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该让孩子多刷题还是多阅读?

2021-11-16 19:12 转载 · 图片10

多刷题还是多阅读?这一直是个经典话题。小溪这两天在知乎上就看到了一个相关问题:小学阶段是该让孩子多刷题还是多阅读?

题主家里的孩子三年级了,孩子看了近一百本课外书,却没有刷题提高成绩快,所以就产生了这个疑问。

这个问题下的最高赞回答,获得了5000+点赞,答主是一位有11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她的回答分成三个部分:

一、刷题和阅读对孩子的提升有什么不同?

二、如何搭配刷题与阅读,兼顾成绩与素养?

三、刷题和阅读分别有哪些注意事项?

看完这篇回答,别忘了在评论区留下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做法。

本文转载自:知乎 @董董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7030054/answer/1238303921

从事小学语文教育11年,多次执教三年级语文。

负责任地告诉题主,不管是哪个学段,论提高基础知识成绩的速度,刷题都比读课外书要立竿见影,而小学阶段的成绩测查主要是基础知识,体现就更明显。

论价值观的培育、综合素养的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构建,尤其目前统编教材改编以后,孩子进入大语文时代所需要的学科素养和技能,刷题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大量阅读。

如果把孩子的学习成长比喻为修建一条大运河,刷题就是具体的开凿和建造,阅读则是源源不断地提供活水。

一、刷题和阅读对孩子的提升有什么不同?

1、刷题和阅读习得的知识含量与能力不同。

刷题如同模拟检测,可以让孩子掌握考试的硬性指标;阅读则是夯实基础与提升综合素质,提升的是软实力。

能够兼顾这两者的也不少,我们班就有一部分孩子,他们阅读量大,语文学习能力强,会用很短的时间掌握好课文内容及课后习题,再通过课下的大量阅读巩固和提升语文素养,做题和阅读相得益彰,契合完美,连我都赞叹不已!

但大部分孩子做不到完美的契合。

有的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上能够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书写能力较弱、对语文学科的题型掌握不透,就出现了很爱阅读而语文测试成绩并不理想的情况。

也有的孩子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学习、巩固、练习课本知识,成绩优异,但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习作和阅读理解就显得平平无奇。

刷题和阅读看似都是在学习语文,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拿我手头的《三年级语文配套练习册》来说,第一单元综合练习的题目是这样的——

从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题目指向性和针对性非常明确,就是第一单元的课文及园地内容。在我们当地的小学,语文学科的测试内容,基本不会跳出课本这个框架,而其余能力的考察则融合在部分主观题、阅读理解和习作中。

而且在小学阶段的测试中题型也相对比较固定

字词方面:词语默写、组词、部首查字法、词组搭配、成语、近义词、反义词、选题填空等;
拼音方面: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音序查字法等;
句式方面:把句子补充完整、用某个词造句、用某种修辞手法造句、固定句式的转换(如“把字句”和“被字句”转换,“陈述句”和“反问句”转换等)、关联词使用、标点符号使用等;
段落篇章方面:把打乱的句子排序,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小练笔、习作等。

看到这些具体而详细的题目,我们不难看出,只靠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就把这些深深扎根于教材文本的内容掌握牢固,是有难度的。要通过一些更为具体有针对性的题目来强化一些字词句式方面的能力,这也就是很多家长以为的“刷题”。

一些优质的检测题,通过灵活的方式考察孩子对字词和句式的运用,孩子做得多了,熟悉题目的套路了,自然而然会提高测试中基础字词那一部分的成绩(注意:不一定是阅读理解和习作部分)。

另一方面,对基础字词的掌握并不意味着语文素养的提高,还要有恰当的学习方式、做题方式才行,阅读在这方面就显得极为重要。

新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有详细的规划和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具体到三四年级,要求阅读量 不低于40万。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详细讲过这个问题,他说: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

在这本书中,他谈到了有的老师为了减轻学习困难,只让孩子学习课本,而不去阅读其他书籍,这是错误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

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开始得越早,读书越多,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智慧力量越活跃,对智力发展就越有补益,解决困难的能力就越强。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维。不会思维是学困生的致命弱点。
而如果我们不愿意让学生练习阅读这种慢功夫,只希望立竿见影提高孩子的分数,这是不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待学困生,不要一味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阅读提高的是孩子在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中的思维能力、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提高的是综合素养,并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有重要意义。这与孩子语文成绩的提升是两个维度的。

