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五一假期有空,想写写小结。本来只想统计一下最近一两个月买的新书。结果一记录不要紧,发现过去一年在宝宝阅读上投入了将近8000元!这让一直自诩“理性剁手”的我震惊不已。震惊之余,觉得有必要好好分析和点评下买的书,以及买书过程中的得与失,再总结下未来的买书原则。说不定,对还在犹豫如何剁手的宝爸宝妈们能有一点参考价值。
一、心路历程
先说一下买书的心路历程。娃一岁半以前,我在买书上比较克制,差不多是抱着有书读即可、满足基本配置的心态。总共买了三类,花费在600元上下:
1.黑白卡1套,娃出生以后就可以用。后来发现实际上不用买,完全可以自制;2.布书1本,购于宜家。娃从2-3个月开始感兴趣,天天抱着啃;
3.纸质书40多本。娃6个月左右开始购入纸质书,纸板书和普通图书都买了一些,全部被娃虐得惨不忍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这些书都是娃的真爱。纸板书买了《猜猜我是谁》的4本套装,英文原版的Sandra Boynton的小书若干,以及难度较高的原版纸板书Little Blue Truck Leads the Way和Valentine Mice。英文书的选书规则其实就是……刚好碰到有比较好的折扣价就买下了,哈哈。普通图书部分,主要买了广受好评的《小鸡球球》绘本(6本)和《小熊宝宝》绘本(15本),随意选了一本搞怪的《噗噗噗》,以及经典绘本合集,分别包括:《我爸爸》、《我妈妈》,《抱抱》,《猜猜我有多爱你》,《棕色的熊》,《蹦》,《点点点》和《好饿的毛毛虫》。这些书每天我都轮流给娃读一读,娃都一边撕咬一边听得很开心,后期也会跟着复述内容。时至今日娃2岁多了,还是会经常主动拿这些书来看一看。以上提到的这些书放一张合影(请忽略被娃啃烂的部分……):
这一时期唯一的“落坑”经历来自于购买了大热的Chris Ferrie的科普绘本套装《给宝宝的量子物理学绘本》,以及同一作者的英文绘本Scientist, scientist, who do you see?当时这套书的火得不仅成了科普必入,还成了送礼佳品。我就在自己购买以后又被朋友赠送了一套,也是神奇。然而《给宝宝的量子物理学绘本》的质量则配不上这样的“出圈”待遇,不仅在知识上有错误和瑕疵,而且讲故事的方式也不能激起孩子的兴趣,绘图也简陋粗糙。Scientist, scientist, who do you see?这本就更是“东施效颦”的完美注脚了。作者套用了卡尔爷爷经典的《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这本绘本的形式,但实际上就是把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及其专业强行串到一起科普一通,读过之后就基本“雁过无痕”。娃唯一有点反应的是,对书中爱因斯坦的白头发白胡子感到很好奇。总之该作者的书都非常不推荐。目前手头只有英文的这本,放一张图:
到了娃快一岁半的时候,开启了买买买模式。后来无意中看到网上的信息而下载了小花生app,想记录每天亲子阅读的情况。在小花生中,看到了许多前辈家长的选书和亲子阅读经验,可以说大开眼界。于是开始一步步入坑,成为屯书大军的一员。过程中试过各种渠道,比如网购新书、公众号团购、购买二手书、借书等,也落过不少坑,比如超龄屯书、盲买套装、大宗采购等。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为娃的阅读花费了7691.67元,实际收到了将近740本书,单价在10.4元左右。交了这一年“学费”以后,逐渐摸索出了一点买书的感觉。以下第二部分分类点评一下购买的图书,第三部分总结下买书的原则。
二、买书情况
一年间收到的737本图书,可以按照语言分为中文、英文和不限三类。按照数量来说,中文177本(24%),英文527本(72%),不限33本(4%)。按照金额来说,中文、英文和不限分别是2321.68元(30%)、4572.99元(60%)和797元(10%),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我的屯书重点是英文书,主要是屯了两大套英文分级读物;但从金额来讲,中文书的平均单价(13.1元)要高于英文书(8.7元),这是因为中文屯了一些大部头书籍(如百科全书),拉高了中文书的价格。以下分别分析一下中文书、英文书和不限这三类。
