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亲人离世,怎样和孩子沟通?

2014
2022-3-30 15:13 原创 · 图片2

本文来自:没事儿可以去逛逛的 爸爸堂 一个可以当育儿书读的公众号!

东航事件过去一周有二,当天就得知航班上有一位在昆明朋友的好友。这种伤痛是我难以想象的,总觉得该做点什么,于是花了一些时间研究,然后写了这篇希望永远也用不上的文章。新闻事件热度会随着时间渐渐降温,然而对于死难者的家属来说,悲伤的修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逝者安息🕯️[合十],生者坚强,早日走出悲伤,开始新的生活❤️

题记:希望这是一篇无用之文

面对结束,尤其是生命的终结,人们会感到悲伤。

如何面对结束?怎样重新开始?

本文1-3章写给成年人,4-7章写给孩子。

 1  悲伤是什么?

悲伤是人们面对死亡或失去重要的东西所作出的反应,它会影响到人们的肉体、精神、思想和情感。

悲伤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反应,同时也是处理亲人离世的一个必经的过程。悲伤是一个给心灵慰藉、与失去和解、寻找接受变故的方法的健康的过程。

人们会以下面几种方式来表达悲伤:

1、身体反应:饮食习惯或者睡眠习惯的改变、没有胃口、胸闷、哭泣、肌肉紧张/酸痛、难以放松、没有精神、焦躁不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

2、思想反应:想起和过世亲人的美好回忆,亦或是一些遗憾或担心,或是为没有他/她的日子而忧心忡忡;

3、情绪反应:展现出极端的情绪,比如悲伤、愤怒、内疚、绝望,或是解脱、爱与希望;

4、精神反应:有可能是在某种信仰上寻找力量或答案,对宗教信仰产生疑惑,或是找到精神力量的意义和某种链接。

当人们展现出以上的反应与情绪,即可确定他们正陷入悲痛之中。

经历悲伤的人们,常会感到悲伤像“波浪”一样,来来去去。在亲人刚离世的时候,悲伤感最为强烈,但这个时候很多人是无法正确地感觉到自己的悲伤。他们有可能会感觉到麻木、震惊或是充满猜忌,接受至亲的离世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成年人的心里一定要清楚认识到:克服悲伤并不意味着忘记逝者。

健康的悲伤/哀悼是找到一个把逝者永远记在心里的方式,并积极面对没有他们的现实生活。

 2  给悲伤一个出口

面对亲人的离世,中国人的传统是举行葬礼或是追思会。这能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给予悲伤中的人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此类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同时也是给逝者最大的慰藉。

葬礼后的几个星期里,亲朋好友可以找机会和悲伤中的人坐在一起,聊一聊,回忆与离世亲人的美好瞬间。当然,也可以时不时地通过电话和微信给予问候与关怀。

通常情况下,在仪式现场人们会通过哭泣来表达情感。但有时人们会对突变感到震惊,从而不会展现出任何情绪。他/她有可能在葬礼上和来宾微笑、交谈,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他们依然非常伤心。能和参加葬礼的人在一起,人们会感到一些舒适——至少关心你的人还都在身边。

葬礼结束后,有些人会认为也该停止悲伤了。但此时才是真正悲伤过程的开始。人们有可能回归日常生活,但却发现很难全力以赴。尽管他们不愿意谈及逝者,但他们的悲伤过程正在继续,会感伤、会困惑一段时间。在这之后,他们会逐步走出悲伤,感觉好了点,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悲伤难过,几天、几周,甚至会更长,不同的人情况不同。悲伤的强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亲人的离世是突发的,还是可预见的(比如患绝症),也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感情。无论如何,渐渐地您都会感觉好一点。刚开始的时候,你有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法走出悲伤。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人会感到平复,更有人会睹物思人、触景伤情。

时间是修复悲伤的唯一解药

 3  让自己好起来

身处悲伤的山谷中无力自拔的您,不妨尝试找朋友叙说出心中的伤痛。好好照顾自己和家人的起居,并且尝试在这次悲伤的经历中寻找其中的意义。

1、述说情感、寻求支持

给自己一个平静的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观察一下自己的心灵和近期的状态,然后用笔把您的感觉和对悲伤作出的反应记录下来。

想想看是否有一个人,可以倾听、理解您的感受,找一个晴朗的午后,和他/她聊聊天吧!也许你会感到悲伤,也许你会感到放松,把谈话后的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我们能从朋友身上学到很多。尽管你有可能不愿意去聊天,但哪怕只是和一个理解您的朋友一起坐坐,也是很有帮助的。在亲人离世的前几周,常和家人、朋友相聚,这样会让您感到没有那么孤单。

和亲朋好友聊天交流,会让您更快地走出悲伤,同时也会让他们受益。

2、接受命运、寻找意义

无常——拥有与失去都是命运的礼物。

在困境与失去时,我们往往能够学到更多经验。通过这次经历,您悲痛欲绝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了自己、家人、亲戚和朋友。尝试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1、离世的人对您的意义?

