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很多小伙伴咨询,反应孩子语文基础不行,总是吃不透课本,感觉课本和考试离着十万八千里。
“部编本”语文课本,考点藏在哪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
全文共3900字,分为三部分,重点内容已标红:
1.了解课本
2.掌握考点
3.重视阅读
01了解课本
“部编本”语文课本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介绍过编写理念和特点。作为家长,我们在辅导孩子学习之前,需要重点了解的有3点:
1.两个延伸
2.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3.学习板块
1.课本注重两个延伸:
一是往课外阅读延伸。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缩减课内精讲扩大课外阅读量。
二是往语文生活延伸。
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开展亲子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
2.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 组织单元,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
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 “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3.学习板块
【小学三个板块】
1.课文
2.识字写字
3.汉语拼音(低年级)
阅读写作(高年级)
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把孩子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最终目的还是指向阅读,提高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有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对于课外阅读的要求,针对性设置的专栏就是《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
【初中五个板块】
1.阅读教学
2.写作教学
3.综合性学习
4.名著导读
5.课外古诗词诵读
每个单元都有阅读和写作,这是重头。
每学期有3次综合性学习,2个名著导读、2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这三块儿内容是和孩子学习息息相关的,为我们下一步辅导孩子指明了方向。
02掌握考点
“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我们在带娃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6个方面,因为,考点都藏在其中:
以下这些内容,应该是课内解决的,如果课内没做到位,课下家长辅导补漏。
一是每个单元的导语。
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都有提示。
【怎么做】
我们拿到课本,先看目录,再看各单元导语,看看这本书这学期到底要学什么,然后把语文的知识框架做出来。家长和孩子都要清晰的知道这学期的学习主题、学习重点,可以按照这些主题再去额外拓展阅读,巩固、强化。
参考资料:各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辅书上有)。
二是课后思考题和拓展题。
必定有一两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怎么做】
当学到一篇具体课文时,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简单做一个文章结构框架,等到完全学完这一课,再拿出预习时做的框架,调整、完善、补充。这是“拆解”文章的锻炼,一是强化思维能力,二是学习文章结构,当你熟练掌握这项技能时,你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会像“庖丁解牛”一样,对阅读理解和写作大有帮助。
另外,课堂听讲时,老师也会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做笔记!补充到你的框架图里。每一道课后思考题和拓展题,都要给出明确的答案,确保孩子完全掌握。
三是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练习。语文园地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对于每单元课文知识的掌握,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无论是字词句还是写作都是重点,也是很多考题的出处。
【怎么做】
1.交流平台。
总结归纳,比如写作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写在书上或积累本上。
2.识字加油站。
每一字都要会写,能组词。
3.词句段运用。
背过近义词,明白意思,能区分。
4.日积月累。
理解诗词意思,背过会默写。
四是课后三表。
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识字表中是要求学生认识的字(会写更好);写字表是要求学生会认、会写、会用的字。
识字多的孩子,积累了更多的字词基础,就更便于日后阅读的快速接入,达到阅读量大、阅读面广的目的。
【怎么做】
对于生字词,要像学数学一样的精准,1就是1,2就是2,一点都不能错。“看了就是会了,学了就是记住了”是不存在的,一定要落实到白纸黑字上。面熟不等于会默写,真的提笔默写的时候,结果和你的期望差之万里。
生字词考查有两个不同层次的能力目标。
首先是要把字写对。考点主要有:3500个常用汉字中的形似字;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词语、句子或语段中的错别字。
其次要把汉字写规范。考点主要有:全卷的书写;抄写指定的语言材料等。保证每天10分钟学习,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每天抓一点落实一点,可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有的孩子天生对文字敏感,生字词不用花费太多功夫;有的孩子天生不敏感,那就要多练多复习(高年级的孩子如果还有错别字问题,重点看以下“四轮”方法,要自己去练,自己去解决问题)。要做到一分不失,除了认真完成好每日作业外,要花大力气总结、复盘(包括以前课本中写字表、识字表中的字词)。
第一轮:语文课本中的写字表、识字表上涉及到的字词,每日听写默写,先过一遍,并记录、汇总错别字,形成第二轮过关资料。
第二轮:第一轮听写默写时出现的错别字资料,再背,再听写默写、再过关。然后把其中又出现的错别字摘出来,记录、汇总,形成第三轮过关材料。
第三轮:第二轮过关时的错别字资料以及平时作业、小测、考试中出现的错别字记录、整理,再默写、再过关。
对于反复出现的错别字,去查起源、查意义或者放到具体语境中,加强理解记忆,一轮一轮的淘汰错别字。
第四轮:拿着前三轮记录整理的错别字资料,抽查,重点记忆。
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可以先从5个开始、10个、15个,一点一点加量。另外要养成习惯,尽量每天都做。
手机设置每晚8点30的闹钟提醒,桌子上放着月历,每做一天就打个勾,让孩子看到,这是完成任务的“可视化”,如果作业太多,那就减量,哪怕听写3个、5个也行,但是总体进度是往前走的。
(以下是初中部分)
五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
全部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怎么做】
准备3个积累本。
一是文言文积累,包括自己做错的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实词、虚词、语法。
二是作文素材积累,按照课本各单元主题,找相应优秀文章打印粘在本子上。
三是基础知识积累,成语、病句、词语辨析、文学常识等。
涉及到的写作主题,去找相应的主题优秀文章,打印出来,按照主题分类,放在文件夹里一类一类存好,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好词好句积累。
涉及到的文言知识,整理好,记在积累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能理解意思,重点字词会翻译。
名著选读中涉及到的写作手法、读书方法,总结整理在积累本上。同时,找到名著的中考真题,做一做。
六是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
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示例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怎么做】
“补白”也就是知识拓展(方框框起来的),一定要读要看,涉及到的知识点要记住,记在积累本上,并且要做对应的练习(比如修辞手法、语法知识等)。
03重视阅读
一定要把阅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包括精读、略读,还有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
温儒敏教授还强调: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要养成阅读能力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说明而已。”——叶圣陶
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并不冲突,课内学了方法、技巧,通过课外阅读去巩固、去提升、去拓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是可以同步进行的。
阅读能力是中高考语文的关键能力,这一点毫无疑问,实际上可以用四个字来阐释,即“又快又好”。
信息时代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发生变化,因此高考语文的关键能力之一——阅读能力也相应要由注重精读转向强调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由注重文本内容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
新高考改革后,各个学科更多地是通过设置情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考什么,因此阅读理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也就不仅是关乎政治、历史等文科科目了,还深刻地影响着需要读懂题意、提炼考点的理科科目。由此看来,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在中高考中很占优势,不仅要能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原理,还要在各种情景下找出考点。
精读和泛读比例掌握在二八分。
以上。
我的V:xiangxuele666,欢迎交流。验证信息请备注小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