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明火初中古诗导读:观沧海(7年级1单元)

2019-5-16 15:52 原创 · 图片23

      本文首发个人阅读公众号”童书松明火“,欢迎关注 

    唐诗宋词明清《观沧海》是乐府诗吗?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

     两汉是辞赋的时代,乐府诗主要来源于民间,到了魏晋,乐府机关不再采集民歌,目前流传于世的乐府诗全是文人作品。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一般文士,无不倾心乐歌,形成以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创作高潮

     汉魏之际战争频繁,社会激烈动荡,“生乎乱,长乎军”,曹操这样的最高统治者,大部分时间也生活于戎马倥偬之际,因此人们的生活、经历、见闻不适合写铺张排比的大赋,更适宜于体制短小,可叙事可抒情的乐府诗。曹魏时代的乐府诗,大多沿用汉乐府旧题和现成曲调,尤其是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但是内容却是另铸新辞

何谓英雄?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的核心人物,担任中常侍,参与机要三十余年。父亲曹嵩是曹腾的样子,但是曹嵩是从哪里过继,谁也说不清楚,史书上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因此曹操的门第在当时士人眼中,是非常不光彩的

   同样地,刘备托名汉室宗亲,但其实家境贫寒,甚至靠于母亲编织草席,贩卖草鞋为生,早已家境没落。孙坚的祖父是种瓜的,他的父亲是做什么的,史书上已经说不清楚了。和当时的名门望族袁绍、袁术、刘表、刘璋比,他们三人门第都不高,但是在三国的群雄逐鹿中,他们却脱颖而出
 

  在历史上,三国被认为开创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何谓英雄?英雄本来是人们品评历史人物的名目,从公元189年,到589年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前后四百年间,先后出现了大大小小三四十个政权,天下崩坏,强权之间合纵连横,风云际会,各路英雄豪杰并起,欲平定天下,建功立业。《后汉书》说,“英雄因之而起”

   英雄的时代,每个人,无论家世、教育、历练,都有同等竞争的机遇,每个人的潜力都有机会得到释放。在这个时代,智谋英雄之多,难以胜数,令人叹为观止,当时人的文章里”英雄并起“、”英雄云布“、”英雄踊跃“的词句随处可见。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曾经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只有我和你,袁绍这些人,不足数也。”那一年,曹操四十四岁,刘备三十八岁。当时袁绍是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官渡决战,以少胜多,全歼袁绍主力。又经过七年征战,也就是公元207年,曹操彻底消灭袁氏集团,统一北方,继续而挥师南下攻打盘踞荆州的刘表,希望进而统一中国。

曹操为什么要北伐乌桓?

  《观沧海》就是曹操于207年北上征伐乌桓班师后写的。

   乌桓是蒙古语长子的意思,匈奴曾经是蒙古高原上最强大的民族,其他弱小民族因此形成联盟,成为东胡。东胡部落联盟包括乌桓、鲜卑等众多部落。乌桓因为居住在乌桓山而得名,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赤峰的赤山。

   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大破匈奴,迫使匈奴单于廷迁到遥远的漠北,为了防止乌桓为匈奴提供人力物力,霍去病在乌桓设立了汉朝边防五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设置了护乌桓校尉。这一官职也成为了后来西域都护府的范本。乌桓后来慢慢成为了汉朝的边防斥堠,类似于现在的侦察兵,他们也会帮助汉朝对外抗击入侵,对内帮助平叛,甚至有数百乌桓骑兵还成了汉朝皇宫的警卫。

   乌桓首领蹋顿“骁武”,“以雄百蛮”,被称为草原霸主,常参与中原征战,是各方军事集团均欲争取的外援。蹋顿单于的称号就是袁绍以汉鲜帝的名义赐于他的,还将自己的义女嫁给了蹋顿。官渡之战乌桓自然站在袁绍一边,并常常借兵给他。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自官渡之战战败后逃至柳城,投降了乌桓首领蹋顿,袁氏剩余部队的投降也使得乌桓的军队达到了三十万人,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军事力量。二袁企图借助外力恢复袁氏对河北的统治。乌桓这只东北方的军事力量已开始成为曹操强劲的对手。并且乌桓所有成年男子都被视为战士,认为战死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东汉末年,因为汉朝内政不休,边疆的文武官吏没有控制外族部落的能力,他们开始不断骚扰边境,乌桓在206年甚至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户。

