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启蒙规划之后,我常常被“别人家的孩子”刺激,有了很多焦虑,也有盲目的“拿来主义”,期间也有家人的不理解,所以我整理自己的思路后写了一封家书,和家人做了一些沟通,在家人的帮助下,我调整自己的状态,调整启蒙规划。
最明显的是心态的变化,确立了孩子启蒙的原则!以下是我当时信的内容,纪念一下。
………………………………分割线……………………
关于菓菓的早教启蒙,这是我们家每个人都很关注的,大家都很爱菓菓,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作为妈妈,也希望把孩子教好,给他打一个好的基础!
但是,我不是育儿专家,我也是第一次当妈,有很多时候我也很迷茫,很沮丧……所以今天和家里的每个人说说心里话,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建议吧
一、为什么要英语启蒙?
一般语言学家会把外语学习过程的能力阶段分为四到五个。简单点,我们分四个。
1.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4.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每个阶段情况不同,每个人的英语现有能力情况也很不同,应用的方法也不同。
早期(Early Stage)如果单纯从零基础开始,早期(Early Stage)应该是两个月,具体实施方法建议如下:
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最典型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看图识音”(不是看图识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图片的同时听与图片相关的英语声音;
另一个“全身肢体反应”(TPR)。
注意: 1.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 4.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下面看下“看图识音”和“TPR”的具体操作技术。
1. “看图识音”采用“见到什么说什么,见到什么指什么”的方法,也尽量用整句,告知所知的内容。
2.TPR“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
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 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
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T.P.R是典型的符合二语习得基本理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符合SLA的关于语言形成的各项假说和建议:
1.主张学习者通过“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
2.降低学生紧张情绪;
3.左右脑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左脑负责接受指令,右脑负责做动作);
4.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
5.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TPR一般需要由有经验的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特别是零基础者。
通过TPR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帮助建立英文思维。所以不要认为:我懂Stand up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知识或中文的解释,它还不是你思维的一部分。
直到重复过几遍,最后能迅速对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后,才逐渐实现融入自己的思维。大家可以想象这对咱们今后听复杂句子的“反应速度”会有多么重大影响。大家要注意“Response”的意思是作出反应,所以是听指令反应。
最理想的状况做游戏,听“指令”,照做,要快,慢的和做错的“出局”或“受罚”。但是(大家已经开始习惯了这种思路了),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有适用范围,不能又成了“感冒药”。
TPR的最大局限是很难表达抽象的事物和太过复杂的句式,甚至复杂的时态。
我自己水平有限,所以我用的“TPR”方法多一些,借助原音音频,给菓菓听力输入,幼龄孩子有“正音”能力,不要怕自己口音会“带歪”孩子,想我们小时候多是方言环境,长大后普通话,也没有多大影响吧!
多给他听原音音频,动画,线下线上课程,都可以给他创造“正音”环境。各个阶段的孩子认知水平不一样,就语言方面来讲0-2岁是听力输入黄金期,1岁多以后是语言爆发期。
足够的输入才能促进输出,以此类比,学英语也是一样,今天教了一个单词,我不指望他今天就能说出来,我希望是他耳朵里听进去,脑子里有这个音的记忆,总有一天,他会自己发出这个音。
在这一阶段,需要家长的更多参与,在家长的深度陪伴中进行英语启蒙。什么是深度陪伴,不是我在那玩手机,孩子去看电视玩玩具。
我放着儿歌带他做游戏,歌里说walking,我就带他走,歌里唱“running”,我就带他跑,他开心,也能不知不觉学会walking,running,下次我说这两个词他就能反应是走路和跑。
像昨天,带他去小区,我说“蚊子太多,我们跑一下吧”,菓菓嘴里说“run”然后就跑起来。我觉得这就是小孩子学习英语的天然优势,他敢开口,思维方式和大人也不一样。
二、为什么上早教课?
市面上早教课那么火爆,宣传也铺天盖地,早教课的好处和科学依据,随处可见,这也是给菓菓报早教课的起因,但不是主因!
主要原因还是我觉得自己没有专业知识,菓菓快两岁的时候语言大爆发,学习能力也凸显出来,每天都能看到他有新的进步,我想“这么好的学习天赋,我却不知道该怎样高效的教养孩子”,这不是把孩子耽误了吗?