2、刷题与阅读对孩子的提升方式不同。

刷题短期提升成绩快,但后劲难免不足;阅读提升成绩慢,但能力和素养培养起来了,掌握答题技巧是比较容易的事。

我接触过平时测试成绩是D,但经过刷题恶补之后成绩达到B孩子。他的情况是这样:

平时特别愁写字,所以字词抄写巩固类的作业会偷工减料甚至不做,所以在语文测试中,考察基础字词的题目让他失分特别多。后来家长针对他的情况在单元测试中,加大力度听写字词,做字词专项训练,不会的字词反复抄写,结果那个单元的测试中他的成绩就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后来我教过一个情况差不多的孩子,只不过他的基础更薄弱,具体到某一课的字词在经过刷题和反复练习后,检测成绩会有进步。但如果是期中检测或期末检测,尤其是刷这种题:

字词基础薄弱的孩子不适合刷这种高密度的题目

他的错题量占了很大的比例,在纠错时难度也非常大,很难通过这种方式提高。

还有个孩子,平时测试成绩在B左右,错题比较均匀,字词的细节、句式转换的要点等都会有些小失误,他经过刷题之后提高就不是很明显。后来家长归因为粗心,因为总是有一些细节的错误。

实际上粗心只是一部分原因,他对于文字信息的处理能力比较粗糙,对于语言文字一些细节的差别区分不够明显,这也是他对语文归纳应用能力比较缺失的地方。这个能力的提升则依靠更多的辨析和阅读,而不是粗放型的题海战术。

所谓的刷题提高成绩,也是要看孩子的弱项是不是可以通过刷题得到提高。另外,如果没有阅读能力的加持,孩子即使通过刷题掌握了答题技巧和基础知识,但后劲不足,也无法持续增强语文素养和能力。

相对而言,大部分热爱阅读的孩子,语文学习能力更强,那一小部分喜欢阅读但成绩不够好的孩子,大多局限于小学中低年级,而且存在的问题无非是字词书写不够,句式转换缺乏一定的思路,习作表达不够流畅所致。针对这些问题,随着日常积累和答题技巧的提升,慢慢都会得到比较好的改善。

3、长远来看,小学需要的成绩可以通过刷题获得,中学以后需要的综合能力需要从小进行大量阅读来夯实基础。

小学阶段,比起中学更看重字词的掌握,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字词基础就足够。因此小学阶段我们有必要让孩子进行字词的巩固和适当的练习,同时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不是多刷题还是多阅读的问题,而是要适当借助练习题巩固基础,并保持良好阅读习惯,为后期更深入的学习做足准备。

二、如何搭配刷题与阅读,兼顾成绩与素养?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和父母都能承担成绩不好所带来的压力,而只去专注阅读。为了让孩子的成长更顺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合理搭配刷题和阅读,来兼顾孩子的成绩与素养。

1、学有余力的孩子,掌握好当前课程的基本知识后,投入大量阅读。

这也是我一直比较提倡的做法。课程的基本知识只要专注听讲、把握好要点,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并不复杂。

之后的阅读,可以是与课程内容相关、主题相关的,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书籍,广泛阅读。

在阅读方式方法上,可以精读与泛读搭配。对于名家名篇名段落,可抄写可诵读可细细品味,享受阅读的喜悦;对于以情节取胜的儿童小说,则可大段落泛读,亦可抓住重点默读、跳读,尽情享受阅读的酣畅。

比如适合三年级的一些作品中,像《宝葫芦的秘密》《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中,都有一些比较经典的情节值得细细品读;像《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小狗钱钱》《森林报》《昆虫记》,叙述比较详细,可以尝试大段落泛读。

2、如果成绩不够理想,可进行专项训练,或通过相符合的阅读来解决。

刷题,或者说做恰当的练习题巩固,一定要搭配恰当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我们是不提倡题海战术的。

如果有的孩子对于“把字句”和“被字句”、“陈述句”和“反问句”掌握不够好,可以在阅读中让孩子有意识地留心这些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的作用。久而久之,孩子根据语言文字前后的关联建立起预感,再结合练习题巩固,事半功倍。