     东汉末年,因为汉朝内政不休,边疆的文武官吏没有控制外族部落的能力,他们开始不断骚扰边境,乌桓在206年甚至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户。

    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古代军事强国的标配,各路英雄豪杰都致力于建设打造自己强悍的骑兵,无论是机动性、突击性还是战斗力,都在三国战场横行天下。当时,乌桓的三郡骑兵非常有名,只有曹操的“虎豹骑”能与之匹敌。曹操有自己的直属部队,在十万人左右,这只军队的中军就是虎豹骑,是最核心的精锐,原来是京城和皇宫的禁卫军,主要负责保卫曹操的府邸,和留守皇宫。虎豹骑的统领是曹操的心腹。虎豹骑的含义是“重装虎骑”和“轻装豹骑”,重装骑配备西域良驹,每名骑兵都可以一当十,擅长奔袭战,负责冲锋。轻骑负责外围掠射。


     曹操在自己力量尚不强大时,便表露出了胸怀天下的图谋,他绝对不能容忍乌桓这样的外族在北边虎视眈眈,威胁汉朝的安全,毅然决定虚国而征,在当时众多将领和谋士反对,仍倾全国之力出塞远征

   当时汉献帝定都河南许昌,许昌至乌桓路遥远,没有公路,甚至没有驿道,只有崎岖的山间小路,还要穿越长城,刚出征又遇到连日阴雨,道路泥泞,和乌桓作战不能缺少马匹战车,还要带着粮草辎重,长途行军非常容易拖垮军心和战斗力。

     然而曹操善于出奇用兵,灵活应变,并且知人善任。他一方面决定开凿两条水渠,用水渠运粮;另一方面,他决定走海岸绕到现在辽宁锦县一带,再向北转往柳城。然而,当时正值七月大雨,海边陆地积水很深,此路不通。这时,袁绍的旧部,也是当地的名士田畴,当时聚集了若干老百姓移居在山里避乱,他认为这是汉族对抗东胡的民族大义,于是毛遂自荐,献策曹操经卢龙塞一带走“卢龙西道”,,有小路可行,全长五百多里(汉朝的里)

     对于曹操这样一次中原集军大规模作战行动来说,田畴是不是袁绍的奸细?走这条险路会不会有伏兵?古道荒弃多年,一路必然荒草乱石,大军行进堑山湮谷的五百里山间小道,两旁是危岩高耸,是否能行进?曹操之为英雄,在绝境中成事的霸气和把握时机的机变,让他选择相信田畴,率虎豹骑的精锐轻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披荆斩棘,塞外五百里急行,如天降神兵,突然出现在离柳城不到二百里的白狼山,遭遇了乌桓和袁氏兄弟的数万主力骑兵,汉族骑兵与游牧民族骑兵的决战就此爆发。

     史书上对白狼山这场恶战多有记录,乌桓一方虽然兵马盛众,但是迎战措手不及,曹操虽然手下都是猛将,以及身经百战的精锐“虎豹骑”,但经过长时间的山路急行军,体力损耗非常大。白狼山之战是遭遇战,也是决战。曹操若战败,全军覆没辽西,乌桓若战败,柳城失守,则大势已去。

     数万骑兵惨烈混战,曹操登上白狼山发现对方擅长单兵作战,整体作战毫无阵法,队形松散,步伐散乱,断言“乌合之众”,令手下大将张辽、张郃打前锋,列阵纵兵出击,冲击敌人中军,佯装败走,待单于蹋顿追击,拨马回首,斩蹋顿于马下,乌桓军队群龙无首,被杀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 数万骑兵被杀得只剩数千,“胡、汉降者二十万余口”。