2、您从他/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3、除了悲伤与失去,从这次经历中,您有得到有价值的东西吗?

4、您更加了解自己、家人、亲戚和朋友吗?

5、您有哪些要感谢的人和事?

6、谁陪您度过最艰难的时刻?他们是您所期待的人吗?您对他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7、通过这次经历,您在哪些方面成长了?更加成熟了?

3、找回自我、重新开始

痛失亲人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照顾好自己,会帮助您走出伤痛:

1、睡眠。良好的睡眠不仅可以让身体得到休息,更能够治愈心灵的伤痛,但伤痛会影响睡眠。专注于重建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按时上床,睡前可以尝试一下冥想(关注呼吸)或者轻缓的瑜伽练习;

2、锻炼。锻炼身体可以放松大脑。身处悲伤之中,很难有心情去锻炼。不妨走出门,在小区、公园散散步也是好的开始;

3、饮食。处于悲伤期的您,有可能不会感到饿,因此会有一顿没一顿,破坏原有的饮食习惯。但您要清楚地知道,身体需要营养,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克服悲伤所带来的副作用。当然,也不要因为悲伤过度饮食,吃一些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更不要借酒消愁。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渡过难关。为此,您首先要理解:

 4  理解死亡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意义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成长,他们的性格更加完善与独立,他们会接触到更多的社会元素,因此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理解是不同的。另外,由于每个孩子的个性、人生经历、亲朋好友的帮助与支持都会对此产生影响。所以,下面给出的有可能不会按序进行,有时会有一些重叠,因人而异。但作为家长,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程度,这一点非常重要。

婴儿期(出生-2岁)

1、不理解死亡的意义;

2、能够觉察到关怀他的人(父母)的离开,并感到伤感;

3、悲伤的表现有可能是更爱哭、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变缓、饮食和睡眠习惯会改变;

4、有可能会不断的去寻找离开的亲人,等待他们的归来;

5、他们的悲伤大部分来源于陪伴在他身边亲人悲伤的共情。

学龄前(3-6岁)

1、对死亡充满好奇,相信死亡是暂时的、可逆的;

2、死亡在他们眼中有可能像是睡着了。换而言之,他们相信一个人死亡只是一个短暂的状态,不久以后,他们就会接着呼吸或者吃饭了;

3、常会感到自责,觉得他们要对亲人的离世而负责。亲人的离世是因为他们不乖,甚至有时希望他们消失;

4、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够乖,有一天离世的亲人会回到自己身边;

5、可能会担心亲人离世后谁来照顾他们;

6、受家人悲伤情绪的影响很大;

7、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伤感情绪,转而用易怒、敌对情绪、身体症状、睡眠障碍或行为退化等行为(尿床、吃手指等)来表达悲伤。

小学阶段(6-12岁)

1、理解死亡即是结束;

2、有可能会把死亡理解成为一个具体形象,比如死神、天使或者是骷髅;

3、在10岁左右,会理解死亡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

4、对死亡的细节常会展现出极大的兴趣,比如死亡以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5、有可能会经历一系列情绪波动,比如自责、愤怒、羞愧、焦虑、哀伤或是担心自己也会死亡;

6、用语言表达伤感情绪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他们会通过以下行为来进行代偿:不想上学、成绩退步、好斗、身体症状、疏远朋友或是行为退化;

7、可能会担心谁会来照顾自己,因此会经历不安全感、有被抛弃的感觉而变得粘人;

8、担心因亲人的离世而遭受他人的责怪。

青少年阶段(13-18岁)

1、对死亡的概念已经形成了和成年人一样的理解,但并没有实际经验,也不会像成年人一样知道如何处理、如何面对;

2、有可能会在其他家庭成员面前展现出愤怒、暴躁、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吸烟饮酒、在学校打架斗殴甚至结交不同的异性对象;

3、可能会经历很多的情绪状态,既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情绪,也不知道如何和别人表述它们;

4、对他们的信仰甚至是世界观产生动摇;

5、有可能不会接受其他家庭成员的帮助,因为他们需要独立自主;

6、会通过和朋友消磨时间来宣泄情绪,同时他们也可能会疏远家人。

在充分理解死亡对孩子们的意义后,接下来家长就要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

 5  如何和孩子沟通亲人的离世?