这类孩子我会推荐阅读难度适中的作品,比如《长袜子皮皮》《中国传统故事》《大林和小林》等,情节生动活泼、节奏清晰明快,句式变换比较多样,趣味性和可读性都很强。

3、如果基础特别薄弱,无法兼顾阅读,可细分课内知识,逐个击破,闲暇时搭配难度适宜的阅读内容。

我们班有个孩子情况比较特殊,三年级了语文学习水平基本上和一二年级差不多。即使是最基本的字词抄写的作业,家长陪着孩子做也能做两个小时以上。这种情况下提及阅读,家长就犯愁。

当然这里有孩子的听课效率、学习方法、家长引导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暂不一一详解。只说关于刷题和阅读的分配:

父母和孩子调整做题思路。在做作业之前,和孩子先解决作业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将作业按照10分钟为一个单位,划分成几个小部分。这样孩子做起来比较容易上手,也能立刻看到效果,方便家长鼓励孩子,有助于孩子建立起信心。

找适合孩子水平的读物,也以10-15分钟为时间单位,完成一个小片段阅读。我当时给这个基础薄弱、没有读过绘本的男孩推荐的是这一套——

主要原因是内容上适合1-3年级儿童的心智,并且独立成篇,大师级的配图凸显了重点,又没有展示出故事的全貌,正好需要孩子借助文字来深入故事中去,特别适合自主阅读早期的孩子。

基础薄弱一点的女生也很喜欢这一套——

此外对于阅读基础不够好的孩子,还可以把一些学前绘本当做自主阅读的材料,也可以拿1-2年级的课外书籍阅读。比如——

《小猪唏哩呼噜》《日有所诵》《小猪变形记》《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丁丁历险记》等。

三、刷题和阅读分别有哪些注意事项?

最后,刷题和阅读也不是就随便刷什么题都行,随便读什么都好的。我们分开来说。

在刷题时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了解薄弱点,再针对薄弱点进行专项练习。

关注孩子在老师日常要求、测试测查及平时作业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点进行练习。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就有这些生字需要会读会写会运用:

如果孩子这节课的字词掌握不好,让孩子在刷题时就不能只刷与此相关的“看拼音写汉字”的题目。而是要从更多的角度来练习巩固。

比如字音练习,给孩子选择正确的读音:

符(fú fǔ) 魂(hún huén) 酒(jiǔ jiǒu) 兄(xiōng xōng)

比如形近字组词:

借( ) 酒( ) 何( ) 牧( ) 佳( )

猎( ) 洒( ) 河( ) 牡( ) 挂( )

比如诗句默写:

清明

( )( )时节( )( )( ),

路上行人( )( )( )。

( )问( )家( )( )( ),

( )( )遥指( )( )( )。

(ps:为什么其中一些简单的字已经学过了,不直接要求默写全文呢?默写全文孩子们默写多了也会烦啊,把一些他们都会的写出来,专门考查那些有难度的,增加了挑战也提高了效率。全部练熟之后再默写全文。)

比如甲骨文的演变及汉字背后的故事:


当然还可以拓展跟过的练习。这样的刷题和拓展,涉及汉字理解和应用的不同维度及文化寓意,避免了刷单一题型带来的枯燥,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2、刷题时对于反复掌握好的基础字词,没有必要继续大量刷(除非是练字)。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练字,可以对已经学会的字进行反复书写临摹,但对于平时的知识掌握来说,

我们不提倡花太多时间来处理已经熟悉的知识,这些时间用来拓展纵深层面的课外阅读意义更大。

之前我教过一个孩子,成绩好性格随和,每节课的词语表以及三字三音两词(一种巩固汉字的写法,写三遍汉字,分别加上拼音,再组两个词语)都会写4-5遍。据我观察其实写2-3遍他就完全掌握了,为了更好地巩固在家长的指导下写四五遍。所以他在字词类的检测中成绩就非常优异。

只是在聊到汉字背后的一些文化传承孩子就有些茫然。后来我和家长聊起过这个话题,做了适当平衡,孩子的成绩依然不错,阅读也慢慢拓展开来。

3、刷题时注重掌握答题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片面追求答案。

刷题时很多家长更重视字词书写是不是准确无误,这点非常好,但不是全部。尤其是阅读理解中对重点字词、句式的理解,习作中的构思,这些看不见的思维成长也需要孩子在阅读中慢慢建立。因此在做这一类的练习时,我们鼓励孩子开放性地思考,而不是对照试题的答案进行背诵。

