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向来是父母心头的一件大事。有人送孩子学琴,有人教孩子习画,亦有人令其背诵唐诗三百首。在众多的教育选项中,我们独独选择了阅读这一条路。
起初也是随意为之,买书也全靠校内推荐,或者感觉哪本书有趣了,就买来给娃看。还有就是同学之间会讨论在看的书,娃会回家提起,说同学们都在看这套书,非常的有意思,让我买来看。
直到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做得非常欠佳,意识到阅读需要刻意培养一下。阅读读物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挑选。阅读读物可以非常广泛,但不能太单一。比如口水书,娃喜欢看一些搞笑的口水书,这些书买个一两套就够了。口水书作为快餐文化的产物,虽缺乏思想尝试与文学价值,却因其轻松易懂的特点拥有广泛受众。从文化多元的角度看,口水书的存在,是市场需求的表现,为孩子们提供了消遣选择。然而,过度依赖此类读物可能导致孩子们阅读浅化,削弱孩子们的思辨能力与审美水平。
在此之后,我们进行了阅读书单的优化,选择一些经典的国内外获奖文学书籍。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精练、思想深邃、情感丰富。引导孩子阅读经典,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如今回首,才发觉阅读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塑造了娃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甚至数学逻辑。语文的细腻描写、英语的流畅表达、数学的严谨推理,竟都源于同一件事——阅读。
一、语文阅读:细节的滋养
语文方面的阅读,我为娃选的多是国内外获奖的书籍。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字精炼,描写细腻。孩子读得多了,笔下竟也渐渐有了些模样。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件细节描写启蒙的事件。有篇小练笔,老师让写最喜欢的玩具。娃有一个最爱的玩具,粉色的小兔子娃娃,取名叫捏丫。喜欢了好多年,后来给捏丫找个伴,买了一只差不多大的白色小熊,取名叫妮妮。她纠结写它们俩中的谁。我随口说道,“自从妮妮来到这个家,捏丫的地位一落千丈。捏丫躲到黑暗的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独自暗暗地哭泣。”娃被这句话触动了。她说真感受到捏丫的那种伤感。自此,娃特别喜欢细节描写。看书时,如果有描写得不错的细节描写,会第一时间读给我听。
记得有一次,她写一篇关于校园的作文,其中有这样一句:“阳光从梧桐叶的缝隙里漏下来,在地上画出一块块晃动的光斑,像极了老师那件缀满亮片的连衣裙。”老师大为惊讶,在班上当作范文朗读。
后来,娃的作文里常有这样的句子:“雨后的操场,水洼像一面面破碎的镜子,映着天空的蓝。”“图书馆的书架像一排排沉默的士兵,守护着无数个世界。”这些描写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读过的书中那些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早已在娃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经常,娃创作出优美的句子,会跟我分享。比如说,“你的眼睛就像一片忧伤的湖。”寒假里作业中有一篇征文,有关《2035年的来信》,有段文字描写,我觉得写得非常的棒。娃是这么写的:
“大学时光里,闲暇时我常以绘画为媒介,将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记录下来。一片殷红似火的落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一缕轻盈如羽的云朵,勾勒着天空的温柔;一抹绚丽的蓝紫色晚霞,晕染出浪漫的诗意;一颗晶莹剔透的新鲜露珠,映照出世界的纯净。”
每句文字都呈现出非常清晰的画面感,那风景的细腻与触感就像在眼前。
阅读对语文的影响,不仅仅是词汇的积累,更是思维的塑造。读得多了,孩子自然懂得如何观察、如何表达,甚至如何让文字拥有情感和画面感。
二、英语阅读:自信的表达
英文教育方面,我另辟蹊径。孩子听的多是虚构故事,读的却是非虚构绘本。
那些虚构故事里的角色说着地道的英语,情节又极有趣味,孩子听得多了,口语竟也流利起来。至于非虚构绘本,则为娃打开了另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她看到了广袤的科学世界和奇妙的人文景观。
