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花生讨论区,发现我家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还挺非主流的,分享下自家想法。
家有小娃4岁半,严格限制的电子产品有:
作为对短视频无感的人,我认为自己不成瘾的原因在于很早养成了快速阅读的习惯。文字的输入效率是视频的3-5倍,当一个人已经习惯把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看视频反而会觉得“慢”和“无聊”,对它的免疫力也更强。在学校我也有类似发现,在我当advisor带过的二十几个学生里,阅读能力强,喜欢和我聊文字内容(文章,小说,新闻什么都可以)的孩子,没有一个出现网络成瘾的情况,相反剩下的十几个孩子里,已经有四个收到了counselor的成瘾警告。
所以在小R还没有建立起对阅读的绝对依赖(8-10岁)之前,我们会严格限制短视频的输入。等到“免疫屏障”建立起来后,我们也会慢慢放开限制。教育的目标,一直不是“隔绝”诱惑,而是培养与之对抗的习惯。
嘟嘟数学,数感星球,khan,duck duck moose 等我家都有,研究之后得出结论:没啥值得用的。理由是:
1)奖励措施刺激过大。无论是攒星攒图标,还是答题成功的特效,都毫无必要。数学最大的魅力来自于想通一道题时的成就感,这样的奖励已足够。把“做对”和外界奖励联系在一起,孩子爱上的究竟是数学还是特效呢?实属画蛇添足。
2)题目质量不高。基本在刷只换数不变形的“一类”题,没几道能引发思考的好题。而且不少app的等待设置也不科学,孩子正思考一半,要么弹出个画框问你还在吗,要么发出奇奇怪怪的音效,把思路都打断了,更有甚者几秒不答就把提示显示出来。。。实在无力吐槽。
3)不会引导。提示按钮挺像个笑话的,基本就是答案的另外一种表达方法。问题是一个人要是能想到这种表达方法,他早就会做了好嘛,怎么想到这点的还是没说啊。。。
反正我看不到除了省妈外,此类app相比于传统课本+练习册,有什么优势。当然对大龄孩子的app,比如IXL,BA的高年级,还有AOPS virtual之类,还有相当不错的,但低幼还是算了吧,光花里胡哨了。
但我们愿意成为“中介”,代替小R向ai问问题,再用我们的方法,把ai的答案传达给小R。说说原因:
第一,ai没有引导小娃思考的能力。
举个例子,小R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大的数是什么?
如果我们用小R的原问题问ai,得到的答案是:
如果我们让ai把语言表达限定在一年级小朋友可理解的范围,得到的答案是:
先夸一句deepseek,在给出答案的同时,也提出了符合数学逻辑的解释,非常优秀。但问题是,它给出了一份优秀的答案,但没有给出任何思考层面的引导。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孩子做一道题卡住了,家长直接把参考答案扔给他了,而不是给出一点提示,看看孩子能不能自己想出来。
关于这个问题,R爸是这么提示小R的:
小R:世界上最大的数是什么?
R爸:这是一个好问题哎,你觉得“最大”是什么意思?
小R:“最大”就是比其他数都大。
R爸:我特别喜欢你这个解释。所以“最大”的数,没有比它更大的数了对不对?
小R:对。(突然意识到)不对啊,它右边会有数啊。
R爸:什么叫做“右边有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小R:就是右边有数字啊,2右边是3,4右边是5这种的。
R爸:所以你说“右边有数”,指的是数字+1吗?
小R:对对。
R爸:我觉得你思路太棒了,你能不能把你想的再说清楚一点?
小R:如果一个数特别特别特别大的话,它的右边还有数(爸爸提示,你是说它还会有+1的数对吗),对,它加上一,比它自己大呢。
R爸:那你觉得,世界上最大的数是什么?
