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专业人士聊这个感觉有点会贻笑大方,不过好在这就是一个个人的日志,刚好跟花友们聊得起劲了,所以就试着整理一下我个人的思路。
反正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就无所谓什么外行的思考了。
语文到底是什么,有一种观点,是他是词句的共鸣,文章的触碰,是情感的动容,这个观点也是大部分人语文学科的观点。
所以一直有一种说法,语文是感性的,所以对直男不够友好,或者情商不够就学不好语文。
但我总是觉得这样去看语文这么一个学科有点太委屈了。
传统文化中,文史哲是不分家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语文从来不仅仅是承载情商所代表的个人情感的,他承载的是千年以来的整个民族的悲欢离合,他是用两千年的经验来为族人趋利避害的。
这种程度的感知是不需要情商的,他更多需要的是理性与逻辑。
那么语文的道,或者语文的素养到底是什么呢?
当然有敏锐的情绪感知很好,艺术也好,文学也好,都需要敏锐充沛的情绪感知和迸发,才会有感染力。
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承载着民族的沉浮和文化的糅合。
所以语文放在试卷上考的是什么?考的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与判断是不是当下国家所需要的。
当下很多语文的素质教育走偏的地方在于过于强调个人的感受,过于拔高个人的判断。
比如说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是对的,但是嫉妒,仇视这种情感为什么写了就会得低分?
比如说一千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理解为什么要有标准答案?
包括著名的作者本人来也写不对阅读理解的笑话。
所以,语文的素养到底是什么?语文的素质教育又究竟是什么?
有没有发现?从来没有人提过数学的素质教育,因为我们都默认,数学分数与数学素养是相当的。
因为数学是唯一性,语文天生就是多面性。
就是你的答案是对的,但是不是我要的那一个,至于我要的是哪个?你猜。
语文的素养中第一条就是要明白世界是变化的,也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就是易,易经的易。
明白了世界是变化的以后才开始向内寻找
再然后开始向外探索
以稳定的自我看待多变的世界。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正确的道理,但是每一个道理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时空,一旦时空转变,道理就会随之崩塌。
这个时候你再看阅读理解的答案时就会明白,在什么样的对应时空时需要拿出怎么样的答案。
道在这里开始转化为术。
这个世界有多少种道理,每个时空使用哪种道理,24年的高考考场里,哪一些是正确的。
每一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都是建立在语文素养之上的。
所以单纯的多读书多思考所完成的素质教育可以拿高分吗,不能的,因为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需要有知道正确答案的老师引导你看见答案,或者需要有敏锐的感知让你感受到属于这个时空的答案时,你的素质教育才会与语文考试相契合。
完成素质教育与高考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