这取决于孩子的年纪以及和离世亲人的亲密度。

1、尽可能地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死亡

2、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他们的感受

3、告诉孩子们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4、给孩子分配一个任务(在葬礼或追思会)

5、给予孩子安慰和关怀,确保他们精神上没有问题

6、寻求其他帮助

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选择适合他们的简单、直接、真诚的语言描述死亡。小朋友的思想和情感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链接,因此您需要准备多次简短的对话,一遍遍的重复相同的信息。你还要准备好回答孩子们重复问相同的问题,因为您的每一次回答都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死亡”这个复杂的信息!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用明确的词语来描述死亡,比如xxx死了(尽管去世更“文雅”,但对于孩子更难理解),避免用如睡着了、去另一个世界了这样模糊不清的词语。你可以说死亡就是人的身体停止工作,不再进行活着的时候所进行的呼吸、移动、吃饭、睡觉等行为;

2、如果您的家庭有宗教信仰,不妨和孩子分享该宗教对死亡的看法;

3、鼓励你的孩子问问题,尽可能真诚、直接地回答他们。如果你也不知道答案,那么就帮孩子一起找到答案;

4、利用绘本、画画或者角色扮演来帮助小朋友理解死亡。

儿童和青少年对于悲伤的表达有不同的方式。有些孩子会像大人一样感伤,用语言来表达失去的苦痛。基于不同的年龄段,很多孩子们只会在短期内偶尔展现出悲伤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会提出诸如胃疼、头疼等身体上的不适,对学校生活或是兴趣班展现出焦虑和压力。

 6  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悲伤的情绪

失去的伤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与逝者的关系,如果是双亲或是手足,那这种伤痛则会非常强烈,面对亲人的逝去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很少有孩子会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悲伤,这是正常的现象。随着孩子们年龄的成长,他们的悲伤记忆有可能再度被唤醒。这种现象通常会在生命中的一些重要时刻出现,比如第一天上学、第一次约会。甚至到成年以后,一些诸如大学毕业、婚礼这样的重要时刻也会唤醒对悲伤的记忆,以至于再度被悲伤侵袭。

下面一些建议有可能会帮助您的孩子更好的处理悲伤情绪:

1、确保孩子理解亲人的离世并不是因为他不好,同时也要明确的告诉孩子,死去的亲人不会再回来了;

2、不断地给予孩子呵护,经常告诉他们您依然会爱护他们,这份爱不会因为亲人的离世而减少;

3、鼓励孩子和您谈谈他自己的情绪,可以为孩子提供几个表达感受的方式,比如写日记或者画画;

4、适度的和孩子分享您的悲伤感伤,注意要适度;

5、帮助孩子理解悲伤会包括一系列情绪,包括愤怒、内疚、挫败感等等。同时让孩子们理解,他们的情绪感受和成年人会很不同;

6、让孩子不用对因亲人离世而产生时来时去的悲伤而担忧,我们无法掌控悲伤的情绪何时来袭,但这是正常的现象;

7、如果您的孩子年龄较大,可以鼓励他们和家庭以外的成年人聊聊天,比如老师或是您的朋友;

8、尽可能的保持常态生活节奏,给予孩子持续不断的关怀与帮助,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9、鼓励孩子多和朋友一起玩,同时参加一些兴趣小组的活动;

10、让孩子理解感到开心和快乐并不是对逝者不敬,这是他希望看到的样子;

11、如果孩子的心理产生了你无法掌控的变化,请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7  为以后日常生活和角色的变化做准备

一位家长或是家庭成员的离世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在世的亲人需要继续工作,由于经济压力甚至要花更多时间工作。此类变化会产生一些困扰,甚至会增加孩子的痛苦。对这些变化提前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地做好衔接。

3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够完全理解告别的意义,应该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与去世的亲人告别。

1、允许学龄前的孩子参加葬礼,但如果他们不想去也无需强求;

2、有的孩子愿意参加葬礼,但不想去墓地;

3、允许上学的孩子和青少年来参与追悼会的计划工作(如果他们愿意)

4、提前告诉孩子葬礼上会发生什么,比如追悼会、去墓地等等;

5、如果孩子们不想参加葬礼或是半途想离开,确保你提前拜托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照看您的孩子。

告诉您的孩子,离世的亲人会一直活在他的记忆里。和孩子收集、整理离世亲人的照片、视频,记录和回忆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点,孩子们可以常常拿出来翻看。对于年纪小的孩子,他们对逝者的记忆通常来自其他家庭成员。常和孩子说说离世的亲人,告诉孩子他曾有多么爱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意识到生命中缺少的那位亲人,依然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句号,是结束,也是开始。

愿东航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早日走出悲伤❤️

关注爸爸堂,查阅更多养育知识吧!

宝贝成长老爸作伴,用心为孩子搭建成长之桥!点滴分享都是爱,不负您的关注与分享。​

波儿爸  一只阳光、健康、勤奋的小熊--波波熊的爸爸。波儿爸在微信公众号【 爸爸堂】期待与您的相遇。

所有的一切,包括今天的遇见,都是缘分。

随缘而努力,随遇而心安,希望和各花友们共同进步。

️️️️️️️如果这是我们的第一次遇见,请先查看:

《  无缝幼小衔接的经验及文章汇总

《  寒假将至,小一家长不焦虑!

在孩子养育过程中有困惑和疑问?欢迎和波儿爸交流   (  微信:Mrsansheng,注明爸爸堂  )  

我用心️原创,您顺手点赞  


回应2 举报
赞2
收藏4
1年前
看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失去父母的孩子怎么办……💔
1年前
莫向外求 看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失去父母的孩子怎么办……💔
只好重聚首 轻别离了
发布

推荐阅读

波儿爸
波儿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