1.中文书
娃1岁半以后,中文书除了添置娃喜欢的故事绘本以外,也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情绪、习惯、科普、游戏和审美类图书。同时,部分图书学科指向性较强,这里单独为此增加“语文”和“数学”两个类别。8类中文书的数量占比、金额占比和单价比较如下图所示:
应当首先指出的是,这里的分类完全是根据对图书功能的个人理解进行的实用主义分类。为了比较方便,对具体的图书是简单粗暴地归入某一类别。实际上,可能存在着很多其他更权威、更合理的分类方法,同一本书也可能兼具不同功能,因此以下基于分类的分析仅供参考。
可以看到,无论是按照数量还是金额,故事、语文和数学都是最多的三类,紧随其后的是游戏类;剩下的类别中,科普和审美虽然数量不多,但单价比较高,分别达到50.1元和45.7元;习惯类单价高于均值;情绪类则单价较低。接下来分类别点评一下图书。
1.1中文故事书
先上一个列表,其中的价格包含折扣价、团购价、友情赠送价(0)等,仅供参考:
初期,我购买故事书主要偏好套装。有的是作品本身成套,如《不一样的卡梅拉》、《大卫系列》、《古利和古拉》、《小猪佩奇》,有的是某位作者的作品合集,如李欧·李奥尼的《小黑鱼和他的朋友们》,有的是不同作者的作品合集,如《给孩子的大师绘本精选》。其中最受娃青睐的是《大卫系列》和《古利和古拉》:淘气包大卫让娃很有共鸣,天天要学大卫挖鼻孔、光屁股在家跑一圈;古利和古拉则激发了娃的吃货精神,总是嘴馋田鼠们做的三明治、沙拉和蛋糕。买《小猪佩奇》是由于娃喜欢看佩奇动画片,因此在圣诞节时选了佩奇的书和毛绒玩具送给他作为圣诞礼物。实际上,这套书就是把动画里的故事搬到了纸面上,不如动画生动是必然的,情节也不得不大缩水,一些笑料也没了,娃的反馈比较一般。“事后诸葛亮”来说,其实没必要买这套书,直接给娃看动画听音频就好。
李欧·李奥尼系列和《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都属于超龄囤书了。李欧·李奥尼的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其中大部分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甚至生活阅历才能完全读懂和欣赏。从娃的反馈来看,《小蓝和小黄》和《田鼠阿佛》都是他现阶段(1.5-2.5岁)能较好理解的,也很喜欢听,特别是《小蓝和小黄》已经完全背下来可以自己讲了。其他的如《小黑鱼》、《鳄鱼哥尼流》、《字母树》等,则是能听一听,但兴趣不强,可能还是年龄不合适。实际上《小蓝和小黄》本身就是单独出版的,直接购买即可;《田鼠阿佛》也可以单本购买。《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故事本身很精彩,画工也很棒,只是每一页上的字数太多,娃听了经常不耐烦要往后翻或者干脆不看了,也是年龄不匹配的问题。两套书本身都是好书,只是有点不匹配娃的年龄。一个更优的策略是先买其中一两册简单适龄的读一下,以后有需要再买全套。
《给孩子的大师绘本精选》则属于可买可不买的。这类合集的好处是把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集合在一起,省去了家长挑书的时间,价格也比较亲民(我是在当当网活动期间买的,合7.9元/本)。坏处则是“大杂烩”必然会出现娃对其中某一些感兴趣,另一些则不喜欢看的情况。平时,我都是每周一把这一周准备给娃看的书放到他的小书架上,大多数时候由他自己拿取要看的书。对这套书,娃总是习惯性地重复选其中一些册,对另一些则完全不碰,有可能是那些册的封面不讨喜,也有可能是书太多娃挑花了眼。而这套书中网上风评较好的几本我专门拿给他看了,也并没有发现俺娃对这些书有更多青睐,可能就是“各花入各眼”吧。当时我买这套书也是有点懒惰和走捷径的心态。“事后诸葛亮”来说,可能不会买这套书。还是老老实实做功课,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按照娃的喜好一本一本给他挑,成功率会更高。