     袁尚、袁熙丢弃族人,率数千骑兵,投奔远东郡太守公孙康,曹操依据谋士郭嘉的计谋“隔岸观火”,没有追击他们,直接“屠柳城”,斩杀十万余人。而公孙康果然很快就杀了二袁,把人头送给了曹操。曹操收编了乌桓天下名骑,壮大了自己的骑兵部队至五千余骑,彻底消灭了袁绍家族,统一了河北四州之地,大胜班师。而乌桓这个在北方边境盘踞上百年的东胡一族自此淡出了历史舞台。有历史学家认为,北伐乌桓可以说曹操戎马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军事冒险,错走一步就可能全军覆没。而经此一役,虽然汉末内战连连,北方各胡人部落很少再进犯中原,对曹操岁岁上贡,俯首帖耳,莫敢轻慢。

    这里要提一下,北伐乌桓最早是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提议的,他认为袁家父子于乌桓有恩,是乌桓旧主,任由其偏安,恐将来东山再起。在出征乌桓前郭嘉已身染重病,临行前就遗言“吾不南回。”,最终在自柳城还师途中,因水土不服病情加重,身故,年仅三十八岁,他的儿子郭弈当时只有一岁。曹操本有意在自己身故后让郭嘉辅佐自己的儿子,因此在郭嘉葬礼上痛哭流涕,怀念他“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奉孝是郭嘉的字)

    正是因为三国各路英雄云起,曹操北伐乌桓,诸葛亮火烧南蛮,孙权攻打百越,所以虽然东汉末年四分五裂,周边的异族仍不敢入侵大汉王朝,直到西晋末年才得以逐鹿中原。

为什么要登碣石?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夏五月至无终,七月至卢龙塞,八月登白狼堆,秋九月“引军白柳城还”,冬十月“登碣石、观沧海”。

     那么,为什么秋天,曹操要跑到碣石山去看大海,还诗兴大发呢?

     碣石山在哪里呢?我们看看地图。别看地图上小小的一个名字,在历史上,却是大大的有名。我们扳起指头数一数,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可有不少到过这座小小的碣石山!秦始皇、汉武帝是专程到碣石山祭祀求仙,刻碣石门和筑汉武台,在曹操之后,司马懿、隋炀帝、唐太宗都曾东征路过碣石道。

  想一想,曹操时年52岁,在几乎所有将士反对声中北伐,劳师远征,山高路险,错走一步就会导致全军覆灭,大军出发前向往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如今血战归来,歼灭袁氏家族,统一河北四州,离自己的雄心抱负更进了一步,和秦皇汉武一样走这帝王道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字词释意

碣石:碣石山        

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音但。

竦:同耸,高。     峙:挺立。

洪:大             汉:银河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名,这首歌原为前奏曲“艳”一章,歌四章: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课文里节选的第一章

与孩子讨论

  从《观沧海》的题目看,你觉得这首诗会写什么呢?对啦,关于海的这是一首关于大海的诗,不是关于小桥,不是关于祠堂的。

  那么沧海又是什么呢?沧海就是大海。这里如果题目是《观大海》,觉得听起来怎么样?是不是没有那么豪迈?沧海,听起来非常有韵味对吗?

  还记得我们之前读的神话里面,“精卫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吗,于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诗里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刑天也还记得吧?头被黄帝砍了,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着斧头和盾牌继续搏斗的巨人)。还有很多沧海的词句,沧海桑田、沧海明月、沧浪之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以后我们都会读到。

  那么既然是写看大海,开篇我们要交代什么呢?想一想?恩,character和 setting。第一句交代了吗?嗯,交代了地点和做什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来到了碣石山,来干嘛呢?来看大海啊?大海在哪个方向?东临,说明方向是东边。
 

