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
语言,为载体,为工具。作为中国人,中文先行;作为地球人,英文跟上。
一、前期中文科普知识铺垫
大娃算是“喂故事书长大”的,在他习惯一般的绘本故事后,随着娃年龄渐长,我也慢慢引导他看科普类的绘本,后来由于大人没法时时满足他给他讲故事的需求,遂让他开始听音频,一个播放器放一般绘本的音频,一个播放器放科普类的。
科普音频方面,一开始听的是“聪明的小问号”,当娃听到一些他已经知道的动物时,会很专心地听,也会和我们说说他听到的内容;接着应该是“小小牛顿”,娃很喜欢里面的“阿宝哥”;后来陆陆续续听了“十万个为什么”、“阶梯百科”、“诺弟自然博物馆”、“迪士尼小百科”;当然,还有“神奇校车”。
光听音频有些画面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所以亲子阅读科普类的书籍还是需要的。“神奇校车”是娃的最爱,还有乐乐趣的“揭秘”系列以及“大眼界情景百科”;至于一些娃不是那么偏好的,我会借机(根据他听的音频或是他生活的经历)拿出来读给娃听。
娃有一阵子很着迷恐龙,我在喜马拉雅听上下载了许多恐龙相关的专辑,有“恐龙大陆”、宠坏你的耳朵的“恐龙来了”、大象电台的“恐龙王国”,还有其他一些像是“恐龙世界大百科”、“谁是冠军?恐龙之最”。当然,同时也会亲子阅读恐龙方面的科普,家里的看不够,图书馆里借。
慢慢地直到有一天,娃把摆放科普书的那层书架上的书全“扫了下来”;至今连翻看DK的百科也能看的津津有味。
二、英文科普绘本、分级、视频随后跟上
娃两岁前听的儿歌基本上是英文的,用的we sing,快两岁时开始看廖彩杏书单中的绘本和相关视频。由于娃年纪尚小,所以也没按照书单推荐的顺序和播放频率执行,娃喜欢车就把关于车的部分挑出来给他看和听,然后再慢慢扩大到动物方面的。另外,usborne的look inside娃也很喜欢。
分级读物主要用了海尼曼,也看了一些教材配套的关于科普的分级(但由于在ipad上看很费眼,看的也不多)。
由于娃很喜欢车,所以顺利引进“mighty machine”,还是先挑了其中关于“车”的,娃看的不亦乐乎,虽然不见得听的明白,但可以保证肯定看的懂画面,这大概也为娃日后能看纪录片打下基础。
接下来应该是“magic school bus”,一开始看肯定有很大程度是在“看热闹”,看那校车变来变去的,但随着中文科普输入的加多加深和娃年龄的渐长,52集的magic school bus应该是看完了,娃很享受,也能从中学得知识。
一般的动画(稍微和科普有关的)娃看过的有(并非全都看完,有的只看过几集):
和动物有关的动画娃看过的有(并非全都看完,有的只看过几集):
除此之外,Sid the Science Kid明确以科学为主题,有些还被let's read and find out science收录。
三、享受科普大片-中英文纪录片
随着娃年龄渐长,希望娃在科普知识的获取上能慢慢脱离动画片这个“拐杖”,接下来打算让娃看的有:造物小百科、比尔教科学、The Way Things Work、Beakman's World。这些片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值得娃反刍咀嚼好长时间了。
另外也要开始引导娃看纪录片,原先偏好英文的,但是“有效输入率”太低,有些资源也不见得能取得,所以,有啥看啥吧,不纠结了。
娃目前看过了关于Titanic撞冰山的,cctv9一些关于恐龙的,Disney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还有一些动物相关的纪录片。
培养娃看记录片的品味,汲取知识不是目标,而是为了让娃领略那磅礴、到那我们目前无法到达之处,开拓视野,培养“大家”风范。
结语
“科普”,可大可小。大到造福人类;小到个人安全。培养娃的科普脑袋,为生活、为考试、也为了娃的“格局”和“品味”。希望娃将来不仅考试游刃有余,生活多姿多彩,甚至也能有“涵养”、有“底蕴”地做些“大事”。
当然,人文素养也是不可少的。关于这个话题,将来再写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