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不是完全拼智商的时候,在信息差面前,智商都不算个事!”
为了制定2岁暖暖的数学路线,短指妈是从“小学数学是什么样”这个话题开始研究的。然后倒推,学龄前数学,应该大致做成什么样的。
所以混迹了很多小学数学鸡娃圈,短指妈淘到相当真实的
一手鸡数学数据
整理完很久了,久久陷入沉思,一度拔不出来。
曾坐着一动不动盯着暖暖看,不过是十几年的事,就变天了!
从数据中的每个家庭跳出来,站在高处看整体,不能说血淋淋吧,但也真是太
赤裸裸!
完全和80后那个年代的人,读的不是一个书!
之前的高考,因素只有一个
孩子本身
连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差异,也没大到,要算成影响因素的地步。
然而,现在真的不同了,除了孩子本身的天赋和投入,
家长精力和财力也要算!!
教育不是公平的吗???不是说好了,这是孩子的赛道吗?
都是你在可以内卷,制造焦虑!
难道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考的好吗?
NO!短指妈想要说的精力和财力是
规划(家长眼界高计划远,目前是高知家庭标配)
陪伴(把事业上的精力分给家庭和孩子)
花钱报课/一对一(这个还不是小钱)
哪个牛蛙升到中科大少年班了,或者20岁就读博了,他的家长跳出来说,“我们家从小怎么规划的,提前鸡了啥,花了多少钱,妈妈还全职了几年”,
你听到这些也就:
“哇!好厉害!”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偶尔拿出来当谈资,羡慕一下,生活还是回归正常。但短指妈把数量庞大的“同款家庭”搬出来,找共性,做成数据统计,放在你面前,告诉你,
你是不是崩溃了?
断指吗是从大量数据里找共性,是概率问题。
如果你想要拿身边的个例来说事,那就是你赢,直接点右上角退出去。以下数据基本属实,来源是深圳和广州,短指妈从三个阶段的数学学习规划
按照最后考上的大学层级分成
四个层次讲。
也就是说,直接告诉你,孩子能走到二本,还是走到985、或者是清华,在从小到大的成长之路大概是什么样的
小学数学系列文章如下(戳蓝字跳转),下面开始赤裸裸地针对每个阶段详细拆解
先说最基本的启蒙
学龄前数学启蒙,和小学是不同的!重在思维的培养!
为什么学前(准确地说是5岁之前)要弱计算?
大家对于计算实在是有点卷,今年侄子幼升小时,听说如今加减法已经卷到100以内了。
虽然的确是有孩子做不到,但大部分家庭,一旦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是容易用错误的方式去“逼迫"孩子的,
孩子就更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不会思考,问题稍微一复杂大脑就当机了。
所以高年级家长圈里经常说一句话:学龄前的孩子,不怕不鸡,就怕
乱鸡
什么时候开始启蒙?
大概2岁以后,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就可以逐渐开始了,一直到11岁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随着18岁左右,智力发育成熟,数学思维也就基本定型了。再往后努力,用处不大。
请记住这个年龄节点,下面“小学阶段”会再提到
上小学
≠
数学思维启蒙的结束
教什么
数学启蒙很重要,但绝不是简单地教些数学知识,把小学数学往前移(戳蓝字看详细分析)。
因为数学≠加减乘除、≠试卷上的题目,而是一种
有逻辑性的理解世界
国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关于数学认知的明确指标,里面分成3个目标
怎么教
儿童数学启蒙并不像高考冲刺那样,需要经验和技巧,并不是非要送到机构去。具体自己怎么教,估计大家不用学也会一些,而且资源到处都有,市面上也有很多辅助工具,这里要细说的话,得搞个测评出来,但这些不是今天的重点。
咱今天聊的是
养数学
(好的数学并不是教出来的)
聊数学
走英语原版路线的家长都知道
数学也一样,但绝对不是要一直对着空气,重复念数字,然后让孩子简单复述。这种太抽象,孩子是理解不了的。那怎么算理解?
在早期,孩子对抽象思维是没有感觉的,是要用形象的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短指妈也十分认可这种数学入门做法。
但但但但是,真正的数学思维恰恰在于抽象能力,不能指望玩点游戏就完事了,这也是为什么小学后游戏的方式几乎被教辅替代的原因之一。
2.数学绘本
好处太多了,直接安排起来就完了
3.思维练习
你一看到是不是想到刷题?
但如果真的接触到这些产品后,会发现,孩子们觉得是在玩游戏,而且根本停不下来。产品设计时就有难度等级,不会跨度太大,让孩子失去信心,也会难易结合,不会让孩子感到疲倦。
其实无论练习册是什么形式,都是游戏中学习数学,上面提到的形式不要挨个全入,烧钱懂不?弄懂其中的逻辑,家长在家随手取材做游戏,也是一样的。
如果家长想再生活中多多数学游戏,但本身没有系统思维,或者想不出什么好点子,推荐一本《玩游戏、学数学》,是教师用书,家长用完全没问题。而且根据不同年龄还有分册,比较详细。
如果你是学龄前家长,那就更有必要知晓小学数学路线,回过头才能更好的安排学龄前路线(如果已经入小学,那最好的启动时间就是当下)。短指妈习惯往前多跨一步,再退回到学龄前的暖暖身上做规划。
记住上面说的数学思维时间范围吗?短指妈复习一下
小学生思维培养同样重要,只不过被校内内容牵绊住了,时间精力被分散。这里产生了3个派别:
如果是学龄前家长,听起来会比较排斥提前学、小奥这种词汇,不学不行吗?
