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的培养还有另外一大类工具,就是以电子屏幕为载体的视频类或者APP,有人强烈推荐,但短指妈想在蜜糖罐里撒点盐
态度:坚绝不看
原因:
这个深有感触,由于工作的原因,有短视频运营的同事,每一个爆火的视频背后,都有每一秒的精心策划,随手拍就能火的概率
几乎为零!
策划是什么意思?
再举个你常刷到的教育类直播,讲学龄前各学科规划的,套路是:
如果你蹲过卖衣服的直播间,就会很快提炼出这种套路,只不过教育类的直播间节奏没那么快,节点没那么明显而已,但都大同小异
你也许会说,不对呀,我只让孩子看小科学,小实验,或者数学思维兴趣类的,再举个例子,
亲戚一家三口,利用五一假期,去外省参观一个科技馆,
我没说人家科技馆不好,弄的差,但效果呢?看视频会不会也一样?
看过即完结,那出行成本,还有不出行可以做其它事情的机会成本,你有没有算过呢?
方法:
不“隔绝”诱惑,而是培养与之抵抗的能力,再慢慢放开。
抵抗能力的灵感,源于短指妈自身对短视频的态度(排斥)
短指妈喜欢从阅读的寻找问题的答案,尤其是育儿类这种问题就很大,涉及面又广,一本书都不一定能说明白,几个短视频怎么能承载得下呢?
文字可以跳看,可以查找,效率是视频的3-5倍,习惯阅读后就无法再忍受视频的
慢+无聊+片面极端
所以对暖暖的策略是,
与短视频相比,长视频的质量就相对好很多,视力允许的情况下,是大力推荐的。
态度:能不用就不用
原因:
我承认,有了APP会比较省妈,但前提是你认为APP的利大于弊。
对手上几款APP做了分析
我不能忍受的是
1.学习动力和目标的偏差
孩子想在APP上学习、做题的动力来源于:
攒星星、赚图标,成功时的画面特效
我承认这对小孩子是很有效果,但下面两种我还是选后者的
2.题目质量
1个苹果,再拿来2个苹果,总共几个苹果?
这还不如把问题渗透在生活中呢
3.非真人互动的原生性缺陷
这个不多说了,和视频单方面传递信息一样,比较被动!
这是“形式本身”自带的缺陷,无法避免
例如,孩子正在思考
4.欠缺引导
APP有设置“提示”按钮,估计是想做到“引导思考”这个作用,
但但但,提示显示的,基本就是答案的
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可小朋友仍是无法理解这样的转换,并且对如何得出答案,还是疑惑。基本“有提示”和“没提示”效果差不多。
5.体系不完善
在不推荐的低幼APP中,看到了“khan可汗学院”,如果你很惊讶,那可能是你没有深入了解“学习体系”。
在这类APP中,孩子会很愉悦地、不知不觉中,就学到高年级,作为家长,你不会深研究就会沉溺在自我满足中。
但你让孩子测试了下,会发现原来学过的她全忘记了。所以问题主要是
学过了≠学到了
真正要掌握知识,是需要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闭环
“自学”很容易错过的,就是这个闭环,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想要去加强练习,会发现它的题库太小。所以你最终还是会切换的。
方法
两个方案,一个比一个费妈,所以要自行取舍
当然,替换方案一个比一个费家长。
但对大龄孩子的APP(如下),还是有很多,都相当不错的,但低幼的光花里胡哨的,还是算了吧。
态度:引导式使用
原因:
无论从知识储备上,还是逻辑角度上,AI都完爆上学龄前的崽崽(甚至成人),两者无法形成一个健康、对等的“对话关系”。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所以“直接向AI提问”会造成:
他们的认知,不可能看出回答中可以改进的部分,在孩子的眼中,
AI〓标准答案
随着提问频率的增加,对AI的依赖越来越深,同时降低自己的思考。从某种角度来说,科幻片里,人类被电脑给“训化”了,这是真实存在的。
你是在起跑线上,就培养了个完全可以被AI取代的娃。绝对不惊悚!
方法:
让孩子成为问题的主导
为了让“孩子”和“AI”形成一个健康、对等的“对话关系”,在提问的内容上要做一些圈定,问题的答案,需要让孩子在AI面前,保持绝对优势。
什么是绝对优势?
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从孩子自身出发,孩子想做什么?
例如,要求孩子闭上眼睛,脑子里想一幅画,然后指挥ChatGPT画出来,每天只能画一张,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向chatgpt提出改进建议,让它修改出一张最符合想象的画。
这样以自身出发的提问随处都有,还有很多,例如
但无论怎么变,都有相同的两个核心
AI有绝对优势的知识储备类问题,让大人来引导
以下两种向deepseek的提问方式,你觉得哪种更好呢?
所以短指妈会坚持:
不让孩子本人去提问AI
以“作为家长,怎么和小朋友解释XXX”的口吻提问,并按暖暖的自身实际情况,对AI回答进行改动,最后反馈给暖暖,是此类问题的正确提问方式。
搜索引擎和AI提问
搜索引擎和AI提问的区别在于:在众多答案中,
而判断、筛选、提取能力的锻炼,收益远远高于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所以
这样,两个工具叠加,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时代进步很快,也许再过两年,世界又变了样。
态度:选择性接触和使用
原因:
短指妈工作后,无纸化办公将变为常态,提笔忘字是正常。不管我承不承认,未来是属于电子世界的,纸质的存在感会越来越低。
连考试和竞赛也会越来越的变成网络的,不可否认,
电子阅读终将替换纸质阅读
就是上一辈人无法接受用电脑工作,虽然很高效,但内心很抵触一样!
但我现在的问题是,我接受电子阅读,并努力尝试后发现,
纸质阅读远快于电子阅读
电子阅读能力拖了工作效率的“后腿”。即
都是阅读,但形式变后,能力无法全部迁移
所以我深刻地意识到,我忽略了电子阅读能力,
因为是需要用心培养和训练的!
方法:
关于阅读,我对纸质书的好感源于自己学习工作的几十年积累和习惯,很难再改变了,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确保暖暖不会被我的态度所影响。
最后,关于对电子游戏的沉迷,短指妈将其归为,
不是玩的太多
而是好游戏玩的太少!
如果要玩,与其让孩子不经意间,看到其它人玩直至着迷,不如家长筛选质量高的游戏,控制频率,让孩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