在我发现买套装书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调整了策略,开始单册购书。我参考了小花生和知乎中的一些热门书单,并根据娃的喜好(动物、喜剧、温情等)购入了著名童书作者的各自一本经典作品,包括林明子的《阿秋和阿狐》、宫西达也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和铃木典丈的《我的神奇马桶》。再加上一本朋友送的《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些书阅读效果出奇的好,娃本本都喜欢。虽然不做活动时单册购书的单价比较高(如《阿丘和阿狐》高达31.0元),但因为买的数量有限,总的花费其实不大。这些单册书也很适合在活动时作为大部头书籍或者套装书籍的凑单品。像是我近期购买的“嘻哈农场”系列的《鸭子当总统》、《奶牛会打字》和《谁是大赢家》就都是凑单品,价格也降到了8-9元/本。我现在的想法是,平时可以搜集信息建立一个想买的单册图书清单,然后在活动时逐一购入。
当然,我在后期购买中文故事书能做到相对克制,也与我办理了借书卡不无关系。关于借书卡借书的情况,在“不限”的部分详细说明。
1.2中文语文书
还是先上列表:
我个人认为,虽然没必要让娃达到在什么阶段认会多少个字的硬性指标,但让他早点接触汉字并且感受汉语的音韵美很有必要。汉字方面,买了小象字卡第1辑和小象汉字的《汉字是画出来的》。字卡很美,质量很好,娃日常拿着玩的时候,也逐渐认识了一些字。但由于卡是彩色的,而日常接触到的汉字多为黑白,所以偶尔会出现字卡上已经认识的字在印刷物上复现时娃认不出的情况。所以我后来又购入了黑白字卡,某宝上有很多,也可以自己买白卡纸来制作。《汉字是画出来的》则完全被娃无视,娃宁可直接拿着字卡认字也不看书上的图,让本想好好做结合图书讲一讲汉字起源的老母亲感到哭笑不得。这个问题上可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俺娃就喜欢简单粗暴、不求甚解的方式,也许换一个孩子就能很好地看书、理解性地识字。由于俺娃的这种特点,我也没有购买《四五快读》等识字书,一方面不如字卡直接,另一方面也不如字卡方便做游戏拓展。
汉语音韵方面,购入了《迪士尼我会读》系列和《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两本的合集。《迪士尼我会读》系列其实是中文的分级读物,但里面的句子是韵文形式的,我就当中文韵文读给娃听。娃在看图和认识一些简单的字之余,也能直接感受汉语音韵(虽然有个别句子略显别扭)。《唐诗三百首》则是最经典的音韵教材了。个人认为,唐诗反而比《三字经》或者《声律启蒙》等看似更初等的读物更适合给小娃做汉语启蒙的精讲精读。因为诗里的意象复杂,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配上插图和家长的讲解,娃可以整体性地感受诗中的意境和语言中的韵味,符合小娃的认知特点。《三字经》和《声律启蒙》适合日常泛听,但精讲起来反而因为形不成完整的故事而容易变成一个个知识点的讲解而让小娃很困惑,不利于娃去感受音韵之美。这是我的个人见解,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成语故事》里的故事普遍比较长,有点超龄,还没拿出来读给娃听。
目前,还没有十分系统的给娃使用这些语文资料,但总觉得有资料在手家长会更心安一些,随时想用就可以用。《唐诗三百首》一直放在书架上,娃想看就可以拿到。时不时我会从中挑首古诗给娃精讲,再结合诗中的内容用字卡、玩具等做一点拓展游戏。《迪士尼我会读》过一段时间拿出来给娃读一遍。字卡则偶尔和娃一起看一看玩一玩,日常会放一些常见词语到挂袋中,让娃无意识输入。此外就是靠日常输入了:外部输入方面,持续听过《声律启蒙》,但目前娃有点审美疲劳,就暂停了。偶尔给娃听听《三字经》。其他市面上的中文泛听节目都没有去尝试,现阶段还是希望以家庭输入为主;家庭输入方面,日常和娃对话的时候不避免和他讲成语、歇后语什么的。如果看他表现出比较困惑的样子,就解释两句;如果没有就不解释,当作他已经结合语境听懂了。之后,我可能会再思考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手头的资源进行语文启蒙。