我还了解到有的家长片面重视刷题,而不重视纠错改错,不重视找出做题背后的思考,导致孩子在刷题时也一味追求“完成即可”,不管对错。久而久之,在课堂巩固中也会显得浮躁粗心,做题心态不够沉稳。

还有的家长给孩子布置的课后习题较多,孩子做多了就会发愁,怎么办呢?他们在做正常作业的时候就各种拖延,磨蹭,半小时的作业可以磨蹭到一两个小时,这样就没时间去做家长布置的练习题了。对这种情况,我们还是要和孩子提高效率和针对性,提前商定,达成共识,避免让孩子做太多没有必要的练习。

阅读时需注意这几个方面——

1、如果孩子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内容一定要与孩子的学段、能力相符合。

我一般建议家长朋友给三四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分为三个档位:

低档适合孩子学习任务繁重时阅读或阅读能力弱的情况,如一些绘本和桥梁书;


中档难度适中,适合孩子日常大量阅读,如一些适龄的文学科普类作品:《小王子》《淘气包埃米尔》《绿野仙踪》《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

高档适合适合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或用于挑战和提升,如:冰心奶奶的散文,萧红早期的散文作品,《佐贺的超级阿嬷》《海底两万里》《小木偶希蒂》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作品。

这样的分级阅读满足孩子不同水平、不同情境下的阅读难度,更有利于阅读的日常开展。

2、选择不同风格的精品书目。

包含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从主题上来说诗词散文、写实和幻想、科普通识、实用干货等等都可涉猎。目前小学中低段的阅读集中在童话和科普,但实际上趣解诗词、写实文学、实用知识都可以当做课外阅读的有益补充。

3、阅读时不要只看热闹,只享受阅读的娱乐功能,要保持专注,练习思考与拓展。

书籍犹如美食,可配主餐,可搭甜点。早期的亲子阅读我们以趣味性为主,目的是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而步入小学阶段,就不能只局限于阅读的娱乐和消遣功能,还要将其作为充实自己、深入思考的重要途径。

因此孩子们日常喜欢的《米小圈上学记》、漫画类书籍,都可以作为阅读甜点;而更具可读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和实用书籍,比如文史科普类可以当做营养可口的主餐。

最近我也发现很多孩子都存在阅读不专注、学习不专注的情况,年幼的孩子在娱乐和游戏面前简直毫无抵抗力,学习时手边的小玩具、上网课时一个娱乐类的app,就能瞬间吸引孩子的目光,这样的阅读和学习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专注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从环境、氛围方面入手,为孩子消除学习上的外部干扰。

4、在孩子的语文学习与阅读之间搭建起更多联系。

语文学习与阅读相辅相成,对小学中低学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意识不到这一点,只是觉得课外阅读的内容与课本不同,就以为这两者没什么关系,甚至还有家长和孩子认为课外阅读叫作“读闲书”,把阅读当做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

其实这一点我们家长完全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意识到阅读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再启发孩子,比如:

学习了说明类的文章《花钟》,可以让孩子读一读《神奇校车》系列书籍中和植物有关的内容;
学习了古诗词,可以让孩子读一读相关文史类的书籍,比如《揭秘古诗词》;
学习了把握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孩子读一读冰心奶奶或叶圣陶爷爷的短篇散文美文,了解文本的写作结构;
学习了观察和描写科学小实验,我们可以让孩子亲子制作科学实验,阅读科学家的故事,阅读《科学家在做什么》等书籍,并展开写作。

总体来说,小学阶段有必要做适当的优质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但不提倡大量刷题,同时要兼顾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低于100万字。

参考资料:

1、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参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4、《朗读手册》《阅读的力量》


阅读原文 回应11 举报
赞52
收藏373
4年前
如何搭配刷题与阅读,兼顾成绩与素养
4年前
学有余力的孩子,掌握好当前课程的基本知识后,投入大量阅读。
4年前
太强了,学习了,谢谢
4年前
搭配起来是最好的
4年前
必须荤素搭配啊👍👍
4年前
谁来告诉我数学怎么办 除了刷题有啥别的方法
3年前
收藏了,谢谢分享,非常感谢!
3年前
刷题和阅读都是很重要的,都不能少
3年前
合理安排好时间,两者都要兼顾
3年前
先把题目刷完,刷完了里阅读作为一个奖励
更多
发布

推荐阅读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