小R:这怎么找得到。
R爸:完美。
一个问题,自己想明白和看答案看明白,不是一回事。教辅答案谁都会看,但考试成绩却各不相同,也是同样道理。ai的设定是“给出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适合小娃。因为对小娃来说,答案是最没有意义的。
但是,ai不适合直接教小娃,却很适合教大人如何教小娃。既然小娃不适合直接给出答案,那可以让ai先把答案给到大人,再由大人把它转换成引导性问题交给小娃。如相同问题,向deepseek提问:作为家长,怎样给一年级小朋友解释为什么没有最大的数?ai给出的回答是:
虽然站在数学老师的角度,这个引导还谈不上特别好(把+1的思路直接告诉孩子了),但相比于让孩子直接问ai,这样的步骤无疑会让孩子受益更多。
再说说小娃依赖ai的第二个缺点:弱化了质疑和批判能力
我经常和学生说,在这个时代里,你完全不用ai没问题,你一直在用ai也没问题,但如果你觉得ai说的什么都是最对的,那你就出大问题了。如果一个人,无脑相信ai的准确,无法质疑ai的回答,无法给ai提供改进建议,无法将ai的回答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得到更个性化的方案,如果他所做的全程都是:问ai问题,然后原样采用ai的建议,那这个人,和ai相比没有任何价值,是完全可以被ai取代的。
ai现在完美了吗?还差得远。且不说我给学生出的作业,能保证一半题用ai搜出来答案是错的(这基本是高校老师常规操作了,懂得套路的话,迷惑ai让它算错并不难),就说怎么给学龄前小娃讲没有最大的数,ai给出的回答也顶多算是勉勉强强。而我这篇文章的“价值”,也在于a)指出ai目前无法处理的部分(如直接引导小娃) b)补充ai回答中遗漏的点(如低幼app的缺点,ai回答中没有“等待设置”和“缺乏引导”这两点),如果这些都没有的话,我的文章和让ai写一篇“如何安排小娃使用电子产品”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来说,对ai的回答质疑并改进的能力,非常重要。但会质疑的前提,首先要在心理上把ai推下神坛,明白ai会出问题,明白ai很多时候给的答案并不是最好。而让小娃“有问题就问ai”,反而是加重“神化”ai的过程,以低龄小娃的认知水平,不可能看出ai回答中可以改进的部分,在他们眼中ai的回答是完美的,而这种印象,会加深他们对ai的依赖,也会随着提问频率的增加,降低他们自己的思考。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反而被ai给“训练”了。
所以我家对ai的坚持是:不会让小R本人去问ai问题,但遇到我们也不会回答的,我们会以“大人如何教育孩子”的口吻提问ai,并对ai的建议进行个性化的改动,最后反馈给小R。我们依然非常支持小R与ai交互,但侧重于让小R作为主导方,给ai提出改进建议(具体方法后面会说)。
另外,我们计划在小R5岁时,教她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基本可以达成ai搜索的作用,区别在于:信息来源杂,且错误信息多。但这两点在我们看来算不上缺点。如何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核心,如何比较对立观点,如何使用逻辑判断信息的正误性等等,我们会借助搜索引擎一起学习。在我个人看来,这些能力的锻炼,收益远远高于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等到小R 8-10岁后,我们也会把和ai的对话权交回给小R。希望她那时已经是一个有逻辑判断,会自我思考的孩子,能够和ai“合作互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严格限制的就这么多,至于支持的,包括:
我们夫妻两作为打游戏近30年的资深玩家,最大的感触是,孩子对电子游戏的沉迷,不是玩得太多,反而是好游戏玩得太少了。孩子但凡“吃得好点”,就不会沉迷于市面上最成瘾的那几款,因为从制作角度来说,那些真算不上佳作(对不起!)。而且孩子吃好了,就不会把吃饭当作宝,他们会“挑食”,会嫌弃,自然就更难“暴饮暴食”了。
我们从小R不到3岁就拉着她打游戏(不过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4岁后增加到30分钟),xbox和switch都玩。从基本不用操作的simulation类(如hamster simulator),到需要一点操作的竞速赛车类,益智类(如tetris,mario party)或者解谜类(如monument valley),到自由度更高的冒险类(如donut county, my little universe, little kitten,big city),前前后后玩了有20多款,而小R目前的状态是:
有兴趣但不多。如果我们邀请小R玩,她会挺开心的过来,但如果我们忘了的话,她也不会主动提。这就造成我家一周也玩不了几次游戏,因为大人老是想不起来玩,孩子比我们忘的更快。。。
另外,小R嫌弃几乎所有适龄的平板以及手机游戏,因为她觉得画面太丑,内容也无聊。我们还得给她做思想工作,说别的小朋友邀请你一起玩的时候,你得礼貌的感谢人家邀请,然后表达自己不喜欢再走,不要一副“你怎么会喜欢这个”的表情吐槽这个游戏不好玩然后走掉(哎呦喂)。当然,目前孩子年龄还小,说不定未来会变,但作为父母,我们给孩子1000个选择去选游戏,总比她从5个里面去选要好。
前面的段落提到过,我家非常反对小R直接向ai提问,因为ai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逻辑角度都完爆上幼儿园的小R,它们两个无法形成一个健康对等的对话关系。但有些事情,哪怕小R只有四岁半,在ai面前她也是有绝对优势的,那就是对“自己”的了解。
ai再强大,数据库再丰富,计算能力再出众,它也不知道一件事:小R现在想做什么?