我很焦虑,所以我那时候,一意孤行,急着报了早教课! 早教也好,网课也好,都是源于我的焦虑,这我必须承认!我怕自己不专业会耽误孩子。这些课能不能物有所值,钱是不是打水漂,我也不敢下定论!
但是也正是因为报了这个课,我开始看人家老师的教学方法,我开始找资料,跟人家有经验的老师,家长取经,我开始学习列计划,自己实施,一边用学来的方法和孩子互动,一边看孩子的反应,找到需要改进的办法。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人家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还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想给孩子一瓢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
三、焦虑是阻力也是动力,谁不是在焦虑中前进呢!
焦虑并不完全是坏事。最起码,焦虑状态下的我,会不断的思考如何“摆脱焦虑” !
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1.看育儿书
2.育儿APP,公众号,妈妈群
3.启蒙资源收集
4.每日打卡记录
这些所有的途径,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量的储备和更新,还有对比自家情况,实践操作后的反思和进步! 其实,我是个实打实的理论派,我总觉的孩子童年不可逆,每一天都要抓紧!
所以我的育儿理念,育儿方法,都要有科学依据,没有“经验主义”,因为我也没有经验可遵循!
网盘里几百个G的内容,我也不可能全部都看过,用过,我只能是先筛选我觉得菓菓能用的上的,能试的先试试,看孩子反应,如果效果不佳,我在看书,找资料,看论坛别人的育儿分享,或者妈妈群里问问别人是怎么做的。
给菓菓英语课,每节课我都提前自己看一遍,平时放的英语儿歌,诗词音频,动画片,我都自己先听先看,有时候脑子里设计对应的动作,对内容熟悉后再放给菓菓听。
四,日常反思
我觉得自从有了启蒙的念头之后,我就一直处于焦虑状态,这种状态好的一面就是,促进我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修正自己的启蒙规划。
但不好的方面也很多,菓菓不愿意学习的时候,我很焦躁(虽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着急,但很多时候还是会表现出来,让孩子感觉到)!孩子爸不理解我的时候,我会很失望!(盘点了一下我们今年吵的架,几乎都是因为我一意孤行的“花钱行为”)
如何做不焦虑的妈妈,我也在学习中。给菓菓的启蒙原则就是:不强迫,不填鸭,快乐启蒙,亲子关系第一位,学习内容第二位!
有个理论叫“试错理论”,指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大人不同,大人是直接学习,但孩子是通过“试错”来学习的!
比如婴儿期教他说“妈妈”,于小婴儿来说妈妈只是音节,但是他发现他说“妈妈”时,周围人会表现出开心,并鼓励他时,他就知道这个人叫“妈妈”是对的!
我想孩子的教育也是需要“试错”的,早教,网课,买书,买点读笔,播放器,早教机器人……这一切都是“试错”的成本,甚至我们花费的时间都是成本!这些成本并不一定能有“回报”!那是不是我们就不做这样的“投资”了呢?!
每次有人问“你学这个有什么用?”“你要把你儿子培养成什么样”。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算我我心里再坚定的认为“早起启蒙很有必要,学习习惯培养很重要”,渐渐地我也会迟疑,会懈怠!
然后,“放纵孩子,由他自己玩”的念头一出,我就开始自责,“我是妈妈,放任他漫无目的的成长才是我失责!孩子以后会不会怪我?”
我真的不知道以后菓菓会怎样!我只是觉得量力而行,尽我所能吧。方法有很多,不知道哪个适合菓菓?书那么多,不知道菓菓爱看哪些?我能尽力试试的就试试,毕竟,见多才能识广!
现在的“投资”即便以后只有0.1的回报,那对我来说,对菓菓来说就是百分之百! 背古诗也好,学数数也好,学英语也好,阅读书籍也好,都是刺激大脑发育的很好途径!
为的都是菓菓以后不但能有个好的未来,而且更轻松的应对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他躲不过去,我们只能让他多点技能,以后学有余力! 在孩子上学前,如果一定要让他学些东西,我宁愿他学语言(英语)和户外活动。
如果他上学后,课外时间,我宁愿他学音乐或体育,而不是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