1.3中文数学书
还是先上列表:
买学而思的两套书(分别只是各自系列的前三本,是官方店铺提供的购买最小单位)纯属我自己好奇学而思的教学体系和方法,难度上对我家娃(目前不到2岁半)来说略难了。邦臣小红花这一套书是跟它家的贴纸游戏书一起买的,难度上较学而思的书低,有时候给娃玩一玩。《神奇的数学》其实才刚收到,里面有11本绘本和11本练习册(游戏书)。虽然这套书收到不久,但娃已经很开心地玩起绘本中的游戏了,没有太多障碍,在我看来这种游戏绘本的形式是最适合2.5岁以前的小娃的。
其他一些热门的书如公文式、七田真以及英文的各种数学教材和绘本等都没有购买,一是觉得年龄不足,二是觉得还是先用好手头已有的书,手头的不适合娃再考虑其他即可。虽然市面上的数学启蒙和学习的书系较多,其实说到底大同小异,都绕不开基本的数学思维和概念的培养,有一两套足矣。与其给娃多囤书,还不如家长自己静下心来学习下数学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我还在学习和研究中,有了心得再来分享。
1.4 中文游戏书
还是先上列表:
个人认为,除了故事书以外,游戏书才是1.5-2.5岁娃的刚需。当然,刚需不等于大量囤积,一套书用到极限再购入下一套即可。买下来的感觉是,游戏书的单价总体较低,也比较体现“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例如我买的几套书中,单价最高的《DK幼儿百科全书 我的第一套头脑体操书》也是可以让娃玩得最久的。每天午睡前,娃都要玩了头脑体操书才肯睡。
《熊猫体操》是比较少见的亲子身体互动游戏书。其实,家长知道动作以后直接带着娃做也可以。不过熊猫的形象实在是可爱,我和娃都很喜欢。对于没有亲子身体互动游戏经验的家长(比如我)来说,作为入门书还是挺合适的。
贴纸书则是价格最低,然而重复玩的可能性也最低的书,按需购买即可。实际上,如果家里购买了不干胶空白贴纸和彩色打印机,完全可以自己海量DIY。
1.5 中文科普书
还是先上列表:
科普类图书可以说是每个家长必买,同时也很容易成为摆设的书。科普书中有不少大部头的百科全书,单价比较高,本数不多总价也很容易上去。我自己的教训是,科普书切忌超前购买,根据娃当前的程度来买即可。我买的四本书中,《DK幼儿百科全书 那些重要的事》是最为成功的一本。平时玩游戏或者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想给娃进一步讲解的知识点,就翻这本书找到对应的章节,给娃说一说(如果娃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直接拿这本书出来随时翻着给娃讲,娃一般也会听一阵。这本书的好处是非常全面(分为地球、地理、动物、人类、身体和杂项等大类),且内容深度和语言运用都很适合小娃,可以说是“一本更比十本强”。这本书的缺点是比较大比较重,只能由家长拿来给娃讲,娃自己从书架上拿起放下比较困难,往往很难主动选择这本书。
剩下几本都是超龄购入的:《世界国旗我知道》是网易考拉购物的凑单品,几乎不能在现阶段引起娃的兴趣;《DK儿童动物百科全书》和《DK儿童自然环境百科全书》则纯粹是我自己想补补课所以买的,目前除了给娃看看动物图片以外,几乎没给他讲过。
我没有购买其他单册科普图书的主要原因是,已经在购买英文书时买过了,没必要重复购买。在英文部分再详细说英文科普书的情况。
1.6 中文情绪书&中文习惯书&中文审美书
剩下的三类放一起说吧,还是先上列表:
情绪类图书和习惯类图书比较类似,都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故事书。情绪类方面,《菲菲生气了》娃很能代入,也很喜欢读,可能因为俺娃本身有点急躁,所以非常理解故事中菲菲的感受。《我的感觉》买得不太成功,娃对故事和卡通形象都不太感冒。习惯类方面,《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和《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是讲刷牙的,《你的便便在哪里》是讲坐便盆的,《根本就不脏嘛》是讲洗手的,《我的行为指导互动游戏书》是讲各方面习惯的。娃总体而言挺爱读,也的确能感觉到经常读的时候对娃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当然,习惯养成还是主要靠家长日常引导,绘本只是方法之一,不可能期待娃读了绘本就知道怎么做。如果对此类图书有兴趣,只要每种主要习惯买上一本经典的给娃读一下就够了。
审美类图书则是属于“锦上添花”型图书,但我个人偏好给娃早一点引入以审美为导向的书。音乐审美方面,给娃买了比较有趣味的《噗噗音乐会》,用手指点点就可以听到各种动物的拉屎放屁声和屁声形成的乐曲,对于天生就爱“屎尿屁”的小娃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很自然地引入音乐欣赏,也有一种让音乐“接地气”的效果。艺术方面,《生命的四季》用彩铅画描绘的动植物逼真的同时也有美感,翻翻书的设计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让娃对生物的生命周期和内部结构有所了解,融合了科普的功能。
总的来说,我在购买中文图书的主要问题是,购买故事书和科普书的超前屯书问题,以及购买故事书时图省事盲买套装的问题。
2.英文书
娃1岁半以后,英文书主要是购买了比较多的分级读物。此外,也购入了一些启蒙类图书和少量的科普、单词和情绪类图书。此外,朋友赠送了几册故事类图书。6类英文书的数量和金额占比以及单价比较如下图所示:
分级类占据数量和金额的绝对大头,其后是科普类,剩下的类别都是数量很少,但单词册的单价较高。以下还是分类进行点评。
2.1英文分级书
还是先上列表:
这些年,经过外语教育专家、各大育儿号和育儿网站不遗余力的推广,英语分级英语教材的概念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了。虽然分级教材给人一种很功利的鸡娃工具的印象,但我研究后发现,好的分级教材的确是功能强大、可“甜”可“盐”的全能型学习材料:既可以在娃小的时候当故事书来读、当游戏书来玩,也可以在娃大一些时当作教材,科学渐进地学习单词、表达法和句型,利用率非常高。不由得要感叹,为啥俺们当年学外语的时候没有这样的好东西呀。
我第一次剁手分级教材,是跟着母婴大号团购的可点读的牛津树1+阶的拓展阅读部分36册和红火箭预备级蓝盒子套装174册,同时还买了毛毛虫点读笔1支。其中,红火箭虽然也可点读,但不能用毛毛虫笔,需要用小达人等其他种类的笔。我权衡了一下,觉得没必要购入其他点读笔,就用书商提供的点读包配合毛毛虫赠送的点读贴来使用。
牛津树是经典的英国小学教材,特色在于故事性强、人物和画风相对统一且富含英式幽默。点读功能也很加分,除了给家长提供了每一句怎么读的大量信息(包括抑扬顿挫和语气等只能意会而很难通过指导手册之类言传的信息)以外,也有一些音效配合图片,让娃更好地理解故事语境。缺点之一是入门即有一定难度,需要辅助讲解。我目前把牛津树作为娃的精读材料,基本按照原文来走,同时加一些辅助性的解释,头2-3次用中文解释,后面就全用英文。娃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较高,里面的笑料也都能get到还笑得嘎嘎的。真的不能小看小娃的理解能力啊!在把1+阶的36本书读了将近10遍以后(根据小花生app的统计),我觉得娃已经对这些故事有点审美疲劳了,内容也大多记住了,就决定再买后续的故事。我把2-9阶段的拓展阅读全都买齐了,现在以每一阶段的书读两遍的方式先把故事给拉一遍;再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慢慢读。目前娃还是很喜欢这一套书。