  大海总是在东边吗?想一想,如果你是南极的企鹅,大海在什么方向?如果你是北极的北极狐,大海在什么方向?如果你在西班牙,大海在什么方向?恩,所以取决你所在的位置曹操在什么位置呢?恩,碣石山巅,所以接下来猜猜他要写什么?嗯,是不是要写他眼前看到的景象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人的视线是怎么样的呢?你如果来到大海,最先会看到什么啊?对了,吸引注意力的首先是大海的波浪对吧,不然就不会跑来观海了。接着呢,注意到大海里竦立的山岛,看到了山,接下来会注意到山上的草木,这是非常自然的景物欣赏的视线挪动,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视觉景色写完了,触觉感受来了。曹操直接白描地记录了下来,和你画画是不是很像?如果前面这六句诗,你画出来,画面构图是什么样呢?

 这个画面你想一想,

- 是非常细腻的,“泉眼无声惜细流”吗?

- 是悲伧的,“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吗?

- 是幽静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吗?

- 是春意融融,“烟花三月下扬州”吗?

  都不是,那是什么样的呢,给你什么感受呢?非常宏大,对吗?

  立于海边,海波荡漾,听到什么声音?海浪的声音,什么样的?哗啦,轰~~~

- 视觉看到的呢?山岛耸立,不畏海浪,山岛什么颜色?灰黑色,或者褐色。草木的颜色呢?青翠,生机无限。

-触觉有什么感受吗?海边通常会有什么啊?海风,阵阵秋风浩荡吹来,掀起滔天巨浪。

- 嗅觉呢?诗里没有写,可能还闻到了海水特有的海腥味,还有呢,也可能有草木的清香味,啊,大军行军不洗澡,也可能是汗臭味,哈哈。

  这是非常壮阔的画面,海水澎湃浩淼,山势挺拔,树木葱茏繁茂,欣欣向荣,这样的景色让诗人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充满了生命力,意气风发。曹操就是单纯看到景色觉得充满生命力吗?想想他如果打了大败仗,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对啦,他历经艰难,打败了强敌,所以他现在充满了力量,觉得自己就是战无不胜的奥特曼啊!下图是明人绘制的曹操相。

   曹操在汉末混乱纷争的时代,“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从无权无势的nobody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人,他在历史上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大政治家,同时呢,他非常喜欢清商俗乐,不光爱听,也爱自己创作,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许多新辞,因为他常年征战,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观沧海》作为观海的第一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这首诗接下来的四句功不可没,他写了什么呢?

    我们说,古代的大诗人都是超级时空旅行家,他们在诗歌里常常纵横旅行,曹操开始了星际旅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的眼前仿佛拉开了360度的环幕电影:太阳月亮东升西落,垂落天际的银河里繁星闪烁,这一切的天象似乎就在他眼前的大海里运行,从波涛中喷涌而出。

    有没有觉得读到这样的诗句,身体都在颤抖呢?看到大海的波涛汹涌已经是充满了豪迈的万千气象,这还只是眼前的实景,而想象中的吞吐星辰、笼涵宇宙,这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想象出来,能写出来的了。也只有曹操这样的“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才有这样的博大襟怀,为什么啊?对了,他要“一匡天下”啊,要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创立太平盛世,这就是他的踌躇满志,心中所想,胸中所有。

    虽然通篇写景,眼前实景,胸中想象之景,却是托物言志,充分展露了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雄叱咤风云,吞吐宇宙的豪迈气概。这样通篇景语的诗篇在曹操之前的乐府诗里未曾有过,在上古诗篇里也从未有过,一直到刘宋谢灵运、鲍照的诗歌中才出现。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歌辞常用的结尾合乐。

   曹操是第一个以写作乐府诗为主要文学活动的作家,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曹魏乐府诗的繁荣离不开他的倡导之功。他也是“依前曲做新歌”的开创者,利用乐府旧题创作,因此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诗文记录了那个动乱时代,描写当时各种社会题材,抒发自己的理想,“梗慨而多气”,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


回应1 举报
赞7
收藏28

推荐阅读

童书松明火
童书松明火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