由于娃的英语除了最初两年的启蒙,后期一直是娃自学的,口语方面也从来没有对比检验过。四年级时,学校举办有关中国古代元素的英语演讲比赛,娃尝试参加,也看看校内高手的英语口语水平。四、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三个年级的学生一同比赛,竞选出校前十。娃演讲的主题是《曹冲秤象》。录好视频,老师先在各班级里海选。据说四年级选出两了名额,娃就是其中一个。五六年级被选出的比较多,总共有二十多个娃。进行一周的自我练习后,娃们在学校的舞台上进行现场演讲。娃的口语发音很正,表达很流畅,获得了全校前十的奖项。自此,娃对英语愈发自信起来。
英语老师也开始注意到娃的表现,上学期推选娃去参加英语剧本表演。表演的节目是《白蛇传》。由校队老师指导,娃表演的角色是小青。期末的结业表演会上,娃们在全校面前又表演了一次。娃的自信心爆棚了。带队老师奖励了小蛋糕,娃把蛋糕带班级里跟同学分享,快乐再一次升级。当娃在校园里走动,旁边的同学们会指着她说,那不是小青嘛。就连新换的科学老师也惊叹,原来你是小青啊。娃通过自己的实力,让大家记住她的身影。
英语阅读的奇妙之处在于:
1. 虚构故事培养语感——听多了,自然能模仿语调、节奏,甚至幽默感。
2. 非虚构阅读拓展认知——科学、历史、地理类的绘本,让娃的表达不仅有流利度,还有深度。
如今,娃能阅读各种题材的英文读物,也能绘声绘色地复述《wings of fire》里的情节。这种能力,绝非死记硬背单词所能达到的。
三、数学阅读:逻辑的基石
许多人以为,数学靠的是刷题,与阅读无关。然而,我渐渐发现,数学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也是阅读能力强的孩子。
1. 数学问题的本质是阅读理解
小学数学的应用题,常常难倒一批孩子。但仔细分析,这些孩子并非不会计算,而是读不懂题目。比如:“小明有12颗糖,他给了小红3颗,又给了小刚一半,请问他还剩多少?”
如果孩子阅读能力弱,可能会忽略“一半”指的是“剩余糖的一半”,而非“最初12颗的一半”。而阅读能力强的孩子,能迅速抓住关键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比如说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为12cm,求面积。这里提到的条件貌似就两条。阅读能力强的娃,会挖掘出所有的隐藏条件,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相等,有一个直角和两个45度角。斜边上的高,高是斜边的一半。提取出可用的信息,快速求出面积。
2. 数学绘本与思维训练
我给孩子买了不少数学绘本,比如《数学帮帮忙》《数学绘本》《可怕的科学》等。这些书用故事的方式讲解数学概念,比如:
(1)分数——用披萨的分割来理解
(2)几何——用建筑和自然中的图形来认知
(3)逻辑推理——用侦探破案的方式训练
读得多了,孩子遇到数学题时,不再是机械计算,而是能理解背后的逻辑。
四、阅读的真正力量——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为小学生的家长,我们经常一起分享学习经验,以及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会向高年级家长取经。同频的家长,一致认为阅读的重要性。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声音,“这样慢吞吞地读书,何时才能见效?不如送去补习班,立竿见影。”
教育哪里是百米冲刺,分明是一场马拉松。那些靠补习班催熟的知识,往往如沙上建塔,根基不牢;而通过阅读积累的能力,却似大树枝叶,愈长愈茂。
如今孩子已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有时见娃捧着一本厚书,一坐便是半日,我反而要去催促她休息。她读的书也渐渐由浅入深,从童话故事到文学名著,从简单绘本到科学专著。每读完一本,眼中便多一分光彩,言谈中也添几分见解。
五、结语:阅读是最好的教育
我常想,教育的真谛,或许不在于让孩子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娃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兴趣。而阅读,恰是最好的途径。
·语文阅读让娃学会观察与表达
·英语阅读让娃自信且流畅地沟通
·数学阅读让娃理解逻辑而不仅是计算
灯光下,阳台的躺椅上,处处是孩子阅读的身影。阳光透过窗外的树叶,在她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情景,竟与她当年作文中描写的一模一样。
阅读的种子早已播下,未来终有一天能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