我浏览了后面阶段的内容,也非常惊喜:里面除了常规外语教材会有的语言、文化和科普内容以外,还会关注一些社会议题,未来娃大了很适合开展英文讨论和辩论。牛津树的另一个问题是价格比较贵:购买拓展阅读部分1-9阶共202册要将近2800元,单册需投入12-13元;点读笔要300元左右,总花费超过3000元。至于购买的替代方案,如购买祖国版、一些app里的免费电子版书籍、或者报班学牛津树(有的学习班会赠送教材或者教材电子版)等,我个人不会考虑。我的个人经历让我相信,家长教育好过任何培训班,而本就很忙的家长还是花钱买时间、把宝贵的时间省下来投入到研究如何使用资料上吧。网上销售牛津树教材系列时,往往会把拓展阅读和自然拼读放到一起卖。我觉得没必要买自然拼读部分。学习自然拼读的前提是已有大量听力输入,目前俺娃还不具备,没必要现在就揠苗助长学习自拼;等娃的储备够了,自拼学习资料的选择也很多,到时候再选就好。
红火箭是美国教材,特点是门槛低,从认识字母开始逐步进阶,适合没有任何基础的娃启蒙;数量大,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记住关键词和关键表达;此外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各半,有大量的认知和科普读本,对于娃来说阅读的类型非常平衡。我把红火箭作为牛津树的补充,基本以泛读的形式每周读上10几本。自制的点读贴果然不大好用,所以日常还是以我直接给娃讲为主。俺娃对于红火箭的非虚构类读本的兴趣反而大于其中的虚构类读本,也可能是由于红火箭虚构类的画风不太统一、一些画风不得俺娃的心吧。
其他还有很多热门的分级教材,如RAZ、海尼曼、大猫、培生等等,要么不合适小娃,要么国内没有引进,要么没有突出特色,我就都没考虑。对于各类分级教材的比较,网上有很多经验可以参考,这里就不展开了。我的实际体验是:1.两套分级教材完全足够;2.不管选哪个,只要能坚持下去都有收获。
除了分级教材以外,还有故事性更强的分级故事。虽然语言上的难度较分级教材的初阶为高,但故事性更强,往往还会有个性鲜明的主角,更能吸引小娃的注意。我个人研究并让娃试读以后,对Harper Collins出版的I can read系列最为满意。我给娃借了几本I can read my first级别的饼干狗和皮特猫的书之后,娃十分喜欢,还想读更多的故事。于是就入了very first级别饼干狗、皮特猫和小毛怪系列,又入了1级别的12本。目前,已经给娃读了very first级别的书籍2-3次。娃都很喜欢,最喜欢饼干狗,恨不得一天刷完一遍。1级别也试着给娃读了,由于故事比较长,语言比较难,娃有点不耐烦,就没再尝试。买这套属于超前囤书的反面教材了。
2.2英文启蒙书
这里所谓的英文启蒙书,就是童谣和韵文等,包括一些小的口袋书。还是先上列表:
我看了网上的书单,选了Go away Mr Wolf和Five Little Monkeys系列故事合集两本,可以读也可以唱,娃都很喜欢。只是家长陪娃一遍遍唱,还真的有点费嗓子。
Dear Zoo little library和Axel Scheffler Pocket Library是逛书店时碰到的两套口袋书。实物十分精致可爱,所以明知实体书店价格偏贵也还是买了。尤其喜欢Axel Scheffler的画风(咕噜牛的作者),绘画细节都很用心,用色也大胆而和谐。准备等娃大些以后,让娃读读咕噜牛。口袋书个头小、形状规则,俺娃还拿来当积木和多米诺骨牌玩,也算是开发出了书的新功能,哈哈。
2.3英文科普书&英语单词书&英语情绪书&英语故事书
接下来的四类功能性图书都各只有一套,就放到一起来说吧。还是先上列表:
科普方面,虽然红火箭分级教材中有不少非虚构类的科普书,但我在科普方面还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根据网上推荐买了学乐出版社(Scholastic)的Guided Science Readers A-E。这套书个头不大、纸张轻薄,在我的家长视角来看印刷效果其实不怎么样,甚至觉得有点亏。不过俺娃反而很喜欢这套书的大小,常常会从书架上主动拿来读,看来还真是有视角的差异。虽然这套书有进行分级,但总体而言语言使用比较简单通俗,比较适合小娃。我一般是在某一周虚构类的书读得比较多的时候,就增加这套书里的一些作为平衡。
