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给孩子们介绍一些不用魔法可以用的AI工具。以及怎样通过AI进行和学科结合的项目制学习路径。
拿我们家MAX最近做的《上下五千年》项目制学习举例。希望能给你带来点启发!
在文章开始之前,先得进行点科普,AI的发展现状,及什么叫项目制学习。
AI教育下,数字鸿沟走向何处?
在全球范围内,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据麦肯锡数据预测,到2045年左右,有50%的工作将被AI替代。与此同时,具有创造力、深度思考等高阶智力的人才,将享受到AIGC带来的效率优势,成为AI的驾驭者,相应的工作需求也会增加。
2024年2月1日,独立高等教育智库HEPI发布了一个研究报告——“帮助还是惩罚?学生对高等教育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看法”,这项自ChatGPT问世以来针对学生和人工智能的首次大范围的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学已经变得常态化。大多数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学习。
报告的作者、HEPI政策经理乔希·弗里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有一个每天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生,就有一个从未打开过ChatGPT或Google Bard的学生,这给一些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优势。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变得越来越强大,这种数字鸿沟只会越来越大。”
“我们不应仅仅采取惩罚性措施,而应教育学生如何有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并准备好提供人工智能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弗里曼建议。诸如此对AI教育“堵不如疏”的观点如今正在成为国际主流意见,美国、英国及香港大学已经先后撤销了对ChatGPT的禁令。
01AI时代下的教育该怎么办?
以CHAT GPT出现为代表的AI人工智能,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而现行的教育制度又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很多、组织臃肿、利益错综复杂,所以指着学校进行AI教育其实是痴人说梦的。
但是,在这个AI以季度幂次级迭代发展的速度下。这个世界被AI改造颠覆又是个必然事件。
很长时间,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连续创业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的我,是非常恐慌的。
因为明知道现在孩子学的大多数内容都与未来的世界脱节了,并且其实没有用,但是孩子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生命力耗费在这些无意义的刷题和竞争上面。
在参加了几个教育界最前沿的对AI与教育怎么结合的教育内部论坛之后,我真切的发觉:
一、AI的迭代速度的已经远超过我们人类的有限想象,所以恐慌没有用。未来的时间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
二、现在这个时间,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如果还指望学校,就是清朝的闭关锁国,就像一只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任凭世界怎么变化,不看就不焦虑。:)
三、必须让孩子拥抱科技和AI。现在不用AI这类工具,就像我们还天天让孩子学习打算盘珠子🧮一样可笑
02AI软件建议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我在家常用的不需要使用魔法的大模型软件。如果CHAT GPT已经达到研究生程度的话,以下几款国内的软件可以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我们自己日常工作用,孩子有疑问的时候来使用还是不错的。
我自己除了ChatGPT外,用得国内软件比较多的是Kimi智能助手+豆包。
Kimi只能用来做文本,我做自媒体常用,在教育的实践方面,比如,孩子有什么作文不会写啦,还有什么英语稿件需要搞定什么的,我会用Kimi。
而豆包,它的多模态做的更完善些,所以有些文字转图片,或者设计一个画面,编写一个音乐类的任务,我会交给豆包来完成。
其它,讯飞星火啊,文心一言什么的,我偶尔会搭配使用。基础版的化,国内用Kimi+豆包就够了。
孩子因为手机使用频率还有电脑便捷度的问题,我给MAX配的是小窗AI对讲机。
好,有了AI工具,除了有问题提问外,那怎么让孩子使用这些工具?如何跟学科及项目制学习结合?在这里我给大家抛砖引玉,写下一些我们家的实践。
这里再介绍一个概念PBL(项目制学习)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这种方法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
03项目制学习该怎么和学科结合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我很久之前有给大家分享过叫做【上下五千年】的这首歌吗?其实,这首歌非常推荐大家来听一下。这篇文章的开头歌曲就是。
拿《上下五千年》这个做项目,源自,上上个月的时候,我曾经给大家分享过MAX有一次语文成绩考的特别差,所有专门请教了窦神的爪老师语文成绩不好该怎么办。
见下面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学好语文的一个关键词叫【绝对动笔量】。
绝对动笔量应该练哪些内容
在知道孩子语文不好的原因是,笔动的太少了之后,我就有了一个困惑:
让孩子拿什么素材去做抄写?难道就是让他去抄一些好词好句吗?或者抄一些作文儿或者课文儿吗?我们大人都不愿意抄,何况是孩子。
这个时候,Max刚好在我们出去吃饭的路上听到了《上下五千年》这首歌,他非常非常非常的喜欢。于是我灵机一动,这不是最好的素材吗?