短指妈很正式的告诉你,在“东亚怪物房”里(中日韩新),大家都做,你不做,就是自我降级。时代真的变了。。。
等你成为小学家长就知道了,你是有多么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些资讯,生怕自己家起步慢了。这很残忍,但就是现实!
如果你的手指,还在上面图上划来划去,想着自家娃是哪条路线时,短指妈替你想好了(是替暖暖想好了)
拼命路线
这里短指妈选的“拼命路线”。
千万别理解错误,
是家长要先做到“拼命路线”的要求(有规划路线,精力分配,陪伴,出钱),
然后再看孩子,
不耐鸡就降一档(整体还是要幸福快乐、母慈子孝的),
自身条件好,就能直升顶配了!
退可守、进可攻,完美!
(容短指妈苦笑一下,鸡孩子先自鸡)
总的来说,就是把小学数学学习分段,在超前学的瓶颈期,及时切换成小奥的深度赛道
先进度【超前学】
再深度【小奥】
达到动态平衡
再循环
短指妈知道你们对小学数学“提前学”和“小奥”的一大堆疑虑,这里已经准备好了,撮蓝字自提
实操
当孩子对这些益智游戏(如华容道)有感和某些数学难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有兴趣的时候,要开始进入数学思维的引导(如可汗学院的初级课程)。因为
会玩数学游戏 和 学数学
还是两码事。
小学阶段,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数学题目都是实物表示出来的,并不能理解数学符号,数学语言。
所以重点来了:
学到了知识和技巧,包括思维固然重要,但都是初级的,差距不会拉的太远。
能让孩子持续在初中发力的,一个是思维的习惯,还有个最最最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这个需要长时间家长的引导。而小学的确是最合适培养自学的时间。而这恰恰是机构教不了的。
课外阅读-科普
学龄前短指妈推荐阅读数学绘本,小学也推荐继续阅读数学科普书籍,但市面上其他类型的还是尽量少读,例如
一道接一道的数学题,除基本讲解外,没啥编排逻辑,也没有拓展。
数学知识套用到生活背景,多以漫画形式,特别有趣,非常地吸引孩子。本质上是儿童绘本的延伸,但是知识深度有限,故事和数学知识脱节严重,低龄阶还可以,但小学后不推荐看。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升入初中,除了民间的“开窍”、“逆袭”、“顿悟”等火星撞地球事件发生外,初中也就能在小学的档上,
再上一个档
不太会跳级直升
路线
所以最好的计划就是按照“拼命路线”实操,娃底子好就上一台阶,实在不行就用下一级用一本保底。
短指妈是一直都相信,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如果自己生了个“高敏感娃”(离家出走+跳河),那就先保身心健康,别的靠后。
生活不光只有读书一条路
思维
小高年级和初中,其实是真正数学思维发力阶段了。
在这个时候,如果真要培养数学思维,就应该快速向前,推动孩子从形象表达、图形表达中迅速上升到抽象表达,要鼓励孩子迈过这个难关,这是父母要传递给孩子的,而不是把孩子送到辅导机构刷题中学会的。
当然,到了初中,自学能力是更为重要的,父母除了精神鼓励、找找学习资源外,已经很难进行具体的指导了(孩子进入青春期,家庭关系也不太允许家长亲自上了)
心态
养儿育女就是开盲盒,无论孩子以后表现如何,生下来那一刻,父母都觉得孩子就是人中龙凤,无限潜能。
随后预期越降越低,一方面是家长调整了心态,另外一方面,也的确是孩子的能力该挖掘也都挖掘了(自家的孩子啥样,自己还能不清楚吗?)数学思维启蒙,初中三年是反转点,高中后就基本没有逆袭了),快定型了。
虽说初中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少(老师和同学越来越重)。但如果真的能遇到好老师,好同学,也可以重塑(尽量择校,能进好的初高中还是要使劲的)。
孙维刚老师从初一带到高三的一届教改班,创造的数学教育奇迹,至今没有被超越:
不留作业,不刷题,不做教辅
每天睡够9小时,充足的锻炼
把区重点中学都进不去的学生,一半送进了清北。如果能遇到,就是孩子遇到了贵人,这个的确是外力,最终还是要靠家长自己。
教育本身就有理念之分,就算你和短指妈是一条路上的,表格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情况。也不要百分百的往上贴。
表格整理思路是,从已有的既定结果(已经高考了孩子),倒推回孩子之前做了什么,所以无论当时学奥数还是提前学,这些都是
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
但是这些数据,在统计学上看,代表了大多数的情况
你肯定说了,表里什么因素都有,就是没有孩子本身的因素!
没错,这是一切规划路径的根本,但为什么没提?
家长不擅长数学的,首先要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否则心态也会传染的。
残忍地加一句,数学路线,某种程度上来说要靠家长自身的视野(路线规划)和对资源的把控力(资源争取、路线切换、鸡的力度)。现在的学生不是完全拼智商的时候,
在信息差面前,智商都不算个事!
想想的确是可悲,没孩子时候的短指妈,还是太肤浅了。
看完后,短指妈希望你的回复是,
真相赤裸裸无所谓
重要的是打破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