单词方面,买了三本小猪佩奇的单词书,包括可以用毛毛虫笔点读的小猪佩奇Peppa Pig Busy Day Dictionary,以及有翻翻乐的Peppa Pig First 100 words和可以贴贴纸的Peppa Pig1000 words。买这三本主要是有娃喜欢的社会猪,也可以作为英文版的游戏书来用。日常并没有真的让娃背单词,就是让娃当游戏书翻着玩,娃也很享受拿笔点读单词的过程,还真通过这个方式主动学会了一些词。
情绪方面,买了一本点读版的How do you feel,冲着作者买的,结果这本书给人很大的惊喜。把各种抽象的情绪用具象的图画表现出来,安东尼·布朗真的是不二人选。点读部分更是加分,配的音效、音乐和人声烘托了画面所表达的情绪,实在是让人佩服出版社的用心。总的来说这本书深得我心。娃也很享受点读这本书上的音效,还经常指着最后一页上的各种情绪小图让我说这是什么情绪,他则在一旁傻乐。
故事方面,完全没有投入任何资金购买,只有友人赠送的一套小鼠波波(Maisy)的纸板书套装。一方面是由于在分级读物中已经包含了很多的故事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通过借书来实现英文故事书的阅读。下面这部分就会说借书的情况。
3.不限
所谓不限,就是为辅助工具和资源拓展的花费,还是先上列表:
毛毛虫点读笔上面英文分级书部分已经提到过。我个人觉得,点读笔对于想要亲自给年龄较小的娃做英语启蒙、不以报班为主的家长,还是很有帮助的。点读笔的比较网上有很多,这里不赘述了,只提一个重点:看一下你所需要的主要资源这个笔能不能很方便地使用。现在的点读笔一般都可以自制点读贴,理论上可以把所有书都变成点读书,但自制贴的效果毕竟不如可点读书的点读效果好。当然,可点读图书的价格普遍比较高,个人觉得在精不在多就好。
对于希望阅读量大、类别广同时又想控制成本的家长(比如我),还可以考虑借书。这个选项可能会让很多家长有卫生方面的顾虑。这一点的确只能结合现实情况,由家长自行判断和评估。在可以接受借书的情况下,最好的借书选择或许就是收费的童书馆或者童书俱乐部了。免费的公立图书馆虽然也会有不少儿童读物,但一般以中文书为主,新书少,而且借阅起来也有各种不方便,例如有的不能外借只能馆内阅读,有的有严格的开馆时间,有的离家距离远等等。而收费服务基本针对上述问题来设计,可以做到童书数量大、英文书多、新书多、离家近(或者能快递)等,还多配有书籍消毒设备,可以及时给书消毒。我最终选择了家附近的一个童书馆,办理了现场借阅的半年卡,每次可借5本书,随时可以去更换。我使用借书卡的主要目标是:中英文故事书阅读,以及中英文套装书的尝试。通过这个方法,一方面拓展了娃的阅读面,另一方面也让我有了选书的参考。读过的书如果娃喜欢,完全可以再去实际购入,这样就不会出现屯的书娃不喜欢的情况了。对于读书偏好还没有完全形成、想要广泛阅读的小娃来说,办理一段时间的借书卡是一种让家长了解娃需求的有效方法。我到目前,不完全统计借阅了33本书(可能还有几本没记录上),借的频率不算高,当前单价在15.1元;预计最终的单价会在8元以内,低于我自己购书的价格。
三、买书原则
根据我自己获取图书的得与失,可以总结出四条比较实用的买书原则:
1.先做功课,切忌盲买
买书之前,一定要先做功课,获取书籍的各类信息。切忌盲买图书,否则极易造成浪费。
书籍获取的最佳途径当然是实际看到书,一般在书店或者借阅馆都可以看到。当然,在没有条件看到实体书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有关信息。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1)没有特定目标,只想随便看看,或者想从头建立一个书单:可以参考包含育儿信息的各种网站,例如知乎、什么值得买、小花生等都有不少热门书单,还有一些是介绍童书作者的。热门书单的回复也值得一读,常包含有用信息。各大育儿公众号也多有书籍推荐板块,但要注意是否有利益相关和商业推广问题。英文启蒙方面可以参考网传的三大书单(廖彩杏、吴敏兰、汪培珽)或者四大书单(再加上盖兆全),在了解这几位老师英语启蒙理念的前提下根据个人比较认同的理念来相应参考选择;
