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摘录一段连中国《语文课》的书摘:暑假语文学习策略
连中国,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第一届道元实验班语文老师,带出来的孩子语文高考成绩优异。不过,推荐他并不是因为带出来的学生成绩好,最主要还是连老师对语文教育的理解特别深入透彻,也特别的有人文色彩。连老师一直在说,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人”的教育。
特别说明下,这本书是2015年出版的,所以例子会比较早,但是内容并不过时,现在看来仍然很有启发。
语文课:让孩子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 连中国著64人有 · 评价5 · 书评2
暑假对于语文的学习而言,好好地活就是好好地学。
好好活着,就是不让自己的感知系统麻木钝化,就是敏锐地感知世界与自然,就是敏锐地感知我们身边的喜怒哀乐,就是敏锐地感知节日的氛围与世间的变化,就是敏锐地感知时光的流逝。好好活着,就是有一颗不断渴求丰盈的心,希望感受到更多的深沉与美好。
好好活着,就是将生命的触角触探出去,去看流岚、虹霓,去看世间的雄浑与壮丽,去看世间的风雅与俊美。
好好活着,就是养成不断思考的习惯,就是可以将课堂上师生对话的内容不断引向深入与广阔,就是能够受老师的启发获取智慧,就是在历史的岁月中能够打捞出富于启发意义与借鉴意义的东西。好好活着,就是渴望与好书对话,就是渴望与名师对话,就是渴望冲出自己的局限,走向更为宽广的空间。
暑假快到了,让我们好好活着,不蹉跎岁月,不虚度时光。好好活着,就是好好学着。
选择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地方,走一走
假期,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出国。其实,国内有许多值得大家一去、富有文化内涵的地方。对自己日日栖居的大地都所知甚少,若不做任何准备,一头冲向国外,会让我们所知甚少。
2008年,我领学生去了江南。江南行,给许多同学都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我们一同瞻仰了东林书院天下皆知的那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徜徉在苏州园林中,感受各具形态、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座座园林。我们漫步于杭州西湖苏堤,感受东坡先生的诗意与风华。我们去六和塔看辽远,看海潮……
在此期间,大家不断书写,留下了丰富的作品。我的学生楼悦晨(2010年考入北京大学)将她江南行的所想所感,作为礼物送给我。她是这样理解这段时光与这片土地的:
走进琴室坐定。这平江路尽头的屋室中,灯光渲染出典雅的木质感,杯中的茶叶缓缓舒张,台上古琴华美精致,这些与夜中的街巷十分相衬,使人感觉宁静。当女琴师舒张纤指,琴声立即在琴室中荡开。听琴的过程中,时有木门吱呀作响,或者室外传来的发动机声以及人们的说笑声。这些都几乎要盖过琴声。而琴声始终从容不迫,它不以疾驰之迅表达快速,亦不以洪壮之音彰显力量。舒缓沉稳,声断意连之间,满腔豪情都于琴弦中隐隐鼓张,且直接澎湃入人的内心。它的沉静中融入了稳健,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一瞬间浸透精神,征服灵魂——正像月光温柔的透射。这琴声使我相信,苏州,这个月光照耀下的城市,凝聚了千百年的美丽与沧桑,拥有着无可摧毁的沉静。
沐浴在月光中,我安然闭上眼,沉入苏州的梦中。
选择对你有启发的几节课,悟一悟
选择这一学期听过的,或者网络上听过的、对你有启发性的课,在假期,认真反思回顾一下。在这种反思回顾中,我们才会深入到学习的深处,这不仅是“记”,而且是“悟”。只要一“悟”,这个人就无比强大了。我的学生冯瞰(201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是这样反思体悟她的课程的:
这周听了连老师一系列关于作文指导的语文课,大标题是《高考作文的“功”与“式”》。我认为,其中最重要也最难得一点,即“丰沛真挚的情感”。
“丰沛”是可以做许多解释的。丰沛的情感,可以博大,可以粗犷,可以温柔,可以细腻,可以忧伤,可以阳光,可以古典,可以现代……
更为难得的是“真挚”二字。我手写我心。若心都不是自己的,写出的文章又怎能说是自己的?
如果情感不博大,文章就少了点开阔;如果情感不细腻,文章就少了点温情;如果情感不活泼,文章就少了点生机;如果情感不多样,文章就少了点深邃……
可是,如果情感不真挚,文章则再无动人之处。
带着真挚的情感,用一颗善感的心去感受世界,就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选择对你最有吸引力的好书,批一批
好书很多,选取几本对你最有吸引力的。读,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能够“批一批”。我的学生马霓(2007年考入香港大学)读完《范爱农》之后,写道:
在杂乱的小房间里,昏黄的灯光下,地上躺着零零散散的空酒瓶,倒在桌上的范爱农用多白的眼球死死地盯着一滴一滴进入口中的酒,苦涩的液体也从眼角毫无知觉地顺着脸颊流下来,流入口中……
他也曾不再饮酒。那是武昌起义进而绍兴光复以后,虽然“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尽管革命是无序而混乱的,范爱农却凭借着内心强烈的执着而为渺茫的希望不懈努力。有了白色可以照亮的空间与火焰可以燃烧的地方,范爱农不再饮酒了,他要保持心中膨大的渴求与愿望。
最终,范爱农死于酒。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社会对他的打击与环境对他的吞噬虽淹没了他的存在,却使他的内心的火焰更加滚烫,他身上的白色更加纯洁。于是,酒也不能够减弱他的痛苦了,他只有寻求真正地从世界上的消失,真正地解脱……
“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
选择对你最有感触的生活,写一写
生活如水而逝。很多时候,不是生活没有意思,而是我们没有用我们的“笔”将生活挽住,将生活点化,用“笔”将生活图染上绚丽非凡的个性化色彩。因为有“笔”,所以我们“活过”。
我的学生张依琦(北京四中在读)的《阳光印象》,叙写的其实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件“小事”,让生活一下子“亮”了起来:
家里给姥姥买了件新衣。红色手织毛衣,暖和。只有我和姥姥在家,便提议为她和新衣照张相。她听罢,走到阳台的窗边。“这样好吗?”她将一只胳膊搭在窗台上。阳光,不太灿烂的温和的金色阳光,从一侧照在姥姥身上。我竟惊住了,不好意思回答。因为见到了一件鲜艳至极的玫瑰红的毛衣,一个洋溢着活力的女子,一张快乐的、爬满皱纹的脸庞。平静的美丽,淡然的光辉,无声地传达着一些看不见的信息。
最后来聊聊,娃的暑期安排吧~~
打算去哪里,读什么...