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m
美国的精英教育模式想来大家并不陌生。就拿咱们华人圈子来说,前些年耶鲁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的热门畅销书《虎妈战歌》,曾坚定了无数父母作虎妈/推爸的决心 。这些年像陈巍/周知方这些优秀的美国花样滑冰选手,更成为了华裔父母培养出社会精英的典范。
然而“精英”注定只会是整个社会体系中,数量非常少的一部分人。那么剩下的绝大多数孩子,在美国公立教育体系内接受的又是什么样的教育呢?
正如上图所示,那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教育。我自己则为其取了个土掉渣的名字叫“没事儿教育”。
第一次接触美国的“没事儿教育”,是在我女儿上小学后不久。当我得知女儿在一次入学英语水平测试中,“拼写”一项的成绩不理想时,我立刻发邮件联系了老师,希望她能给我一些帮助女儿提高成绩的建议。
没想到这位老师特别认真负责,当天不但回复了邮件,还约我第二天进行了一次电话沟通。期间老师给予我的最大建议是:没事儿,孩子很优秀,你什么都不用做,要相信孩子,不要给她压力。
想必在美国给娃开过家长会的父母们,对老师的这套“没事儿教育”理念都不会感到陌生。嗯,这才像是我们普通人熟知的美式教育风范。
身为家长我当时的想法是,明明家长推一下,就能帮孩子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放任不管呢?这没道理啊。
然而学期末再和这位老师沟通时,她的一番话确让我对美式“没事儿教育”有了些新认识。她说当时孩子刚入学,需要时间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状态,所以学业上遇到点儿小困难很正常,孩子需要试错才能成长。没事儿,没事儿,家长需要放宽心。
美国的这套“没事儿教育”理念,并不仅仅体现在公立小学的教育中。就算在孩子参与竞技体育类项目的最初几年,大多数教练也都是秉持这种教育理念的。
我女儿平时也喜欢滑冰,有机会也会参加一些本地滑冰俱乐部组织的比赛。而就在上次比赛的前一周,我女儿得了流感。
虽说她当时的病情不是很严重,但为了让女儿得到充分的休息,也为了让之前的努力有个好结果,在赛前最后一次训练时,我甚至替她向学校请了假。心想白天让她多歇歇,也好养足精神参加傍晚的训练。
然而晚上女儿刚上冰,就被教练劝了下来。接着就是教练把我叫到一边的单独谈话时间。大意如下:孩子不舒服就要多休息,她之前的排练已经很好了。没事儿,没事儿,她不用参加训练了。
最终比赛的结果是,女儿拿到了小组第一,但并不是总成绩第一。看到成绩时我也想过,如果女儿没有耽误赛前最后的训练,并拿到好成绩,对她来说会不会是一次更好的成长经历呢?就算她的成绩没有变化,但是赛前坚持训练,为比赛做最后的努力,也应该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吧?
然而这些年来我也学会了,用“没事儿教育”理念来想问题。毕竟那只是场小比赛,每个参加比赛的孩子都会得到奖杯。如果女儿因为身体不适,在训练时摔了怎么办?如果训练后病情加重,无法参加正式比赛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孩子滑冰本来就是为了享受快乐,一次比赛的名次又能决定什么呢?没事儿,没事儿,家长需要放宽心。
我一直对女儿参加的话剧团十分敬佩。专业的工作团队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把一帮小孩子训练的有模有样,并为观众奉上数场精彩演出,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个奇迹。然而这里也正是奉行美式“没事儿教育”理念最多的地方。
去年在一场正式表演前,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在后台打闹,一个弄坏了另一个的演出服。导演知道后,就将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开了个短会,提醒大家保护好服装和道具。剧组里的工作人员当时并没有批评任何孩子,会上导演也没有提到那两个孩子的名字。然而,弄坏别人衣服的那个孩子,还是决定不再参加接下来的演出了,他要回家。
之后比舞台上更富有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一方面一位工作人员在与孩子进行了耐心的沟通后,开始联系孩子的家长;另一方面导演决定亲自上阵,开始临时翻剧本背台词。一方面那位工作人员陪着孩子,有说有笑的在大厅等家长;另一方面服装和化妆老师为了把导演变成一只大松鼠而忙得人仰马翻。再后来我看到那位工作人员很友好的向家长解释着来龙去脉,而可怜的导演则在舞台上又蹦又跳。。。好在那个孩子第二天就回到了舞台上,导演也不用在把自己塞进松鼠服了。
不过这件事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则在于: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都是用非常温和的语气和那个孩子进行沟通的。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并给与了他最大的帮助和支持。而在当天演出过程中,也没有人抱怨过什么。第二天当那个孩子回到团队时,更没有人提过一句,一切就好像什么事都不曾发生过一样。
是啊面对孩子,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说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麻烦时,成年人能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没事儿,没事儿,你可以犯错,但你也可以选择从头再来。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理念吗。
身为母亲,我自然也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社会精英。但这两年来,当我女儿在美式“没事儿教育”中学会说:“It's Oaky to make mistakes. 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you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 it.”时,我也终于学会了那句:没事儿,没事儿,家长需要放宽心。这也正是我所欣赏的美式“没事儿教育”。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西雅图雷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