(2)已有特定目标:在已经确定了一些目标书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当当、京东获取目标书籍的具体信息;已购买顾客的点评可供参考,特别是其中的中差评,往往能反映书籍的问题所在,有效拔草。有些书籍可以提供前几页的试读,或者可以看淘宝的直播回顾看到书籍内容。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是否有网络资源可以看到书籍的部分内容,以此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并最终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
2.摸底调查,因材施教
对于像我家一样已经有一定书籍“存货”的家庭,建议先像我在第二部分所做的那样,对家中已有的童书进行一次摸底调查。虽然比较花时间,但的确能够很快了解自己买书的得与失,以及缺书、屯书的情况,然后制定买书计划,有的放矢地添置图书。摸底调查记录我用的是电脑上的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非常便捷。
“因材施教”则是说一切买书计划都要针对自己的服务对象,也就是自己的娃来制定。再好的书,买来娃不喜欢看也等于浪费。要了解娃喜欢什么,读书时有什么特点,还要明确家长自己的教育观,比如对图书的功能有什么期待,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图书等等。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像“排兵布阵”一样做好书籍储备,确保自己在需要图书资源时立马有书派上用场。如果已经有了某一类图书的储备,则无需重复购入(例如我购买了英文科普书,就不用购入同质化的中文科普书),尽量给书架“减负”。
3.先入单册,适龄阅读
“先入单册”是从我自身的经验教训来的。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故事还是分级,只要是套装或者系列图书,都先入其中的单册或者某一个阶段的图书,在孩子反馈好的情况下再购买全套,最不容易出现浪费的情况。实际上这样分开买,跟买全套的价差也不会太大;至少比买了全套娃又不看只能低价卖二手要划算多了。对于不同作者的大杂烩套装,我个人的教训是要谨慎购买,因为即使看了其中一两本也很难判断孩子是不是对其他本感兴趣。
在这个问题上,最佳的方案当然是通过借书的方式,先摸清孩子的口味,再选择性购买其中孩子最喜欢的。但这样就需要在借书上先投资一笔,对于不打算在阅读上投资太多的家长可能并不合适。
“适龄阅读”也是从我自身的经验教训来的。尽可能不要超龄买书,除非是为了家长自己使用的目的。当然这个适龄不能机械地按照书商的推荐来,而是根据孩子当前的理解能力来确定。最终的目的也是不要给书架太大的负担。
4.细水长流,做好后勤
最后一个原则是从选书购书的流程的角度来提的。我曾经十分喜欢在活动期间(例如当当网的“书香节”或者双十一)大量屯书,但后来发现这样做的效果远不如“细水长流”好。最好是根据家长和娃消化吸收的能力,来确定购书的数量。一次性买太多,家长整理起来费力,孩子也读不过来。相应的方法是,可以给自己限定一个活动买书的金额或者数量;同时,平时建立一个图书清单,感兴趣的书先放到书单上或者购物车里,过一段再下决定,能够有效减少冲动消费。
而对于已经买来的书,则要“做好后勤”:一是固定好放书的地点。我在家设置了三个放书的地点,一个大书柜,专门放置孩子的所有童书;一个多层铁质的书架,放置本周阅读的的图书;一个小的木质书架,放置长期阅读的图书,比如《唐诗三百首》、小猪佩奇词典等;二是注意随时清点和修补图书,避免图书遗失和损坏;三是及时处理已经用不上的图书,例如卖二手、送人或者回收,腾出宝贵的书架空间。放书点如下图所示:
以上是我在过去一两年对于买书的一点体会,分享出来“抛个砖”,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