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三年级是个分水岭。”无论是作业量还是思维层次,三年级都比一、二年级拔高了不少。不过这也是学习的必经阶段。但每位家长都害怕自家孩子在这场“分水岭之战”中被分流下去,因此大家内心充满了焦虑,常常谈三年级色变。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也经历了一次“ 从焦虑崩溃到逐渐适应”的过山车之旅。趁着现在还记忆犹新,赶紧记录下来。
我家豆苗的识字之路走得又慢又缓。尽管如此,我们在三年级也基本赶上了大部队。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见我之前写的《豆苗的自主阅读》这篇日志。至于阅读量,虽然谈不上特别大。但我估算了一下,达到国家建议的“各年级课外阅读标准”应该是绰绰有余。这主要是归功于每天晚上20-25分钟的自主阅读。别小看这短短的20分钟,这么坚持上一年,肉眼可见孩子的阅读速度和难度都上来了。
在这一年,豆苗的字词比一二年级好太多了。之前写错别字(主要是同音异形字区分不开)和笔画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今年的发生率少了许多。我想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存在:
当然,孩子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增强可能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不管怎么说,大量泛读都应该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之一。大家都应该坚持不懈的做下去。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内容的考察也越来越细致。尤其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词汇的解析、文章结构的组织以及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测等。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果断把一二年级使用的教辅《涂重点》换成了《绘本课堂》。相比前者,后者的内容更丰富。不仅有对关键字词的分析,而且还会有一些相关问题的引申,启发孩子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不能再说了,说多了还以为是广文)以四年级的第一课《观潮》为例,如图。
这本教辅我们一般是在预习的时候用。虽然内容有点多,但是理顺了之后,一般一课20分钟就可以搞定。等到一个单元结束,再拿《53归类复习》巩固一下就可以了。我之前发过一篇文章,上面详细对比了市面上常见的一年级教辅和练习册。经历了两年的筛选与调整,语文教辅我们只保留了三套:《绘本课堂》《53归类复习》和《木头马阅读力训练》。从目前使用情况来看,效果差强人意,短时间内应该不会考虑更换。关于教辅选择的事,大家没必要太纠结,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想必这是最令人头疼的单项之一了吧。一二年级时,阅读理解的难度还不算大。题目一般以客观题居多,主观题的答案也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只要孩子做题认真仔细,拿满分基本不成问题。但是上了三年级,主观题占比越来越大。对文章结构和用词的考察越来越多,需要孩子自己归纳总结或创新性联想的内容也不少。所以刚上三年级时,豆苗在阅读理解上的得分率非常低。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继续让她保持泛读(因为我们自主阅读开展的时间较晚),另一方面选用了《木头马阅读力训练》进行专项训练。
说是专项训练,其实强度也不是特别大。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所以我主要是通过做阅读理解题目来教会她正确的方法与步骤。据我观察,豆苗之所以做题欠佳,不是因为她不识字或是不理解文章(包括题目),而在于她无法在短时间内理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说白了就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把控不到位。当然,这种能力的掌握对于8岁孩子来说肯定有点难,但也不是不可以培养。在实际操作中,我结合着raz(同样都是小短文)中英文一起梳理结构。孩子做一篇阅读理解可能只要15分钟,但是每次我给她梳理和讲解基本都是30分钟左右。就这样积累了10多篇之后,孩子慢慢掌握了做题技巧,得分也越来越高了。
通过这样的精读训练,豆苗对中英文阅读理解文章的分析比之前好多了,同时也为我们暑假尝试PET奠定了基础。下图是当时我边讲边在书上给孩子写的笔记。
作文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第二大难题。尤其对我们这种感知力比较弱的孩子来说,写作文无疑是大型修罗场。
其实早在二年级,我们班语文老师就会针对经典课文布置一些课后小练笔,有时也会布置一些配图+练笔作业(现在也会有)。到了三年级,作文正式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中。这就意味着孩子需要从字词句再往上走到段落的水平。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分析题目,做思维导图+积累素材
下面都以三年级第一单元作文《猜猜我是谁》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分析题目:这是一篇写人作文。我想要写谁?然后回想写人作文的要素(头脑风暴):外貌、性格、爱好、特长等。这一部分的开展可以先口述,再带着孩子做思维导图,让孩子明白一篇文章要拆成多个部分来完成。与此同时,搜集这几部分内容的素材,这里主要是事件或例证。
这一步完成后,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就基本确定了。剩下的事就好办多了。
2.阅读相关范文,学习别人的表达
之所以把阅读范文放在后面而不是前面,是因为我个人不太喜欢孩子一开始就形成一种固定框架去写作。我和孩子爸爸都不是那种能把文章写得很漂亮很优美的人,我们写作的用途和目的都是为了如实的记录和表达。这种思想也不自觉地沁润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所以,我们也不希望她的写作陷入到一种定势思维上去。当然通过阅读范文,孩子也能学到一些新颖的文章组织方式和用词表达。她可以有选择的放入自己的作文中,使其看起来更流畅和生动。
其实,这一步也可以省略。每单元的作文就是本单元主题的另一种输出方式。如果孩子能把课文理解透彻,包括用词、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那么完全可以不依托范文就能产出一篇好作文来。
3.一段一段的口述+录音
由前两步顺理成章的开始口述作文。录音时,注意分段录制。录完之后让孩子多听两遍再继续下一段。
4.听录音写初稿
之所以要让孩子先口述再写,是因为有些孩子容易遗忘,常常口头一套笔下一套,你要让他多写两遍或多说两遍,保准每一遍都不一样。这样先口述录音至少能保证文章的完整和统一。
5.修改一遍、两遍、三遍,直到能誊写正文
我们都知道好作文不太可能是一次成型的,都要经过千百次的打磨和锤炼。那么对于小孩也一样,他们的文章更要多修改。
主要包括不会写的字要补上、错别字要改正、漏字多字的地方要改好等。这一遍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让孩子手指着每一个字大声念出来,不通顺的句子一定要改通顺。
主要看文章的结构是否按照思维导图来组织的。一般来说,按照前面步骤走到这一步的,文章结构上不会有大问题。主要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这一部分很多孩子是做不好的。所以这一步一定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做。最简单的方法是每一段设置一个主旨句,后面的句子都是并列结构,用来点明主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分”或“总-分-总”结构。当然在“分”里,我们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从早到晚)、地点顺序(由远及近)、形态顺序(由大到小)等。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是不是和前面做阅读理解的方法又联系上了。所以,阅读和写作不能分家。用阅读推动写作,用写作例证阅读。二者互相促进、螺旋上升。
这一步是最难也是最花时间的部分。家长要花点功夫好好给孩子讲解,我们实践了一年目前还不能完全放手。看来真是长路漫漫呢~
修辞手法和优美字词尽力去补充,也不需要太刻意的堆砌。
是不是大家已经看的头疼了~一篇作文的产出确实费事费力,大家可以把前面几步放到周末去做,这样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而且随着孩子熟练度的提升,口述+录音也可以省掉。但要想一遍就生成好作文,我估计还需长时间磨练呢T.T最后放几篇孩子三年级写的作文以供参考。
这就是我们兵荒马乱的三年级语文。与各位共勉~以后有想到什么会继续为大家分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