所以第一条建议给到大家:
给孩子布置任务一定要从兴趣出发,而不是你的需要或者老师的需要出发。
另外,我跟MAX去练习绝对动笔量这件事,我是让他听了爪老师的全程对他语文成绩不好的答疑,跟他达成了共识之后才做的这个决策。
第二条建议:给孩子布置任务一定要达成共识。
而不是一上来就说,我们来抄歌曲吧!如果家长在这件事情和孩子没有达到共识,那这一切都是空谈。
孩子只有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才有可能愿意配合你。而不是因为你的父母、老师的权威而配合你。
MAX的歌词本
如何变成项目制学习
有很多家长就会好奇,抄完之后又应该怎么学习呢?
其实,孩子抄了几遍歌词之后,他其实就会唱这首《上下五千年》的歌曲了。
第二个过程叫输出,让孩子跟你完整的唱出来。
当然,这对不同的孩子要求是不一样的,因为MAX是看过《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历史是一群喵》这类的系列历史书的,所以他对歌词里的历史事件和先后顺序是有模糊印象的。
所以这个时候,这首歌对他的作用就叫提炼,把之前的碎片故事以穿珍珠的形式穿成线。
没有足够量输入的时候,我不建议你们让孩子直接去做输出,因为这些内容对他是无意义的。
学会用AI来辅助学习
孩子抄完歌词能背出来,并且他对歌词里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有模糊印象的,在这之后我们一定要学会并且使用AI工具。
第一步:根据现有知识储备先做第一轮朝代划分。第一遍是用的铅笔,擦掉了,所以歌词本里没有显示。错很多没关系,这步必须要。
第二步,让孩子去用各种AI助手去了解中国朝代的划分。
比如我们就是用的他学习机上的AI模型。
第三步,是对歌词里头一些模糊的事件,去做AI搜索验证信息。
在AI时代,提问是一个特别需要培养的能力。Max刚开始用小思、小窗这种AI工具的时候,他的提问根本搜不出他想要的答案。
现在的AI模型的算力已经非常牛逼了,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的大概率的原因叫:你的提问不对。这个能力是需要孩子从小从小使用并且训练的。
像现在很多家长还怕孩子去使用AI工具怕作弊,或者偷懒,或者走捷径。但是,咱们的这帮孩子是必须从小学会使用并AI驾驭AI的,要不然就是被AI所替代。
好,说回这个项目,这学习怎么做?
看最早,MAX的AI使用记录。他问人工智能:元朝和明朝讲了什么?这就不是个准确提问。所以AI只能根据你的回答给你一些很笼统的消息。
当MAX切换问题成为后面迭代到元朝有哪些关键事件,明朝有哪些关键事件,这就是相对准确的提问。
第四步是根据这些搜索出来的事件,再用蓝笔去修改朝代划分。
好,因为这都是孩子做的,准确率高吗?一定是有问题的,对不对?所以我们要做最后一步。
那最后一步就是让孩子把这些整段的歌词投喂给AI模型,让AI模型就这段歌词进行朝代的划分。他用AI模型划分出来的东西去验证他蓝笔自己的划分对不对。也就是图片中红笔的部分。
那么,AI一定对吗?AI把“冲冠一怒为红颜”到歌词的最后“看我一笔乾坤”,全部划分为了属于清朝。
于是,我就问了MAX两个问题:
第一个,你再从从盘古到这清末读到最后,你觉得这是讲清朝的事儿吗?
