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寝室6人全部考上清华北大:你给孩子的朋友圈子,就是他的未来

2018-7-19 21:30 转载 · 图片10

文/雨霏

01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则让不少人都有些羡慕的新闻,说湖南师大附中一个寝室里,6名男生全部考入了清华、北大。

这几个男孩子都比较喜欢化学奥赛,自从高一来到同一个寝室,就共同制定了一个寝室公约。

比如晚上11:50熄大灯,11:00不能聊天;11:50后开小灯,不影响别人睡觉;每个人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等等。

共同努力的这三年,6个男孩最终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3人考入了清华大学,还有3人同时保送到北大的同一个专业,友谊得以继续延续。

这些年学霸寝室、学霸班级的新闻一直很多,仅仅这段时间就看到不少一个寝室全部考研成功,全部拿奖学金,全部被国外名校录取,一个班级过半数被清华北大录取之类的报道。

似乎也在侧面印证着一个道理:

你是什么人便会遇上什么人;你是什么人便会选择什么人。

孩子们所接触到的交友圈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02

我曾跟一位经验丰富的重点初中老师聊天,老师说起一个学生的故事,听完让人特别唏嘘。

这个孩子家境一般,但聪明又好学,几乎没有跌落过年级前5名。

所有的老师都对他抱有厚望,觉得他一定能上市重点高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个孩子在中考的前两天开始不舒服,咳嗽、发烧而且腹泻,紧急送医院打吊针也不见怎么好转。

孩子带着病考试,结果稳稳当当的重点苗子,只能去当地排名很靠后的一所高中。

学校和老师们觉得惋惜,觉得他可以再复读一年。

图片来源:电影《西小河的夏天》

但当地的那个高中则过来要人,表示愿意一切费用全免,还提供丰厚的奖学金。

家里人觉得孩子只要肯努力,到哪儿都是一样的。更何况“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市重点高手云集,去了未必能一直保持住优势,到一般的学校,老师肯定特别重视特别照顾,考上名牌大学还给钱,不如就去吧。

孩子原本就懂事,知道给家里省钱,听父母这么说也不再坚持复读。

可是到那所高中后也就一年的时间,就听说这孩子有点不够努力。天天跟寝室里的孩子交往,还学会了抽烟、去网吧打游戏、在网上跟女孩子“谈朋友”。

这位初中老师特地找这个学生谈了一次,学生先是说自己成绩没有下降,还是班级前3名,然后说自己就是觉得学习有点太累了,调剂调剂,心里有数。

当时这位初中老师就提醒他,说现在这个学校的班级前3的水平,也许只是重点高中里的年级前150,甚至更多。

再不努力,也许你会连那些初中被你甩在后面的同学都不如。

本意是劝慰和敲打,没想到一语成谶,这个当时全校公认的好苗子,高考时真的只考上了一所很普通很普通的学校,比当时初中班级里的好朋友考取的学校,差了好几个档次。

图片来源:电影《爸妈不在家》

这其中当然有孩子承受不住诱惑,对自己放松要求的原因。但交友不慎,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不能忽视。

03

记得曾经看过美国教育专家迈克尔·汤普森的一段论述,他这样说孩子所处的小圈子对个体的影响:

“小群体就好像童年的高速路。我们的孩子被裹挟向前,不得不与主流保持速度一致。

如果你孩子学校的同学都是以55迈的时速前进,那么你的孩子可以在他们中间保持安全的速度。

如果其他孩子时速75迈,你的还想保持55迈就比较困难了,而且从社交层面来说也十分危险。

所以他必须加速,绝对不敢停在路边休息。”

高速公路这个比喻实在是既贴切又恰当,我们很多时候,可能以为孩子怎么样,全靠个人努力,周围的环境影响并不大,但其实不是的。

一个孩子在周围朋友都在玩游戏、说脏话、想方设法逃避学习的大环境里,是绝对难以独善其身的。他会非常容易跟随对方,变成跟朋友们一样的人。

图片来源:电影《爸妈不在家》

一个孩子在周围朋友都彬彬有礼、热衷钻研问题、彼此你争我赶的大环境下,也容易有样学样,进步更快。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寝室会在一起逃课、打牌、吃吃喝喝整整大学四年,有些寝室会彼此监督彼此鼓励,一起减肥健身,共同考入名校。

父母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圈子,其实就是在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塑造孩子更好的性格和人生。

04

当然,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交友圈子,并不是说要对孩子交朋友的事情进行粗暴的干涉或者给孩子的朋友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而是说有足够的重视和用心。

