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月薪1万元税前工资,拿到手的金额一般在8000多元。
以下是具体计算过程: 五险一金扣除, 通常在上海,个人需承担的五险一金比例大致为:养老保险8%、医疗保险2%、失业保险0.5%、公积金5%到7%左右,这里暂按5%计算,总共扣除比例约为15.5%。则五险一金扣除金额为10000×15.5%=1550元。
个人所得税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收入-免征额-五险一金=10000-5000-1550=3450元。根据个人所得税税率表,3450元对应的适用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为0。则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3450×3%-0=103.5元。
实际到手工资 实际到手工资=税前工资-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10000-1550-103.5=8346.5元。
刘老师发言:
你们先回家问问初中生和高中生看有几个孩子了解孙老师列出来的这个算式 再问一下二年级以上的孩子们 看看几个孩子知道水费是怎么收的 电费呢?煤气费呢? 再问问看那些孩子知道水、电、煤气 要经过多少道程序 大概多少人参与 才能为用户所用 为什么古代国王都不可能拥有今天普通人的便捷。
再考考孩子,看看能不能给正确估计家里所用的一切物品的价格 让孩子对钱有概念 这是不剥夺孩子参与生存需求的第一步 光是知道自己家的东西价格还不够 还得让孩子横向和纵向比较家中物品的价格范畴 在孩子自己所生活的区域的价格范畴 在孩子生活范围以外的区域的价格范畴 还要跟孩子一起分析 哪些人消费哪个档次的物品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
消费差别取决于一个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 一个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又跟哪些因素相关 当一个人的收入水平明显高出ta的消费水平的时候 会对ta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ta会给别人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比如全球前几的大富翁巴菲特 他俭朴的生活过了一辈子 这意味着什么 一般人会如何看待这份俭朴? 而有些富二代消费水平远超自己的earning ability(赚钱能力) 这份远超会有什么后果 对这个富二代本人有什么后果 对ta的父母呢 对其他外人呢。
我昨天说产生白痴天才的土壤不再存在的时候 Ollie妈妈说我是自喻 其实我只是不会干家务啊 我很多活会干的 我们小时候每天都需要赚钱 要不然家庭支出就没法收支平衡 我小时候为了赚钱做过很多很多活 捡鸭和鹅的羽毛 挖半夏子(一种中药材) 收集蝉壳 收集桃树浆(透明的 很漂亮 现在还用作补品) 跟我弟弟合作去抓青蛙(现在觉得很羞愧) 夏天每天都需要去河里摸田螺用作一天的菜肴 81~88年的夏天(我小学和初一) 摘辣椒、黄花菜、棉花 看守桔子园 这些劳动都是直接为家庭生计做贡献。
那时候农村生存环境恶劣 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参与其中 哪一个人不贡献力量 一家人的生活就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所以那时候是生存所逼 家长们直接落实了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这样最朴实的教育原则 现在家长们不再需要被现实所逼去践行这样的原则 却需要用智慧去有意识地践行和落实这样的原则。
确实在当时我的我们看来 这些活计都是好玩的 因为每一项工作都有小伙伴一起结伴而行 大家总是是说说笑笑的 还有放牛和扯猪草 更是最常规的孩子的活计。放牛和扯猪草、捡牛屎,担水、插秧......干很多活。
所以我跟孩子们说 被剥夺生存需求 是你们的不幸 被狭义地理解为只能用课业去为未来生存做唯一的准备 是你们最大的不幸 因为课业没有直接参与生存需求好玩 课业也没法替代生存需求 课业更没法完成为未来的生存需求做哪怕是50%的准备。
把参与生存需求跟课业对立起来就更加错上加错 因为孩子要在应对生存需求的时候 才能真正意识到 书中自由黄金屋 书中自由颜如玉 不参与生存需求而有此意识的天才只怕不到千万分之一 大家渴望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天才未免太乐观了。
好些家长为了孩子好好读书 自己省吃俭用都要给孩子提供超过自己供给能力的“学习用品” 只要是把孩子的用度跟孩子未来的生存能力剥离的都是错误做法 如果给孩子提供超过家长供给能力的用品的时候 是给孩子打气 “宝贝,虽然这些东西超越了我们的消费水平, 但是我们乐意咬咬牙都给你买单 因为我们坚信你日后一定可以加倍地赚回来 这个水平是你日后消费水平的下限” 你偶尔为孩子的超水平消费就完全可取 如果你是因为害怕孩子知道你的消费力低 那就大错特错 因为你的这份害怕就是把孩子的未来生存和目前的消费剥离开来。
相反 如果你本身特别厉害 消费能力很高的 可以消费一切最高档的东西 到了孩子这里 你还是需要停顿下来想一想 我的孩子成年后的生活是要ta自己经营的 我如果给ta最顶级的物品 ta日后可以维持这一个水平么? 如果你想都不想 理所当然地觉得你的孩子就值得最好的 那我要警告你一下 我见过的亿万家财 被几年之内败光光的太多了 在孩子养育这里 一切的理所当然都是贻害无穷的 你一定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你的孩子日后的earning ability 如果你的财富可以保证孩子一辈子都花不完 你仍然需要好好培养孩子的earning ability 因为一个没有earning ability却坐拥巨额财富的人 大概率是守不住这巨额财富的。