他说好像不是,但是AI这么告诉我的。
第二个问题:我反问他,AI一定对吗?他说不一定。
所以我们延伸达成了一个共识:
AI不一定对,学校教的不一定对,老师不一定对,当然妈妈也不一定对。
这个时代的孩子,在冗余信息爆炸,信息密集量那么大的成长起来的这帮孩子,他对信息的判断能力、筛选能力,并找到检索到关键信息的能力,是区分他们学习力和效率的核心关键。
你们看我对Max的学习抓的很紧,但我从来不管他校内考了60分、70分还是80分,或者100分。老师对Max的一些告状,什么作业没带,上课没有注意听讲之类的等等问题,
其实从根本上我就是没有那么看重的。因为不看重,所以不焦虑,也就不会去觉得孩子有什么问题需要改正。
那我为什么对Max的校内成绩不看重?因为在根本上,我就觉得现在体制内的这套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
这套教育并不助于我把Max培养成为一个全人心理健康的孩子,以及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的孩子,说不好听点可能还会有反作用。
所以我们去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只看眼前,而是去看未来20年以及这个孩子进入社会后反推到现在,那我这个孩子在现阶段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就会豁然开朗了。
就像现在,期末考试阶段,Max因为只是一个小小的感冒,我已经让他三天请假没有去上学了。
为什么?并不是他病的很严重,而是我觉得复习阶段大量的去刷题、做训练这件事情本身意义很小。
如果他不想去就不去吧。就像昨天去DIY显微镜,今天去抄个歌词,用AI工具划分下朝代,这两件事情难道不比上课重要的多吗?
孩子和孩子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有很多家长总是问我,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为什么差别能这么大?有些人做事能成功,有些人做事总是失败。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和动物的差别还要大,倒不是因为生理原因,而是因为两个人的动脑情况。
如果一个人始终随大流、不思考,而另一个人一直保证独立思考,你会发现这两个人差别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同理,一个人长期不做事儿和一个人持续享受做事儿的快感,他沉浸于做这个事情,然后有美好的感觉,他越来越喜欢做事儿,他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有飞快的成长。
1975年美国有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家叫契科夫米哈伊,他做了15年的跟踪报道,专门研究那些在某些领域特别成功的人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经过了15年的研究,他发现这些成功的人身上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开始做事的时候都会酣畅淋漓投入全身的力量,不留余力,甚至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而这个过程他们就像产生了一种心流的状态一样。所以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Flow》。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流,才让他们把自己的事业做到了极致。你看这不就是我们中文说的天人合一吗?
所以你说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的差距是怎么养成的?其实就是这种忘我的状态,而心流可以培养,一开始他可能只有一两分钟,他后来会有更长的时间。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我说你要让你的孩子去做事儿,或者你自己想办法要去不停的去做事儿。
因为当你开始做事儿,开始持续投入到某一个事情的时候,你的脑子和做事的投入度慢慢的会让你跟别人产生差距。这可能就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其实我们一直对孩子用错了教育逻辑
而,又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两套逻辑。
第一套价值观就是我们说的仁义礼智信,就这种符合道德的价值观,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价值观。
第二套则是是丛林法则。什么叫丛林法则?就是谁强谁厉害,谁弱谁被吃掉,这个是大自然的法则。就是羊一定是被狼吃的,狼肯定会被更高的物种咬死。
但你发现我们的教育体系里,第一种教育是我们被强调被要求的,甚至要根深蒂固到我们的骨髓里。
但是第二套没人教,从来没任何人教过你。可是第二套才是这个社会活下来的根本智慧。如果我们不把这个事儿谈明白、搞清楚,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育特别矛盾。
一边要求减负,早点放学考试补课是违法的,一边偷偷的说提升考试的难度。一方面告诉学校不要以分数去衡量孩子,一方面考试选拔按分数来,谁高谁上学;一边提倡着素质教育,一边其实按照分数来排名的。
教育的双面法则
其实,如果你弄明白原来这个社会其实有两套教育体系的,就不会让孩子只接受羊性教育体系。你会让孩子让他去理解什么叫绵羊,同时也要知道怎么样变回一头狼的样子。
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尤其是第一套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个孩子寒窗苦读十多年出来找不到工作送外卖,这真的是教育的耻辱。
我们现在真正的学校的教育,跟我们刚说的第一套体系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不是说他没用,而是说不能只学这个东西,孩子怎么样才能学会第二套体系的东西?
很简单,让他驾驭并且使用AI,去做事儿,让他不停的做事儿。小到做家务,大到了自己研究怎么写一篇论文,怎么去做一个项目,他只有在做事儿的过程中才能学到东西。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AI时代,我们的孩子站在了历史的交汇点上。他们将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未来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的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能力,是重复训练拿到好分的能力。但是这是人工智能时代最容易被机器替代的能力。
未来的世界,需要的其实是:
人+人工智能 -的能力。
希望此文可以给你一些启发,让我们一起引导他们学会与AI共舞,培养他们成为能够驾驭这一强大工具的智者。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的孩子不被淘汰,并且有一些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特别说明:文章的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文章的部分举例引用了我很喜欢的博主李尚龙和袁希老师的内容,如有侵权请跟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