尽早的想办法让孩子离开品行不端的朋友

大学时的一个学姐的儿子明年应该上小学,她儿子本来很有规矩也很懂事,但几个月前结识了旁边小区里的几个男孩,经常一起玩儿,不经意间学了很多脏话和坏毛病。

图片来源:电影《长江七号》

比如小朋友们一起玩儿,遇到稍稍不顺心的事,那些带头儿的一个孩子就会很大声的喊“八嘎!!!八嘎!!!”,儿子也跟着学。还听到孩子说过“妈的”。

最最过分的是,她见到那群孩子,抓住小区里的一只流浪猫摔打。她儿子虽然没有参与,但是也远远跟在后面。

她知道这些事情孩子原本都是绝对不会的,之所以学恐怕也就是出于好奇和害怕被孤立,但依然十分紧张。

她的做法是把儿子叫到身边反复的跟儿子谈心,分析她听到和看到的事实,以及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好在孩子自己也知道说脏话和打骂动物很不好,也就渐渐跟那些孩子断了来往。

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虽然纯洁干净,但孩子们毕竟还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形成的阶段,其实并没有很强的辨别朋友的能力。

他们很容易会跟距离自己更近一些的同龄人打成一片,成为要好的玩伴。

这个玩伴未必要家庭多富有或者学习成绩多好,但品行一定是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

图片来源:电影《星空》

我们可以不去控制和干涉孩子,如果发现孩子的玩伴品行不端,不妨坦诚的听孩子聊聊他对这段友情的看法,引导他从不同的角度,客观的观察和评价一下他的朋友。

引导孩子意识到,他的玩伴在某些方面是有缺点和不足的,不值得盲目的学习和效仿。

有目标的参与一些活动,帮孩子深化朋友

我表嫂家的小侄女今年已经读大学了,但到现在还跟小学、初中、高中时候的朋友关系很好。

侄女每到一个班级,表嫂会留好这个班级学生的名单,并且经常跟小侄女聊她的每个朋友身上的优点。

对一些能力很强的孩子,表嫂很喜欢创造机会让侄女跟对方在一起。

比如侄女有个乐观开朗,情商特别高的朋友想暑期学吉他,表嫂也问侄女有没有兴趣去学,侄女当然求之不得。

结果不仅吉他学到了,侄女的性格也变得活泼不少。

还有听说侄女某个学习成绩特别好的朋友要参加夏令营,表嫂也会问侄女要不要也参加。

图片来源:电影《星空》

这些事情说起来显得可能有点“功利”,但是一个优秀的同伴的影响对孩子真的非常有效。

孩子的班级里、周围的邻居里、补习班特长班的好友里,一定有些孩子身上的优点,是我们的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和吸取的。

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跟这些同龄人在一起,慢慢的不仅会收获友情,更会收获一份成长。

做好孩子第一个朋友,把孩子培养成内心强大的人

看过国外的一个视频,是说童年的好坏,怎么样影响孩子的人生,里面列举了2种童年模式。

第一种童年模式是:

当你烦恼时,有人来安抚你;当你愤怒时,有人会冷静的对待你;当你需要注意时,有人在你身边;当你不明白时,有人解释……

简而言之,你值得存在。在外面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无论有什么样价值体系,在两个和蔼的成年人的宇宙中,你永远是中心。

第二种童年模式是:

当你哭了,他们说你被宠坏了;当你找麻烦,他们说你是为了让人注意,当惹麻烦时,他们讨厌你;当你坚持立场时,他们威胁你……

总言之,你令人扫兴,你不应该存在,你是个负担,到最后,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失望。

毫无疑问,孩子们的第一个朋友,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成为孩子朋友之初,对孩子的态度,影响了孩子之后几十年的人生。

图片来源:电影《星空》

第一种童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为幸运的礼物,孩子们有机会学习如何表达亲密,如何表达自己,更有信心去探索世界,也会更有韧性;

而第二种童年的孩子,很容易会没有自信,变得焦虑和压抑。他没办法学会该怎样好好的社交,也没有办法感受与人交往的乐趣,朋友自然也少。

当父母做好了孩子第一个朋友,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与耐心,让孩子成为了内心丰盈的人,他也就会交到更多优质的朋友。

作家贾平凹在曾写过: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高人为伍,你一定不会甘于平庸。”

作为父母,我们肯定不会让孩子结交朋友的时候去想是否“有用”,但毫无疑问,跟一群优秀的同伴交往,孩子的确有更大的可能变得更加优秀。

把孩子推入好的圈子,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交友环境,并不是一件功利的事,相反,正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温柔的童年。

转载自:新东方家庭教育(微信ID:xdfjtjy)


回应11 举报
赞14
收藏66
7年前
非常赞同,我孩子班上有个疯子样的孩子天天粘着我仔仔,我跟担忧,怕学坏
7年前
我孩子好像喜欢独来独往
7年前
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学习越来越好,二是反方向发展。
7年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盆友要更注意
7年前
受教了,孩子一天天长大,怎么更好的成长是很多父母一直思考的问题,交友确实很重要
7年前
这也许就是很多父母拼命去买学区房的道理了
7年前
minimouse126 这也许就是很多父母拼命去买学区房的道理了
呵呵,我也想说这个
7年前
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盆友要更注意
7年前
催生了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分化和焦虑
7年前
林子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盆友要更注意
没错,还是古人的语言精炼😂。一两千字的文章,八个字就说的透透的。
更多
发布

推荐阅读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