没有earning ability却坐拥巨额财富的人 ta的ego(自我)放到哪里去呢 ta的精力和时间放到哪里去呢 ta的幸福到哪里去找呢 大家熟知的‘钱没法买到幸福’ 只有部分正确 因为钱是确确实实可以买到幸福的 那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钱买不到幸福? 只有自己赚来的钱才能买到幸福 因为那份幸福不是钱本身买来的 而是我们找确知自己的能力 确认自己的earning ability是一个幸福的过程 享受自己的劳动带来的成果是一个幸福的过程 如果这个钱不是自己赚来的 这些美好的体验就不存在 所以钱买到的东西越多 内心就会越虚空 这个虚空就会使人干很多不该干的事 这才是为什么没有earning ability却坐拥巨额财富的人大概率是守不住这巨额财富的真正原因。
我们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 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 只不过老祖宗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而已 那今天21世纪的大脑科学已经揭示了这样的科学原理 那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是追求公平的 无功不受禄是我们潜意识给自己的准则。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 就是希望大家重视让孩子参与生存需求 接下来讲讲如何让孩子参与生存需求。
第一是家务 这个始终强调的 孩子再忙也必须承担一部分家务 最起码吃饭之前给大家盛饭这一点可以长期坚持 只要孩子养成了点滴时间听英语音频的习惯 这一点家务时间就是英语听力时间 英语是孩子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家务也是孩子必须参与的一部分生活 为什么不结合起来 长期让孩子坚持呢 尤其是家长有阿姨烧饭的 一定要坚持让孩子给阿姨盛饭 以示我们对为我们服务的人的尊重 如果孩子对为我们服务的人都足够尊重 你根本就不用担心 孩子孝顺与否了 一个会尊重他人的人 也肯定最终会学会尊重自己 一个学不会尊重他人的人 也学不会如何尊重自己的 所以为了孩子长远的幸福考虑 我们首先不要剥夺孩子家务的机会。
第二是家庭财政 很多人不让孩子接触钱 怕孩子知道钱之后不够纯 这是很错误的想法 财商是需要培养的 而且需要从小培养 财商一般人以为只是earning ability 其实对待财富的态度才是财商最核心的内容。
我这个寒假给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们布置或者要布置的一项作业是: 统筹一家人的生活一整周时间 从规划食物到娱乐、工作等等 都让孩子安排 孩子可以请求家长帮忙规划 也可以请求家长帮忙预算 更可以请求家长帮忙做家务 但是家长一切行动听指挥 那一周的时间做身份切换 只听孩子的 每一个假期都有这么一周的时间 孩子对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 会更有思考 有观察 有感悟。
这个规划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预算 孩子一旦确定了这一周花多少钱 就只给孩子规划的那么多钱 钱少了 大家跟着孩子挨几天饿 那绝对会是极佳的机会让孩子清醒地意识到 日常用度的规划多么重要 钱是多么重要 浪费是多么可耻 没有好的规划是多么可怕。
听到有可能挨饿 好几个小朋友表示惧怕 说自己没有经验 干不好这个管一周生活的事 我一再安慰孩子们 不需要太过担心 因为爸爸妈妈也怕挨饿一周的 所以他们会帮助ta把一周的用度规划好。
我建议你们也这样让孩子深度参与生活 深度参与生活就是在积累earning ability 请记住成年人的earning ability是第一重要的能力 相信大家都认同自己赚回来的钱是能够真真实实地买到幸福的吧 没有earning ability也就没有幸福的能力。
第三是家庭娱乐 多让孩子规划闲暇时光 让孩子规划一下假期去哪里 如何去 花多少钱 希望有哪些收获 大家分头写游记或者日记 一起分享、讨论 让这些共度的闲暇时光真正成为我们积攒起来的情感宝珠 这些宝珠足够多足够亮的时候 可以照亮哪怕时候至暗的时刻。
只要是涉及一家大部分人的事项 都征求孩子的意见 让孩子充分参与 但是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孩子任性地想要满足自己欲望的极端。
如果孩子参与家务、家庭财政、家庭娱乐的规划不够 却在添置物件上被给予了过多的权利 那不是让孩子参与生存需求 那是对孩子参与生存需求的剥夺 因为我们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始终是德要配位 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就不该得到匹配的物质享受。
做家长的努力赚钱 做孩子的努力学习和生活 这就是各司其职 如果孩子自己的职责没有完成好 就得不到家长们能够享受的东西 比如家长们自己的衣服到商场买 孩子的衣服相应地到ta所处的相对位置的购物渠道去购买 切忌按照自己的消费水平来定孩子的消费水平。
富有家庭孩子的消费水平始终保持跟一般孩子持平或者略低 如果要略高于平均水平 就是孩子自己通过努力处在自己同龄人相对突出的位置。
这个相对突出的位置 不是单纯的成绩 而是心智成熟度 对人的尊重程度 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自律 阅读量 运动量 等等等等各方面综合的考量。
大家知道我一向强调不威胁、不惩罚、不奖励 我也同时强调 你给孩子的消费一定要匹配ta未来的earning ability 只能低配不能高配。
参与生存需求的第四个基本点是家庭规划 那就是一家人的五年计划十年计划和每一年每两年的计划 都应该是一家人的大事 孩子充分参与家庭规划和个人规划 家长跟孩子坦诚相待 坦诚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坦诚自己的成就和成就背后的缘由 孩子就也能做到对家长坦诚相待 参与这样的家庭规划多了(应该是每年至少一次最多两次哦) 孩子就对自己的人生也慢慢地明朗起来 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明朗的孩子是不需要家长多操心的 一切该操的心ta都自己会去操 你只需要对孩子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 始终对孩子充满希望 充满鼓励。
有家长问是否只满足孩子基本需求 对 这个原则要坚持 任何超过基本需求的部分都要孩子靠自己的劳动去争取 巴菲特从不给孩子任何零花钱 想要任何非基本需求都要自己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