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旧轨还乡》火遍全网,谁在鼓励“假大空”作文?

2025-4-7 10:26 转载 · 图片1

内容来自叶开老师的公众号:叶开的魔法语文

最近,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火遍网络,新华社、澎湃等上百家官方媒体大力吹捧,让人觉得神机莫测,似有什么超级秘密。各自媒体也推波助澜,让它迅速成为“现象级”作文。

5ec612749ce58b509abb0e209095f841.jpeg

作者是杭州初三学生,应该是从小生活在杭州,对父亲的故乡,爷爷的老家,并不熟悉。细读这篇作文会发现,其中没有内蒙古“故乡”的描写,也没有对自己新家乡杭州的描写。你不知道她为何迷恋内蒙古“故乡”,又不知道她为何对新家乡杭州完全没有感觉,不提其好或坏。

这篇作文充满了“套路”,以及空洞的辞藻,几乎没有细节,讲述作者童年时,爷爷带她乘绿皮火车从杭州到内蒙古老家。但这段回忆中对火车的外观、杭州的景色、内蒙古的风貌、乃至沿途风光,几乎没有任何具体描述,也没有“行动”,而只有一大堆华丽辞藻和空泛情感。

旧轨还乡

姥姥姥爷牵着我,踏上一趟绿皮火车,自杭州启程,摇晃过二十五小时,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

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一切如此美好,甚至车厢内的嘈杂喧嚷都是温情脉脉的。 
 

次日天未亮,我就把额头贴在起雾的玻璃上,守望远方晨光破晓,仿佛那天的朝阳是为了迎接我们的回归而冉冉升起。

然而上小学后,回老家的次数也随之减少,那趟直达的列车也悄然停运。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去年,姥爷离世,回老家的频率陡然上升。只是,如今的归乡之路,已成了一场漫长而煎熬的跋涉。

天未破晓便赶往机场焦灼等待,徒增一道行李托运手续,机舱内狭小的空间外加气流的震荡让人难受,机场进出在如迷宫里兜兜转转,而后还有数小时车程,到老家时早已夜幕漆黑。冬夜遇上大雪,路面结冰,行车更是提心吊胆。一路奔波,无暇欣赏窗外风景,更何况飞机窗外除了茫茫云海,再无其他景致。

今年,听闻那趟停运已久的火车重新运营,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一个月前,我终于再次踏上这趟魂牵梦萦的火车。

夜幕低垂,火车缓缓启动。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

躺在铺位上,感受到火车的微微颠簸,仿佛躺在大地母亲温柔的摇篮里。只是车厢里的人渐多,似乎已没有以前那般宽敞。

说来也巧,就在我们的铺位下方,有一对老人和他们的孙子,行程与我们完全一致。本就窄小的床铺,挤着爷孙俩,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车厢熄灯后,那孩子总是悄悄掀起窗帘一角,透过缝隙,好奇地窥探着窗外飞逝的风景。 
 

乘务员推着小车,叫卖着各种商品。年轻人大多置之不理,他们便将目标转向了年迈的老人。但无论推销员的言辞多么天花乱坠、充满诱惑,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 
 

看着这一幕,儿时乘火车的记忆又泛上心头。那时的姥姥、姥爷,是否也因为我而傻傻地买下一些推销品?他们是否也会为了让我睡个好觉,而把自己缩在床尾?我是否也曾像那个小孩一样,偷偷掀起窗帘欣赏不断变换的风景?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 
 

终于,火车抵达老家,见到姥姥的那一刻,心中积攒已久的思念如潮水决堤,夺眶而出…… 

B站上有一位网友留言很精辟:“八股文!我们初中老师教过。我曾经也是写八股文的好手。内容上就是最简单的感情(是人就有的那种)最简单的故事(每个人都吃过见过)最废的话(修辞手法+辞藻)。格式上就是开头立意,中间点题点题点题,结尾升华。”

分析这篇文章的核心信息,无非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爷爷的思念”——这是经过高度提炼、经过市场验证的情感卖点——估计各大媒体也着眼于这点,听说她的语文老师、一个在抖音有千万级粉丝的网红博主,该文的最早主力推手,读了这篇作文更是感动得泪水涟涟。

即便如上面那位网友留言所云,“没办法十四五岁的孩子就这能力”,作为一篇典型的初中作文,也不能太责怪小作者。她在班级小范围地朗读,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演,甚至同班同学的喝彩,也都能理解。但我们要研究的是,为何这类“假大空”的作文,却能够得到各方推崇?甚至风靡而为全国范围的“范文”?

