但对小孩子来说,思考的过程最重要,知识点,具体答案是最没有意义的。
  2. 一旦孩子建立了,不会了就问AI的习惯,就会觉得,AI说的什么都是最对的。

他们的认知,不可能看出回答中可以改进的部分,在孩子的眼中,

AI〓标准答案

随着提问频率的增加,对AI的依赖越来越深,同时降低自己的思考。从某种角度来说,科幻片里,人类被电脑给“训化”了,这是真实存在的。

  • 无脑相信
  • 没办法质疑
  • 提供不了改善建议
  • 不能结合自身,优化得到个性化的方案

你是在起跑线上,就培养了个完全可以被AI取代的娃。绝对不惊悚!

方法:

让孩子成为问题的主导

为了让“孩子”和“AI”形成一个健康、对等的“对话关系”,在提问的内容上要做一些圈定,问题的答案,需要让孩子在AI面前,保持绝对优势。

什么是绝对优势?

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从孩子自身出发,孩子想做什么?

例如,要求孩子闭上眼睛,脑子里想一幅画,然后指挥ChatGPT画出来,每天只能画一张,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向chatgpt提出改进建议,让它修改出一张最符合想象的画。

图片
  • 因为修改次数比较多,孩子会觉得AI是厉害,但还得让我指挥不断修改;
  • 让AI理解的过程中,锻炼到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述方式、逻辑的严谨性,这个过程是不断思考,克服困难,自我摸索总结的;

这样以自身出发的提问随处都有,还有很多,例如

  • 指挥AI写一部,以自己个性为主角的小说
  • 让AI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日程表
  • 自己定规则,叫AI设计个游戏或者桌游

但无论怎么变,都有相同的两个核心

  1. 和孩子自身生活结合很紧密,具有个性化要求;
  2. 提出问题后,孩子一定要不断地对AI回答提出修改意见,并在AI优化过程完成自己的思考

AI有绝对优势的知识储备类问题,让大人来引导

以下两种向deepseek的提问方式,你觉得哪种更好呢?

  1. 孩子直接AI提问:最大的数是哪个?
  2. 家长提问AI:作为家长,怎样给5岁小朋友解释,为什么没有最大的数?
图片

所以短指妈会坚持:

不让孩子本人去提问AI

以“作为家长,怎么和小朋友解释XXX”的口吻提问,并按暖暖的自身实际情况,对AI回答进行改动,最后反馈给暖暖,是此类问题的正确提问方式。

搜索引擎和AI提问

搜索引擎和AI提问的区别在于:在众多答案中,

  • AI进行筛选给出一个答案
  • 搜索引擎是搜索人自己快速逻辑判断,提取核心,
图片

判断、筛选、提取能力的锻炼,收益远远高于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所以

  • 在逻辑判断,会自我思考的能力形成前,教她学会搜索引擎
  • 在小高年级后,动态的将AI提问放权

这样,两个工具叠加,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时代进步很快,也许再过两年,世界又变了样。

四、电子书

态度:选择性接触和使用

原因:

短指妈工作后,无纸化办公将变为常态,提笔忘字是正常。不管我承不承认,未来是属于电子世界的,纸质的存在感会越来越低。

图片

连考试和竞赛也会越来越的变成网络的,不可否认,

电子阅读终将替换纸质阅读

就是上一辈人无法接受用电脑工作,虽然很高效,但内心很抵触一样!

但我现在的问题是,我接受电子阅读,并努力尝试后发现,

纸质阅读远快于电子阅读

电子阅读能力拖了工作效率的“后腿”。

都是阅读,但形式变后,能力无法全部迁移

所以我深刻地意识到,我忽略了电子阅读能力,

因为是需要用心培养和训练的!

方法:

关于阅读,我对纸质书的好感源于自己学习工作的几十年积累和习惯,很难再改变了,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确保暖暖不会被我的态度所影响。

  • 支持读电子书,也会经常在她面前用电子产品读书。
  • 考虑到视力和坐姿,电子阅读占比不多。(在小学时增加比例,初中尽量1比1,之后再调高,直到成为最主要的阅读方式)

五、最后的话

最后,关于对电子游戏的沉迷,短指妈将其归为,

不是玩的太多

而是好游戏玩的太少!

如果要玩,与其让孩子不经意间,看到其它人玩直至着迷,不如家长筛选质量高的游戏,控制频率,让孩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玩。


回应 举报
赞2
收藏4

推荐阅读

短指妈
短指妈
2022
本文目录
01/ 一、短视频【抖音/快手】
02/ 二、低幼APP
03/ 三、AI的使用
04/ 四、电子书
05/ 五、最后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