这个问题,小R是知道答案的,但ai不知道。所以比起小R向ai提问(ai知道答案,小R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小R和ai的关系是对调的,小R变成了高位者,她可以向ai进行输出和“洗脑”,而ai只能被动接受小R的信息,同时听从小R的建议进行调整。
我们经常玩一个游戏,让小R闭上眼睛,脑子里想一幅画,然后再指挥chatgpt,把这幅画画出来。要求是:我们每天只同意打印一张“画作”作为收藏,所以孩子的目标不是指挥ai画很多图,而是要在同一幅画的基础上,不断向chatgpt提出改进建议,让它修改出一张最符合想象的画。下面是小R某次给chatgpt提出的画图指令:
说说这个活动的好处:
1. ai的“去神化“
ai目前在文字处理上已经非常强大,但在图像生成上,错误率依然很高。这就造成小R在画图过程中,是经常看到ai犯错的。所以小R对ai的印象一直是:”它挺厉害,但也爱犯错,还得靠我看着。” 在我们向小R转达ai给出的观点时,她也会经常质疑,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这点我们认为在这个年龄是非常宝贵的。
2. 学习怎么给出高效率的指令
小R刚玩的时候,遇到画得不满意的,只会说“this is not what i want!draw another one."然后不断让ai画新图,直到随机到一张“好”的。之后她意识到,自己可以给ai提建议,只修改的画中一部分。但她很快又发现,如果单次给ai的修改建议太多,ai不仅会漏掉一部分要求,有时还会直接生成一幅新画,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变动,于是她的策略又变成了:一次只提出针对一点的改动,少量多次的改。。。
这些方法都不是我们教的,而是她在指挥ai的过程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而她画图的时间,也从最开始的30分钟左右,到现在的不到10分钟。
3. 学习怎么和ai有效沟通
小R给ai的指令,不是每句话都能被理解的。就像她要求画出“let the food say help",ai就没听懂,小R要求了两遍,ai都理解错了。最开始小R遇到这种情况,只会不停的提出相同的要求,然后看ai一次次随机改动,直到画对(有时候会一直画不对,因为ai没理解)。而现在的小R,会意识到“ai听不懂我这句话”,从而改变自己表达方式(先要求ai画一个word bubble,再在word bubble里面写help!)。如果说第2点是指单方面向ai输出的话,这第3点就是和ai的交互,通过对方的反应认识ai的能力边界,从而给出更符合ai能力的指令。当然,小R目前的状态连初级都算不上,但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会不断成长,期待她能够更好与ai合作,达成自己目标。
至于“让ai画想象中的画”,只是作为抛砖引玉,提供些思路,实际上孩子能指挥ai做的事很多,从做个今天的日程表,到我们一起设计个桌游,根据孩子的年龄水平有各种选择。但注意一点:ai给出回答后,孩子一定要不断的对ai提出修改意见并驱使它优化,如果直接就接受ai答案的话,跟被ai拽着鼻子走没什么区别。
我们有个想法是让小R指挥ai给写个小说,可惜还得再等个一两年,不过想想就觉得有些激动呢。。。。
有利于社交的:同龄孩子都在看的动画片电影,还是要看的。在小朋友之间也能聊的上天。
有利于思考的:经典电影,短片等
有利于认知的:优质科教片,纪录片等
这些就不多说了。
最后是我们现在做的很少,但未来一定会着重培养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未来将会是电子读物的世界,纸质读物的存在感会越来越低。网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网络考试和网络竞赛也会越来越被承认和推广,至于工作之后,无纸化办公将变为常态,生活中,无论是沟通,娱乐还是与ai交互,靠的还是电子产品。电子阅读能力,将取代纸质阅读能力,成为最被需要的阅读能力。
电子阅读能力和纸质阅读能力,虽然相关,但并不等同,也需要锻炼。我在20岁接触电子阅读,当时我的速度只有纸质的1/3,今年我35岁,速度虽已提升不少,但依然比不上纸质速度,就造成我处理工作(已无纸化)的效率, 实际上是没有达到最好。换句话说,我被自己的电子阅读能力“拖了后腿”。
我讨厌电子书,我更喜欢纸质书的设计和触感,但我怎么想,不会改变这个时代的发展,反而只能说明我没有跟上这个时代。我“过时了”,和喜欢算盘讨厌计算器的老一代,并没有什么区别。也许,我对电子书的态度来自于自己前20年积累的经历和习惯,已经很难改变了,那我现在能做的事,就是确保小R不会被我的态度所影响。
所以我们是非常支持小R读电子书的,也会经常在她面前用电子产品读书。不过考虑到小R的视力和正姿还没有稳定,目前电子阅读时间不多。我们的计划是,从小学开始逐渐增加电子阅读的比例,到初中尽量接近和纸质阅读1比1,之后再继续调高,直到成为小R最习惯的阅读方式。
以上就是我家对低龄小娃使用电子产品的思考。目前我家的具体安排是:
每天20-30分钟,打游戏/看视频/看动画中三选一。
每天15分钟,指挥ai干活/读电子书二选一。
每周和家人以及小朋友视频聊天,合计1个小时左右。
除此之外无电子产品。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