分析其关键,就是改作文的“感动体”。它符合“标准化感动”模式,通过高度模式化表达去制造“感动”——这类模式化写作,在近年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以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例,很多学生都倾向于写“家国情怀”“奋斗精神”“传统文化复兴”这类“正确主题”,但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并不是内容新颖、视角独特的文章,而是那些在立意上高度符合主流价值观、同时语言上运用了“套路感人”技巧的作文。

这种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多个因素:

第一,考试指挥棒的引导。

近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更倾向于选拔“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作文,而非真正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考生们早已摸清规则,知道什么作文更容易得高分,于是纷纷效仿,形成了一种众所周知的“套路”。

第二,社交媒体与主流媒体的助推。

《旧轨还乡》的传播路径,是“媒体造神”的典型案例。从学生作文到网红教师推广,再到共青团、新华社、澎湃等官方媒体大规模造势,这篇作文迅速演变成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演变到最后,人们其实不太关心作文的好坏得失了,而是开始为“故乡”而感动,为爷爷的“慈爱”而感动。至于为何感动,为什么感动,已经不重要了。这其中,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煽情至上”的文章,符合大数据的推送逻辑,容易激发读者的情绪共鸣,从而获得更高的阅读量。

第三,语文教学的“应试化”。

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模板化、模式化,许多老师甚至直接教授学生如何“制造”“感动”。例如,如何通过排比句制造“文采”,如何用夸张的情绪表达博取评卷老师的好感。长此以往,学生们学到的不是如何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如何写出一篇“得高分”的作文。

然而,这类“套式作文”,与真正的写作相去甚远。实际上,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里,那些名家作品根本就没有这一类“套式”。

如果把《旧轨还乡》与鲁迅、老舍等名家的作品做对比,就能发现其中的本质区别。鲁迅的文章犀利深刻,关注社会现实,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和思想深度,但他从不渲染什么“感动”,即便是《故乡》或者《社戏》这种内容的作品,也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细腻的描写,并不为感动而堆砌辞藻,他的锤炼修改方法,反而是“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老舍的散文则充满真情实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日常生活,他尤其反对故意堆砌华丽辞藻。反观今天的“套路化作文”,它们的核心特点是:感动必须是“标准化”的,思考必须是“正确的”,情感必须是“集体认可的”,好词好句必须“越多越好”。问题在于,即便是语文教材里的名家,哪怕是“小清新”的老祖宗朱自清,都没有强调写作要专门添加大剂量的“好词好句”的。我不知道这种“堆砌好词好句”时髦从何而来,如果有语文老师知道,请不吝指教。

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的作文教育将培养出一批擅长堆砌华丽辞藻、制造廉价感动的写作木偶,而不是有独立思考和真实表达能力的现代公民。而这些“假大空”作文继续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也将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空洞情感泡沫,让人丧失了具体的感受了,丧失了真情实感的表达。

其实“假大空”作文,从来就不是好的写作。语文界老前辈如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等前辈的作品,有谁是在提倡“假大空”的作文呢?连当代语文老祖叶圣陶都在批判“假大空”作文,1948年在纪念朱自清去世时,叶圣陶都不为贤者讳,而在写文章时批评自己至交好友年轻时的文章有点“做作”。既然如鲁迅这些文学泰斗、如语文老祖叶圣陶都在批判,那么现在到底是谁在鼓励这种“假大空”作文?

学生们只是在被迫迎合“套路作文”以及他们以为存在的“潜规则”,而他们的语文老师、互联网及传统媒体、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都在推波助长这些“假大空”。每一次一篇“套路感人”作文被推上热搜,每一次一个“模式化写作”学生被捧为天才,都在强化这一不良趋势。

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高考作文真的是在欢迎和鼓励这种“假大空”作文吗?谁在负责制定这种标准,同时又在分发这种标准?为何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在这样教?这样评价?

救救孩子,救救作文!

《旧轨还乡》作文火遍全网,大家怎么看?
欢迎留言区评论说说


回应6 举报
赞9
收藏11
12天前
如果等孩子到社会需要这种技能,这种假大空就让孩子学,当然如果孩子在社科方面真的有天赋的另论。
12天前
莫名的伤感 有技巧
10天前
把初中生作文跟鲁迅、老舍做对比……这也太能比了吧?作者为了表达观点也是很用力了
8天前
记得小的时候老师教作文,作文要真情真爱真感受。作文是心有所感诉诸笔墨。现在越来越偏离了作文的本质。
4天前
我觉得对教育形式的批判是可以理解的,但对那个孩子的批判就没有必要了,她只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没必要说那个小女孩文章的好坏,毕竟写文章是人家的自由,更何况怎么写,我等无权无力干扰
发布

推荐阅读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